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构建了旅游资源指数、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及国际(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基于协调度理论,以广东省为例,探讨各区域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国际(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国内旅游发展水平保持较好的协调状态;相对于国内旅游,各地市的国际(入境)旅游受旅游资源条件的影响较小,更主要的是受到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的影响.根据协调度,可将广东省21地市分成3类:协调型地市、基本协调型地市、不协调型地市.最后,从旅游资源、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该领域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以福建省设区市城市旅游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三个评价要素选取量化指标,构建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FA)得出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综合评价值,并通过比较分析福建省设区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差异,提出福建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2017年以来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文化产业作为新动能,其竞争力对全省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运用相关-鉴别力模型对初步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借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08—2017 10年间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时空实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17地市文化产业竞争力10a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时空差距较大,年度极差稳中有降,说明山东省各地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处于动态稳定的状态。对于4类不同竞争力水平的各地市,应从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区旅游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针对当前省际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不足,从大区域、大旅游的角度出发,建构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现代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测度与评价,揭示出我国旅游竞争力水平的空间分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培植和提升以及空间差异调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群作为优质资源集中区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阵地,探究其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层面构建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以中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障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5年间,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值由0.327增加至0.736,部分城市群在2005年出现下降,其中绿色财富水平的降低是引起绿色发展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2)绿色财富和绿色增长水平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这与绿色发展水平的分布格局相一致,而绿色福利则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3)对全国城市群从一级准则层分析,障碍度排名为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从二级准则层分析,经济水平和生态水平是障碍度最高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张家界天门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采集新浪微博相关数据,运用客流集中度、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时间、空间二元视角探究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客源地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旅游节点空间结构特性.研究表明:(1)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7月至10月为出游旺季,1月为出游淡季;(2)旅游者的时间分布模式与旅游节点的空间性质具有较强的映射关系;(3)张家界属于"午后型"景区,各旅游节点时间分布模式以"午后型"居多;(4)"流动空间"的通程时间与签到率呈正相关关系;(5)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占比显著;(6)东部沿海地区、近地域地区出游潜力巨大;(7)旅游节点空间距离越近,"下游"旅游节点签到行为越容易导致"被屏蔽"现象.据此,展开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了2011年、2013年及2015年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新疆旅游搜索指数.运用季节集中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新疆旅游关注度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引入G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关注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各年关注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节假日、周存在"前兆效应";(2)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新疆旅游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大多数地区呈现出持续的"低—低"集聚现象;(3)GWR模型优于OLS模型,从全域视角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及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新疆旅游关注度的影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从局域视角看,各影响因素作用整体上与OLS模型结果一致,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1996—2013年山东省工业用水量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效率效应,探究山东省工业用水强度时空演变格局,得出以下结论:(1)近17年来,山东省行业增加值和行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而单位行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降幅达90.40%;(2)经济规模效应是工业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效应的作用较小,技术效率效应是抑制工业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等7大行业是山东省水资源密集型行业;(4)1996—2013年,山东省工业用水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空间分异格局特征明显,基本呈现东部沿海偏低、西南地区偏高的特点.最后从结构调整、政策体系以及空间差异等视角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极差标准化法、熵值法、耦合协调等,对2006—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综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6—2016年,17地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态势较为明显,空间上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2)研究时段内,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0.001~0.029 6,但整体处于中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整体稳步上升,上升幅度为0.010~0.045 8,但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呈现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异格局.(3)整体上,土地利用效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者间的差距趋于收敛.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充足矛盾,亟需调整城镇化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二者的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5年间长沙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长沙的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快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则波动较大.2006年至2015年间长沙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勉强协调提高到良好协调.研究期间,长沙旅游转型升级,内涵式发展初见成效;但长沙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尚面临一定风险,旅游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引领提升尚存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区域间的合作得到优化升级,面对机遇与挑战,新疆旅游景区的发展该何去何从?研究表明:(1)新疆景区资源较为丰富,但景区的吸引力不足,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却均低于陕西,甘肃和青海.(2)新疆A级旅游景区具有空间依赖性,并非随机分布.(3)从全域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以及人文旅游资源显著影响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其中人文旅游资源的影响最显著;从局域来看,新疆西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对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旅游资源较敏感,东部地区对交通条件以及自然旅游资源较为敏感.基于以上分析,以丝绸之路为视角,提出了"规范、提质、全域、共享"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1—201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区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式缩小;四地市间差异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是经济区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四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区作为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交汇地带,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特征、等级特征、空间特征3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差异显著;其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其空间分布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其分布密度的地域空间差异明显,且呈负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尚不明显.湖北武陵山区可以通过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络,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等措施来开发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来揭示长江经济带2003—2018年间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继续扩大,呈现出"东高西低"、"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群...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演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利用DEM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的地形梯度规律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基质类型,其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地区,林地和草地则分布在其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1988-2008年间河南省除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外,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着波动变化,耕地面积在波动中面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呈现较为激烈的变化态势,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3)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过渡地带,集中在1 000m、10°以下地区,在0-200m之间主要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这一区域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更为激烈,在500-1 000m之间主要是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10年福建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年际集中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对福建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入境游客总体不断增长,各设区市游客到访率差异显著,分布很不均衡,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沿海城市游客到访率普遍高于内陆地市;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极化现象,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厦门等沿海地市,同时沿海地市内部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厦门的领先优势在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三生"空间评价体系,本文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公式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近15年来湘江流域"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并分析了其内在演化方向。结果表明:(1)近15年来湘江流域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以扩张为主;生态空间明显缩减。(2)湘江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剧增,从而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3)3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生态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15年间湘江流域"三生"空间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对生态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破坏。(4)15年间生产空间重心向南偏东移动,生活空间重心向北偏东移动,生态空间重心向南偏西移动,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重心移动趋势较为缓和,生活空间重心移动趋势前期剧烈而中后期缓和。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单元,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山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研究表明:山东省各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间、市域间差异显著;除个别地级市外,年际集中指数较大,时间变化不稳定;从市域层面看,入境游客空间分布集中性强,首位度高,市域差异显著;从地区分布看,山东入境游客呈明显集中分布格局,主要集聚于鲁东地区,游客空间分布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19.
探讨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格局,对合理规划与建设服务型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湛江市中心城区POI数据,结合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方向与空间距离2个角度分析研究区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方向上,各类服务业沿城市主干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围绕居民与生活服务业呈环状分布,整体布局呈一主一副的双核心结构;湛江湾沿岸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内陆地区与城市边缘区.(2)在距离尺度上,服务业集聚程度随距离变化而变化,在0~6 km范围内呈显著聚类模式分布,其中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集聚程度最为显著,旅游休闲行业则最弱.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14个地市为研究单元,通过确立相应的分析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西各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排序,并且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将发展层次相似的地市归类.分析结果表明了广西区域旅游经济呈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态势,各地在主成分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且与现状较为一致,并探讨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