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材作为明朝末年充满悲剧色彩的地方官员,既为明王朝屡立军功,又崇尚学术,创立"止修学说",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端溪书院的创始人。李材三次落难都与他兴学有关,其悲剧人生,反映出明朝末年恶劣的政治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政治本质上是一种阴谋与暴力的统治,形式上却表现为伦理政治,它包含着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在明代被充分展开,导致了明王朝走进腐败与崩溃的深渊。从张居正到魏忠贤,包括其间的东林党人,尽管他们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颇不相同,但他们无不例外地成为伦理政治矛盾的牺牲品,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不仅仅是明王朝的悲剧,更是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文献的数据中可以梳理出明王朝中后期的发展脉络。明朝初期,皇帝大臣经历战乱,了解民生困苦,尚能轻徭薄赋、勤勉于政事,政治也较清明。及至后来,上至皇帝,下至官员,以及皇帝身边的人,日渐腐败,荒怠政事。百姓遭逢年馑灾害,苦于重赋,难忍官府敲扑,揭竿而起。天下随之大乱。  相似文献   

5.
张居正在廉洁、"私德"方面有失检点,授人以柄,那仅仅是"支流";推进改革、经世致用,是他政治生涯的主流。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然而,张居正生前"万人称颂",死后却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戮尸。历代史家把张居正人亡政息、名毁家哀的原因,归于"得罪了皇帝,得罪了贵族和大官僚",而没有揭示出改革夭折的体制性根源。  相似文献   

6.
英国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王朝,建立于一四八五年,灭亡于一六○三年,先后经历了五个皇帝,一百一十八年。明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王朝,建立于一三六八年,灭亡于一六四四年,先后经历了十六个皇帝,二百七十六年。这两个王朝都处在封建制逐渐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可是由于两个王朝各有其  相似文献   

7.
我最喜欢的是《历史上最敬业的皇帝——雍正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的》这篇文章:雍正首先是一个勤奋的皇帝。在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创业之初,夺取政权时都能做到勤奋,一旦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就开始吃喝玩乐、享受,而不理朝政,最终导致灭亡。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杰克.伦敦和威廉.福克纳在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印第安人形象。他们按照殖民者的标准被塑造成想像中的土著形象,他们是野蛮、愚昧和落后的象征,无法逃脱灭亡的悲剧命运。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第安人已经成为了模式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呐喊》和《彷徨》基本主题是封建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吃人,主要表现是封建思想环境吃人,绝大多数属悲剧作品。人的生命无端丧失是最大的悲剧,其作品多写社会底层和小人物之死。悲剧主人公苦诉无门、求告无路,沉重压抑的氛围让人想说难言,欲哭无泪。对中国历史的怀疑精神,撼人心魄的灭亡意识,以及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清醒“毁灭感”构成了鲁迅人格的特定内涵,他认为,我们这个将死民族每一个分子的觉醒,竟是举步维艰,这种毁灭意识能很快在革故鼎新,致力于民族振兴的志士仁人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据美学的一般理论,悲剧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西方悲剧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人生的悲剧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坚贞不屈、悲壮的行为,为正义和真理而死,令人鼓舞奋起,上升到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与西方的悲剧不同,中国的悲剧大部分都是具有大团圆或是光明的结局,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所谓"无事的悲剧"指的是,"极为平常的悲剧,是人物的性格悲剧,是灵魂毁灭的悲剧"①。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强烈的痛感,也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刚强的性格和外倾向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学"公地悲剧"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出现的对公共资源的破坏和掠夺现象的成因,并就如何避免乡村旅游的"公地悲剧"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萧红带着浓烈的女性悲剧意识和对生命凝重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受压迫、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团圆媳妇。这个脆弱的生命在强大的传统家庭婆媳矛盾冲突中,在愚昧、冷漠乡民的人性恶的"呵护"与审视下,绝望而凄惨地离开了这个到处充满阴霾的世界。婆婆的长者权威与意志以及"看客"们的本性恶是团圆媳妇生命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道光皇帝某日宣一大学士上朝,公事完了后,两人就开始闲谈,道光帝嘘寒问暖,无意间问及大学士早餐吃什么,大学士答道:"吃三个涴果儿。"道光帝大吃一惊:"你好阔气!"涴果儿者,寻常物,北京人所谓荷包蛋也。一个大学士,不大不小算得上一个省部级官员,早餐吃三个荷包蛋怎么就把道光皇帝吓得不轻呢?  相似文献   

14.
柏琴与色彩     
现在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行人穿着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的衣服,难道古代的人也有这么多颜色的衣服可穿吗?其实,古代的人们只能用少数几种植物给布匹染色,不仅色彩单一、不够绚丽,而且很容易见水褪色。所以在那时候,好的染料是非常稀有和昂贵的,往往被王公贵族们所垄断,像明黄色只能供中国皇帝专用,在古罗马帝国也只有皇帝才能用紫色染料。  相似文献   

15.
迦茵奥士丁作品中的笑剧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笑剧元素的定义 笑剧元素,就是一位戏剧家或者小说家用来发生笑剧影响的基本条件。但是什么是笑剧呢? 对於这一个极复难极紊乱的问题,最漂亮的答案,恐怕要算瓦尔波 Horace Walole两句有名的话:‘人生在一个思想的人是笑剧,在一个感觉的人是悲剧。’巴尔梦解释这两句话道,在一个理智力强的人,站在旁观的地位,用批评的眼光来看人生好像看一群好玩的雕像一样,人生就是笑剧了。它愚弄理智。它似是而非。它是反说同错误的集合……它是蠢人们的庆祝大典。在一个有迅速感觉的人,他容易对同类发生同情,人生在另一方面却变成悲剧了。它触动他的感…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1999,(1)
古怪的埃及狮身人面兽吸引着各国的观光客。它也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角色斯芬克斯 Sphinx,所以对于西方人并不陌生。乾隆末年,当鸦片商人登上神州大地时,会见到正在兴起的"百岁人瑞坊",我敢说这种中华景观会使他们更加感到诧异。皇帝敕建祠坊,这是用忠臣的血和烈女的泪才能换得的身后殊荣,怎么一个田夫野老仅凭活得长久就能坐享?什么是"人瑞"?这就更让久袭异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正本来客船附近有救援,乘客们如果选择跳水的活,绝大多数的人都有逃生的机会,而这时却接到"不要动,在船舱等候"的通知。在4月16日上午发生的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事故中,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按照船方指示留下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这是此次悲剧中最震撼人心的细节。在生命遭遇到重大危险的情况下,学生们为何不逃生,这无疑让人惊愕。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1999,(7)
时下许多画画的人都喜欢自己感觉自己是位"腕儿",但贾大年却不。他说自己不过是个"虫儿",一个生灵而已。但提起画草虫的画家,那些真正研究过祖国传统画的人一准向你推荐:去找贾大年。中国画讲究写意传神。但"意"是什么?"神"又是什么?讲起来虚无飘渺,太抽象了,正如安徒生笔下的"皇帝的新衣"没有人说的明白。于是乎又有人指着中国水墨在宣纸上浓淡晕化说:这就是"笔墨神韵",其结果还是叫人不能完全理解,似乎这写意传神只能靠自己去感觉、去悟化了。  相似文献   

19.
《青年科学》2013,(5):59-5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路面上的车辆越来越多,尤其是早晚高峰时间,正是学生们上学、放学的集中时段。如果能设计一款既安全、美观、实用,又能引起司机注意的书包,可大大提高学生们出行的安全系数,避免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佚名 《青年科学》2010,(1):43-43
皇帝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用的物件都应是不同凡响,有异于常人的,但你知道皇帝如厕用的是什么样的手纸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