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西北牧区的某些草场类型有“板结退化草场”之称。板结系指三七壤坚实,退化系指牧草衰退、产量低。根据调查,板结退化草场亩产鲜草只几十斤到百余斤,在局部地段甚至形成秃斑,寸草不生,给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板结退化昔日场”在四川省甘孜州的石渠、色达、理塘等县较为常见;阿坝州的红原、若尔盖县局部地段亦有小面积分布。造成草场土壤板结的原因通常认为有机械的作用。如过度放牧,地面被牲畜频繁践踏,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地区系四川西部山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东南缘。行政区划指甘孜、阿坝两藏族自治州所辖31县,包括了四川石渠、包达、若尔盖、红原等以牧为主的十个县和31个半农半牧县中的17个县,因而,也常被统称为川西北牧区或川西北草原。区内地势高亢,平均海拔3000以上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在我省的西北部,包括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的全部,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和绵阳地区的一部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重要牧区之一。有可利用的草场1.6亿亩,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4600公尺的高原上。日照充足,水肥条件较好,夏秋季节牧草生长密茂,一般亩产青草250—300公斤,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绵羊和河曲马。牦牛、藏绵羊适应性强,耐粗饲,在放牧条件下,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肉、奶、毛、皮等畜产品。  相似文献   

4.
若尔盖高原的自然概况与地貌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若尔盖高原位于川西北(东径100°26′~103°15′,北纬31°55′~34°19′),是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和壤塘县的部分地区。这里是川西北地区的重要草原,是川西的典型高原区。在此,大块平坦的高原面连续成片,成为四川省面积最大的一块平地(总面积约30800平方公里)。这里地势高(海拔3400—4000米),气候寒冷,霜冻期长,生长期短。但在短暂的6—8月的温暖时期里,草原复苏,大地回春,高原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群芳争艳,气象万千,景色宜人。自然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牦牛是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寒草原牧区的特有畜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各藏族自治区、州、县,数量在一千万头以上。以四川来说,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及西昌地区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及西昌地区的高山草原也已引进饲养,扩大利用了天然资源,全川有牦牛一百三十多万头。牦牛是藏族人民经济生活中的主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西北部甘孜、阿坝两藏族自治洲和凉山彝族自治洲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通称川西北草地,是四川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川西北草地畜牧资源十分丰富。有可利用草地1.6亿亩,占全省可利用草地、草山总面积2.4亿亩的66.7%,是全省耕地面积的1.6倍。有适应高寒生境条件、耐寒耐粗放的牦牛、藏系绵羊、藏马、藏山羊等优良地方畜种;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史。饲草通过牲畜  相似文献   

7.
一红原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高原,属高海拔中纬度的高寒牧区,地处北纬31°51′——33°;东径101°55′——103°20′,平均海拔3500米,县境西南查真梁子海拔4343米,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內最高点,其北为草地,南是高山峡谷地区。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四季不明,仅分冷暖  相似文献   

8.
四川西北部高原地区,主要包括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位于东经97°26′~104°27′,北纬27°57′~34°21′之间,面积23万多平方公里,接近英国的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四川省草地面积约2.0亿亩为全省耕地面积的2.0倍。草地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境内,饲养约300万头牦牛和300多万只绵羊,是四川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基地。  相似文献   

9.
为四川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参考。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对该区域所辖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主体位于川西南山地区的凉山州土地类型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显著高于同处川西北高原山地区的阿坝州、甘孜州,其耕地资源也更为富足,州府西昌市耕作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三州"中一枝独秀。地广人稀的阿坝州和甘孜州草地区位优势突出。针对各州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提出将土地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和生物支持功能作为阿坝州和甘孜州土地的主体功能、将凉山州安宁河谷平原建设成为优质基本农田示范区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基地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0.
肝片形吸虫病是牛羊等反刍兽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遍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普遍流行,特别在低洼潮湿多沼泽的牧区,由于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分布极广,流行更为严重。川西北草地(红原、若尔盖、阿坝)是四川省牦牛、绵羊主产地区之一,其沼泽地(又称四川若尔盖高原沼泽)是我国最大的一片沼泽区域,三县沼泽面积742万亩,约占该区草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肝片形  相似文献   

11.
阿坝州地处川西北高原,由于特别的地理位置,小气候差异大,耕地呈立体分布,海拔800-3200m均有玉米种植,需不同熟级的晶种6个类型以上,而外地引进的玉米品种在州内只有部分地区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12.
唐朝时期是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成员既有从先秦以来到隋朝时期就迁徙、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如氐人、羌人、蛮僚、磨些等民族;同时也有在唐朝时期才逐步形成并迁徙到这里的民族,如吐蕃人。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川西南和川东南地区,如:羌人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上;氐人主要活动在川西北地区;乌蛮和白蛮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地区;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及岷、沱二江中下游及渠江上游地区,以及盆地的南部,尤其是长江南岸地区;磨些人主要在今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的金沙江上游及雅砻江流域一带;吐蕃人到唐朝末年分布在今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部分地区;武陵蛮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3.
山白树(Sinoωilsonia henryi Hemsl.)为我国特有的暖温带落叶乔木,分布在北纬31.9°—35.5°,东经105°—112.5°范围内,通常生长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区。该植物一般生长在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中性至酸性土壤。  相似文献   

14.
牦牛是世界上宝贵的稀有畜种,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目前,我国牦牛存栏达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阿坝州有牦牛205.78万头,占全省牦牛总数的46.75%。牦牛是高寒牧区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是牧区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是牧民收入和增收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安微省位于我国东南部,约当北纬29°22'—34°40′,东经114°53'—119°30'之间。本省山地面积(不包括岗地面积在内)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1.2%。南部的皖南山区和西部的大别山区是本省最著名的两大山区。现自大别山区的金寨县起,大致沿着西北—东南走向引一条线,到达皖南山区的清凉峰为止。选择沿线的六座高峰(依次是金寨县天堂寨,海拔1729米,安微第四高峰;霍山县白马尖,海拔1774米,安徽第三高峰;潜山县天柱山,海拔1485米;青阳县九华山,海拔1342米;黄山,海拔1841米,安徽第一高峰;歙县清凉峰,海  相似文献   

16.
解放以来,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领导关怀下,阿坝藏族自治州根本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和“游牧”的落后局面.粮食和畜产都得到飞速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畜产品、林产品及木材、中药材等,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北角(东经100°26'——104°27'北纬30°35'——34°19').人口约64万,面积约八万一千多平方公里,是我省仅次于甘孜州的第二大专州和高寒的地区之一,但同时也是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的重要基地.而农业,特别是经济林木、经济作物的发展也大有潜力和希望.州内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多变,水热分配差异悬殊,这些对农林牧业的布局和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地处我国大陆中部,位于东径105°20′——106°40′,北纬38°07′——39°30′,北接乌兰布和沙漠、南连卫宁北山,西临腾格里沙漠、东濒银川平原。南北绵亘250公里,东西狭窄不过20——40公里。大致以沙巴台——宗别立、营盘山——元山子为界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山幅最宽,约60公里,海拔超过2000米。山体主要由前震旦纪混合岩和吕  相似文献   

18.
苍山位于东经99°57′—108°18′,北纬25°36′—26°,是我国西南著名横断山脉的一大分支。它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9公里,总面积950平方公里,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2200—4122米之间,年降雨量为1846.4毫米,年均温差8.4℃。苍山有著名的十九峰十八溪,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显著,东西坡生态环境各异。东坡从海拔2200米—4122米之间,依次分布有云南松林及灌丛草坡带,华山林人工林带,常绿栎类,杜  相似文献   

19.
宁夏位于黄河河套的西部,与陕西、甘肃、内蒙等省区为邻。处于东经104°10′~107°30′,北纬35°25′~39°25′之间。海拔1090—3500公尺。东西宽约45~250公里,南北长约456公里,总面积66 400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且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气温愈北愈高,南寒北暖,冬寒漫长,夏少酷暑。降水量愈北愈低,南湿北干,雨雪较少。日照充  相似文献   

20.
自然概况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2°52′到103°24′,北纬30°45′到31°25′,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二千平方公里,属岷江上游阿坝州汶川县境,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全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最低海拔1,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