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土壤水分是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研究保护性的耕作技术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明确不同年限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对提高北方旱区小麦产量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24年免耕覆盖(24y-NTS)、20年免耕覆盖(20y-NTS)、传统耕作(TC)三种处理下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的动态变化.用统计学方法对传统耕作与不同年限保护性耕作旱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4y-NTS和20 yNTS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35.05%和29.55%.丰水年份的增产率为6%和5.8%,而干旱年份的增产率高达91.3%和22.6%.证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旱地,年限越长,土壤水分和增产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王雷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4):131-132,156
摘对玉米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进行了对比试验,指出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保水、蓄水和增产效果,并对BMQF-4C型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进行了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免耕技术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土地资源得到持续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本文结合梨树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特点、作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保护性耕作深松覆盖(ST)、少耕(RT)、免耕覆盖(NT)、传统耕作(CT)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在冬小麦产量比传统耕作高,其中ST〉NT〉ST〉CT,ST、NT与CT差异性明显,RT与CT差异性不明显,显现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莹 《定西科技》2009,(2):30-31
免耕栽培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促进生态平衡,增加经济效益等优点。大力推广免耕栽培技术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6.
针对山东半岛地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小麦秸秆堵塞严重和播种质量差等问题,研制了一套双圆盘式小麦免耕播种机.整机主要由镇压装置、机架、播种施肥装置、开沟装置和传动装置等组成.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圆盘刀的平均入土深度为10cm,平均播种和施肥深度分别为4.2cm和6.78cm.该机一次作业可完成破茬、开沟施...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已推广应用到7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模式对烤烟生产中栽培土壤养分变化及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采取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1 9月下旬深耕播黑麦,翌年3月底将黑麦掩青,然后整地栽烟;2 9月下旬深耕起垄播黑麦,烤烟移栽前10d用除草剂将黑麦杀死、免耕、直接栽烟.以目前常规烤烟栽培方式作对照,进行烤烟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养分流失和烤烟产量和质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与常规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能减少径流的冲刷,从而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与对照相比,两种保护性耕作黑麦掩青或杀青覆盖能够为烤烟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提高烤烟的经济性状.黑麦掩青或杀青处理烟叶使产量和产值显著增加,烟叶产量分别提高2.56%和1.75%,产值分别提高4.77%和1.92%;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更加趋于协调,并以9月下旬深耕播黑麦,翌年3月底将黑麦掩青,然后整地栽烟效果最好,每公顷增加产值2 067.8元.  相似文献   

9.
冬季种植覆盖作物结合免耕法构成的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和抑制土壤风蚀.本文主要讨论了免耕条件下覆盖作物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覆盖作物对微生物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维君 《甘肃科技》2013,(21):149-153
试验设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留茬(NT)、和传统耕作(T)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板蓝根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cm土层之上(包括20cm),免耕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处于最高,传统耕作的土壤温度最低,但是在25cm时,免耕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处于最低,传统耕作的土壤温度反而变得最高.免耕秸秆覆盖的土壤水分含量比免耕留茬和传统耕作的要高,同时免耕秸秆覆盖相对于免耕留茬和传统耕作有较小的土壤容重和较高的土壤孔隙度.免耕秸秆覆盖的土壤容重比传统耕作的分别低0.07g/cm3、0.155g/cm3、0.06g/cm3,比免耕留茬的土壤容重分别低0.04g/cm3、0.099g/cm3、0.034g/cm3,免耕秸秆覆盖的土壤孔隙度比传统耕作的分别高2.31%、5.28%、0.99%,比免耕留茬的土壤孔隙度分别高1.32%、3.3%、0.66%.  相似文献   

11.
田间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 化学除草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不如传统耕作 人工除草,但保护性耕作的保水、保墒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经济效益方面保护性耕作明显高于传统耕作,净收入提高73.6%。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就本地区田间秸秆覆盖、免耕少耕机械播种、深松土壤、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等四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当前开展的现代农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农业耕作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地表面或混入浅层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和抗旱能力的耕作技术。此项技术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结合鸡东县农业发展现状,雏系农业的可待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就必须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就本地区田间秸秆覆盖、免耕少耕机械播种、深松土壤、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等四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当前开展的现代农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巫进才 《广东科技》2014,(14):152-153
免耕栽培作为一种继承以及发展传统农业的前提下,集合生物、化学、机械以及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我县实施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取得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成果,总结了其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对冀东地区玉米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田土壤特性以及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免耕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研究了翻耕秸秆还田(PT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不还田(RTNS)和翻耕桔秆不还田(PTNS)等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冀东地区玉米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PTS,RTS,NTS,RTNS,PTNS等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的产量,而以PTS处理效果最好;0~30 cm土层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也以PTS处理效果最好;PTS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最大,而土壤容重最小。  相似文献   

17.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茬地覆盖少耕、免耕 播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优越性,结合新疆的区域特点提出实施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是实现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目前我区农学与农机相结合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及“两早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指出新疆推广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时机已成熟。  相似文献   

18.
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发展,要切实搞好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重点工作,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深松覆盖(ST)、少耕(RT)、免耕覆盖(NT)、传统耕作(CT)对冬小麦根际土及非根际土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转化酶(SS)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ST,RT,NT)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土壤酶活性,能促进秸秆分解,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覆盖处理(ST,NT)与传统耕作(CT)酶活性问差异达显著水平,RT与CT差异性不显著.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更能体现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中豌四号'豌豆品种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冬闲稻田上采用免耕和翻耕两种耕作方式,种植接种和不接种根瘤菌两个处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接种根瘤菌对培肥冬闲稻田肥力及豌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下种植接种或不接种根瘤菌均可显著提高有机质含量.免耕处理及翻耕-接种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但耕作方式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