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网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负责该课题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在2006年就开办了全国首家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该中心收治了国内和其他国家的网瘾患者2000多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曾经让家长谈“网”色变的网瘾如何在中心戒断,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22,(4):32-33
网络是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可以方便工作和交流.然而很多人对网络的不当使用,最后导致长期沉迷网络而无法自拔.尤其是青少年对学习失去兴趣,又害怕进入社会,因此很容易染上网瘾.网瘾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危害健康,很多青少年甚至因为长期沉迷网络而患上抑郁.  相似文献   

3.
在网上看到一个专栏,就本着学习学习戒掉自己的网瘾的目标读了一下。下面,来说说我的读后感。首先我想声明一点,孩子玩游戏  相似文献   

4.
网瘾能消除     
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日益突出,令许多家长烦恼不已。心理学研究表明——瘾,是指各种生理需要以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青少年过度迷恋上网实际上也是一种成瘾行为,网瘾行为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有:①上网已成为生命活动中的必需部分,并由此产生心理、生理依赖性。如网瘾者可以在网吧内上网达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不知饿,不知渴,或睡在网吧,上网时精力集中、愉快,从网上得到解脱与欢乐,忘记人世忧伤与烦恼;②强令终止上网便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网瘾者感到空虚、无聊、烦躁、无助、不安、抑郁,或出现摔物、吵架、打人、偷窃、拨眉毛、寻死觅活等冲动行…  相似文献   

5.
最近两年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由过去的关于厌学、早恋的居多已经变成了如何克服网瘾的居多,经常会遇到一些愁眉苦脸的家长,称他们对孩子的网瘾束手无策.究其原因,一来是网络现在确实普及了,几乎家家都有,而且很多学习、工作的事也离不开网络,所以若是让孩子生活在没有网络的环境里肯定是不现实的.但确实很多孩子抵挡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时间一长就跟上瘾了一样,一天不玩就会躁动不安,如何应对这一现象,确实是摆在当前家长们面前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文俊、郑哲敏、王守武、郭慕孙、林群5位院士在北京联合签名,呼吁全社会“关注网络沉溺,保护网瘾少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网游少年,其中有260万网游成瘾少年。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网络成瘾的比较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15~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中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罕见极端事件,而中国人网瘾的极端程度也超过国外。这是中科院心理所  相似文献   

8.
不要在你的床上看手机了!每当夜幕降临,睡觉时躺在床上浏览Facebook……这不是少数人的生活状态,而是很多人的状态.这是一个社会学家不忍直视的现象甚至网瘾症状.如今一项持续两年的研究证实了手机屏幕对睡眠的影响.研究人员记录了9846名16至19岁的青少年的睡眠状态和所使用的设备,同时重点关注睡前的一个小时.研究结果表明,睡眠状态与设备使用时间有关系:使用设备的时间越长,面临的失眠风险越高.一名研究员表示,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在睡前一个小时使用一种或者多种电子设备.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模仿游戏中的角色从楼上跳下自杀,为戒除网瘾而将小指头砍断痛下决心,……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症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据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介绍,网络成瘾与毒品成瘾、病理性赌博等具有类似的特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亟需做好各种预防工作。据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林涌超医生介绍,网络成瘾症(IAD)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  相似文献   

10.
本项目属于医疗卫生专业领域。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是世界上至今仍未解决的难题。项目组针对恶性脑胶质瘤当前治疗的基础研究薄弱、临床治疗理念陈旧、传统治疗方法单一的现状,进行了恶性脑胶质瘤靶向治疗新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7,(22):44-44
肿瘤靶向治疗,尤其是抗体靶向治疗已被公认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肿瘤治疗新策略。FDA已批准的8种肿瘤靶向冶疗抗体新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和疗效,并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研制开发肿瘤靶向治疗新药的关键和核心是发现和获得有价值的肿瘤分子靶标。肿瘤分子靶标是指能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癌细胞表达的相关分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74-74
本项目属于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课题组围绕着颅内动脉瘤这一致死、致残率极高的常见脑血管病,针对传统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适应证窄,长期疗效差和费用极其昂贵等关键问题,历经13年的潜心研究,在16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支持下开展了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并证实了血管重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理念,建立了血管重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体系,并运用血管重建理论研发出了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器具,现已完成前瞻性单中心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推动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理念由“瘤内栓塞”向“血管重建”的跨越,极大地拓宽了颅内动脉瘤微创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由传统的50%提高到99%),大幅降低了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从而提高了长期疗效(由传统的10%~40%降低到2.0%),并显著降低了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血管重建治疗的费用(降低70%~80%)。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8,(12):59-59
肿瘤的生物治疗目前被普遍认为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随着肿瘤生物治疗的问世,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国内外的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7):59-5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测凸是一种人体躯干畸形、病因不明、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疾病。虽然国内上世纪80年代内地大城市开展了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仍有大批患儿亟待治疗,特别是处于边缘省份的患者,由于信息、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而未得到及时治疗。青海省西宁市解放军第四医院于1984年采用国内开展的主题技术设计研制了器械和内固定材料,使高原牧区的患儿得到就地治疗。治疗过程不断随国内外发展采用最新技术应用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8,(8):44-44
1986年以来发现了120个听觉基因,人类耳蜗的cDNA文库即表达序列标签文库已建立,这一成果为进一步鉴定耳聋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但是,对眩晕的发病机制、定位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并未解决,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周围性眩晕的治疗无规范化方案,有诊断价值的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有待于开发。面神经的炎症有70%~80%可以自愈或通过保守治疗恢复。面神经损伤,包括医源性损伤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目前对面神经的手术选择缺乏统一认识,需要建立规范化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在开放心理病房团体心理治疗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采用的治疗形式是团体心理治疗,治疗方法是认知一行为疗法,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是开放心理病房的抑郁症患者。本报告应用团体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用于治疗康复期抑郁症患者的效果。结果证明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门诊输液治疗具有省时、省钱、治疗及时、见效快等优点,已成为医院临床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为病人提供及时、安全、有效、舒适的输液服务中的安全管理与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肺科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种胸膜炎中占首位。笔者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根据彩色超声检查结核性胸膜炎胸水渗出程度和胸膜增厚、粘连程度,将其分为胸水渗出与胸膜增厚、粘连两个阶段辨证治疗,并与既往单纯西药治疗组和瓜蒌汤治疗组进行对比观察,得出了治疗结果:治疗组多数胸膜无增厚、粘连,疗效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1),最后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代医学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从中医药入手,寻找治疗CKD的有效方法。 我们认为,柴苓汤不仅对肾脏病有治疗作用,还可能会对肝纤维化有一定治疗作用。分析柴苓汤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相关机理研究,对研制防治肝肾纤维化的新型药物,解决治疗问题非常必要,因此,我们分阶段对不同柴胡剂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实验性肾病及抗肝。肾纤维化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确定性凹槽和配置用户概念构成的分析框架,深入当前我国干细胞治疗乱象的社会建构脉络,提出由于我国监管机制的欠缺和滞后,推行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和商业机构获得了特殊的行动空间,在媒体的配合下,他们对潜在用户的需求意识进行了持续的建构。但建构过程的无序和缺乏规范,最终导致了干细胞治疗治理乱象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文章反思性地探讨了相关社会主体的治理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