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潮》2010,(1):22-27
NO.1低碳技术 2009年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产业和民用用电量大幅增加,电能损耗日益加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因此节能减排任重道远,采取有效的电气节能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电力系统实际提出了个人对电能损耗的原因的看法及其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3.
低碳节能无疑是当代显学。1972年、1992年、2009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里约热内卢和哥本哈根召开了三次环境与气候大会。1997年京都议定书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掀起了两次波及全球的低碳新浪潮。2010年初的两会上低碳首次崭露头角;上海世博会场馆中,全球低碳精品方案云集……而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业之高碳、高能耗,使得其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潘晓 《科技智囊》2010,(1):22-29
<正>哥本哈根大会概况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尘埃落定。有人将此次会议称作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一次国际谈判,甚至是二战以来人类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整个会议过程跌宕起伏,戏剧性的落幕也注定这次大会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人类铭记。从大会开始之前很长时间一直到结束之后的现在,人  相似文献   

5.
被视作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世人的期待、争吵中以不具法律约束力《哥本哈根协议》草草收场。可以说会议的曲折进程与最终结局,留给世人太多值得反思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分析和对中国环境外交的回顾,思考在后哥本哈根时代的世界气候变局中中国环境外交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12月19日,被迫拖延了一天才闭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达成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这显然难以与《京都议定书》相提并论。这个结果再次印证了今年以来越来越清晰的一点:美欧等发达国家,如若得不到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超百位领导人与会 1 7日,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110国首脑将参加定于16日召开的气候峰会。连日来,上万名参会代表划分阵营,争辩、互责、游行等种种使得哥本哈根会议前景不明。  相似文献   

8.
王立龙 《安徽科技》2011,(11):25-26
一、社会背景与学校概况 哥本哈根会议让世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环保"这个主题,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相似文献   

9.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什么如此重要?欧洲人为什么对全球变暖如此惊慌?而这次签署的《哥本哈根协议》都写了些什么,又将怎样影响我们的未来?《哥本哈根协议》中惟一确定的决定是“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下”,2℃对地球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使"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专业名词迅速成为普通百姓家喻户晓的热门词汇;而绿色环保也俨然成为目前最热门、最"IN"的话题。虽然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之时及之后,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2010,(1)
NO.1低碳技术 2009年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可以预见,2010年将是我国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的一年.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在低碳技术研究方面应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2.
世卫组织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升至6级;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杰出科教人才引进问题引发热议;新研究称:鸟类可能并不是从恐龙进化而来;中国首列实用型磁悬浮列车下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完整协议的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知识》2010,(1):8-8
经过13天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2009年12月19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达哈根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自12月7日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18日结束,  相似文献   

14.
奥巴马执政的第一年中美关系高开高走,但是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界,中美之间爆发了全方面的摩擦和竞争,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2011年下半年美国两党竞选开始,中美之间的摩擦加剧。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加强对中国的遏制、美国对台军售等因素,都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门话题。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向世界负责任地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  相似文献   

16.
陈永红 《科技资讯》2010,(24):150-151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结束,更是催生了碳金融的创新,碳金融也被正式提上中国国内市场的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碳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障碍,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碳金融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技》2021,(6):38-40
2015年,在巴黎缔约方大会上,产生了较有约束力的全球协议《巴黎协定》.该协议有两个关键成果: 一、参加大会的所有国家都接受,到本世纪末,将全球表面升温控制在2℃甚至1.5℃水平.这意味着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争论以及政治争论告一段落. 二、主要碳排放大国都提出自主减排承诺.这非常不简单,因为此前, 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之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立场非常不同.有了自主减排承诺,全球气候协作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在举世瞩目之下召开,来自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代表以及5000名记者与会。经过13天的漫长谈判,这场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具雄心的气候大会"于12月19日草草落幕。会议最终只达成一项无具体减排目标、无法律效力,且遭到部分拉美和非洲国家强烈反对的协议。  相似文献   

19.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指的是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这是一个随着去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而进入每个中国人词典里的新词汇。虽然这次会议无果而终,但是,低碳概念却从此深深植根于中国公众的心中,成为都市时尚生活的新标签。  相似文献   

20.
时事概览     
<正>□全球出现极端灾害天气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刚刚结束,当人们还沉浸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热议之中,2010年新年前后,全球出现了极度寒冷的异常天气。1月2日至4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