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究了浊度、温度对叶绿素a现场荧光仪测定叶绿素a的影响。分别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叶绿素a现场荧光仪测定了不同温度、浊度梯度下小球藻水样的叶绿素a浓度值,探究影响规律和修正方法。结果表明,温度在7~30℃范围内,对叶绿素现场荧光仪测定叶绿素a浓度无显著影响;浊度在0~1 000度范围内,需用叶绿素a浓度实测值减去0.0174倍的浊度值(度)对测定值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
使用分光光度计对零浊度水和100NTU有色溶液的吸光度进行了分析,确定以890nm红外发光二极管作为浊度仪发光器件,以颜料、染料和指示剂作为研究对象,对散射光式浊度仪水体颜色的干扰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3.
吴昊 《科技信息》2013,(12):383-383
本文分析了浊度仪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介绍了浊度仪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和方法,给出了评定结果。  相似文献   

4.
散射式智能液体浊度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采用散射法设计研制的散射式智能液体浊度仪的原理、结构及特点,并通过实测结果表明,该仪表与传统的透射式液体浊度仪相比,在低浊度测量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敏度,同时该仪表在处理和显示部分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对信号进行加工处理,扩大测量范围,提高抗干扰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测量数据的打印记录和远距离传送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ATmega16散射光式浊度仪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浊度测量方法的分析,设计了基于ATmega16的散射光式浊度仪,并对散射光式浊度仪的水样池、发光电路和运放电路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在水样池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入射和散射光束在水样池壁的反射、散射和透射等影响因素;在发光电路的设计中采用了TL431A可调节精密基准电源并联稳压器;在运算放大电路的设计中采用2极放大,一级放大倍数为20倍,二级放大倍数为6.2倍。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絮凝剂质量浓度和絮凝环境温度条件下,运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和聚集光束反射测量仪研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CPAM)对高岭土悬浮液颗粒的动态絮凝过程。结合显微摄像仪和浊度仪,同时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并基于分形理论考察了絮凝过程中絮体分形维数随外部条件改变所发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质量浓度的增加和环境温度的升高,絮凝体系中的絮体平均弦长和平均粒径都逐渐增加;当平均粒径达到极大值后,继续增加絮凝剂质量浓度或升高环境温度,体系浊度降低,絮体分形维数增大,在絮凝剂质量浓度为6mg/L和环境温度为60℃时絮凝效果较好;而后随着絮凝剂质量浓度的增加和环境温度的上升,体系浊度略微升高,絮体分形维数略微减小。体系浊度和絮体分形维数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对HACH 2100N浊度仪示值相对误差进行了检测,对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探讨了各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与计算方法,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8.
由于原电除尘采用火花整定模式,电能利用效率较低,在不改变电除尘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对电除尘电源和控制模式的改造,采用脉冲供电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粉尘的荷电效果,克服电除尘运行过程中的反电晕工况,在保证或提高现有除尘效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电能消耗,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城市供水是一个从供水水源地到水厂再到输配管网的系统工程,对水质参数进行快速、精确、连续的在线监测能更好地为城市供水提供保障。对城市供水水质在线监测中在线浊度仪清洗周期的确定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水的浊度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导了作者在提高水的浊度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方面所做的工作。文章分析了与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有关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光学系统、电子电路和非线性补偿方面的解决方法。测试结果表明,按以上方法设计的浊度仪的各项指标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除尘细颗粒物(PM2.5)排放控制,提出利用电除尘指数指导电除尘本体和电源设计选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电除尘改造的应用案例。通过优化电除尘指数、采用三相高压电源开展电除尘改造和选型。通过电除尘和脱硫塔除雾器的同步改造,可以实现烟囱出口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5 mg/m3,同时,PM2.5(直径2.5μm以下的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2.5 mg/m3。示范工程还表明当电除尘器出口PM10(直径10μm以下的颗粒物)排放在6~30 mg/m3时,PM2.5占PM10比例为6%至20%;当PM10排放在5~15 mg/m3时,PM2.5排放可低于2.5 mg/m3。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探讨分析如何有效设计和完善电除尘控制系统,主要阐述了原有电除尘控制系统存在的各项问题,采取优化设计方案开发和完善部分功能,希望能够对相关电除尘控制系统设计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网络链路的组成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除尘器顶部电源接口为串口形式,高频电源为并联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4台典型电除尘改造和细颗粒物(PM2.5)排放控制,对四电场电除尘器通过本体小分区和电源改造实现了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超低排放控制。仅对五电场电除尘器进行电源改造,即可实现PM10和PM2.5的超低排放,电除尘出口PM10和PM2.5可分别控制在15和2 mg/m3以下。脱硫塔对PM10有较好的捕集效果,但对PM2.5的去除几乎没有效果。电除尘振打引起的二次飞扬过程及烟气温度也影响PM10和PM2.5的排放,当烟气温度从150~160℃降低到约110℃时,电除尘出口及脱硫塔出口的PM2.5均在2 mg/m3以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搭建的350 m~3/h燃煤热态实验平台,测量电除尘出口不同粒径细颗物脱除效率,考察喷雾降温对电除尘放电特性、烟气酸露点、粉尘比电阻及除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烟气温度由130℃降低到90℃,相对湿度由6%提高到12%时,电除尘击穿电压升高,粉尘比电阻降低;同时烟气酸露点温度随着相对湿度增加而提高;电除尘质量脱除效率变化不明显,但在0.1~1.0μm区间的颗粒数量脱除效率可提高10%;根据低低温电除尘运行经验可知,喷水降温到烟气酸露点以下,合理控制烟气灰硫比可避免产生烟道腐蚀.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除尘细颗粒物(PM2.5)排放控制,提出利用电除尘指数指导电除尘本体和电源设计选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电除尘改造的应用案例.通过优化电除尘指数、采用三相高压电源开展电除尘改造和选型.通过电除尘和脱硫塔除雾器的同步改造,可以实现烟囱出口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5 mg/m3,同时,PM2.5 (直径2.5 μm 以下的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2.5 mg/m3.示范工程还表明当电除尘器出口PM10(直径10 μm 以下的颗粒物)排放在6~30 mg/m3时,PM2.5占PM10比例为6%至20%;当PM10排放在5~15 mg/m3时,PM2.5排放可低于2.5 mg/m3.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工业现场锅炉的除尘问题 ,阐述了电除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电除尘器的结构 ;并结合实际设备 ,介绍电除尘的先进技术及其在工业现场的应用及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个钾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而钢铁冶金烧结除尘灰因含钾含量高而排放弃用,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该课题主要研究烧结电除尘灰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分布规律,研究各级电除尘灰的物化性质及其对提取氯化钾工艺的影响规律,提出烧结烟气电除尘灰分级收集和回收利用的方案,为烧结电除尘灰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参数;研究典型钢铁企业烧结电除尘灰的浸取制卤技术、卤水除杂净化技术、多组分溶液体系K-Na分步结晶技术,研发以烧结烟尘为原料制备KCl的工业示范装备与技术集成,建立年处理24万吨烧结电除灰的示范工程,达到经济、环保、稳定运行技术水平,为解决我国钾资源问题开辟一条新的资源途径,并实现难处理冶金粉尘的高效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8.
刘军  张航 《科技资讯》2007,(31):70-71
针对流动电流仪检测混凝过程的不准确性,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应过程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混凝技术,对反应沉淀池进水浊度、流量、流动电流值进行融合,得到精确的混凝值,进而优化加药过程的自动控制.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电除尘器以其高效率、低能耗、运行稳定等特点在除尘系统中占居了重要地位。针对电除尘系统运行故障率偏高、故障发生的原因和部位错综复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建造电除尘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波长黑碳光声光度计(PASS-3)对南京北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进行观测研究.先对PASS-3测量的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系数进行校准,再用传统测量气溶胶光学特性的TSI 3563积分浊度仪和AE-31黑碳仪对PASS-3的可靠性做了验证,最后利用PASS-3对南京北郊春季气溶胶开展了为期17d的外场观测.结果表明,PASS-3与TSI3563积分浊度仪对气溶胶散射系数的测量结果和AE-31黑碳仪对吸收系数的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较高.观测结果表明,南京北郊春季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平均值略高于国内其他观测点的相应值,而吸收系数平均值则低于相应站点,二者的日变化都呈双峰特征;532nm处单散射反照率(ω532)在7:00和19:00出现极小值,其平均值为(0.89±0.04);气溶胶ngstrm散射指数上午出现极小值,下午开始增大,而ngstrm吸收指数则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二者观测期间平均值分别为(1.50±0.31)和(1.29±0.59).分析表明,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以及观测点周边污染源的分布特点是造成南京北郊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