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杭州科技》2003,(3):31-33
6月8日,中国内陆第一座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正式奠基,直接缩短宁波等地与上海的距离,加速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对杭州湾地区的产业布局与结构、浙江民间资本的投资趋向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举世盛况让长三角地区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先列。而在此之前,杭州市政府就全面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已经提出了意见,对我市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慈溪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自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慈溪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近年来慈溪市的两化融合工作成绩斐然,被列为首批省级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本期两化融合专题报道浙江专题便是慈溪的精彩呈现。方太:打开生产管理黑箱,打造实时可控程序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发达的城市群落。物流总量的持续增长使长三角各地港口,公路,内河及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呈快速发展态势。而要打造中国东部的物流大通道,长三角地区将如何通过区域通关改革来实现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四个直属海关关区的通关作业一体化?又将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呢?本刊邀请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的一线专家.领导,畅谈长三角物流信息一体化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慈溪,这个东海之滨的县级市,不仅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中心,而且还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头堡,可谓占尽地利之便。而在地利之外,慈溪人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搭建了一座信息化桥梁,联通起千家万户。走进慈溪,就如同走进了信息化的海洋……[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使宁波、杭州、上海这一“金三角”的优势日益显著。宁波,这个占据长三角南翼中心、拥有“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四大港”的城市正在向着“长三角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目标大步迈进;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却不断稀释着城市原有的成本优势。在这样的新经济形势下,作为信息技术核心和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宁波软件外包产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杭州科技》2012,(3):26-31
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杭州市是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长三角地区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先后被授予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杭州市将以杭州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以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为平台,发挥杭州历史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7.
消费品零售总额过万亿外贸持续、高速、超预期增长有专家认为经济重心北移趋势在长三角呈现长三角16市统计数据交换中心设在江苏无锡市统计局,该局近日公布2005年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系列分析报告。2005年,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沿江8市和浙江环杭州湾7市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依然是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8.
《华东科技》2004,(7):47-47
上虞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三角南翼,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东离宁波62公里,西距杭州70公里,北濒杭州湾,距上海220公里,全市现有人口78万,面积1427平方公里,属繁华的上海经济圈,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上虞是一方投资热土,经济繁荣,实力雄厚,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浙江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市)。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既是中国社会经济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地带,又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人世界经济的重要地区.芜湖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的重要城市之一,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山水相依,人文相近,历史渊源深厚,是长三角经济圈不可分割的腹地,是其资源、劳动力等诸多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叶奕 《科技智囊》2006,(5):53-53
沿江开发报捷——长三角出现领跑新动力 2005年,以上海市为龙头、江苏省沿江8市和浙江省环杭州湾7市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依然是我国经济的“最亮点”。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公布的2005年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系列分析报告中指出,长三  相似文献   

11.
联手共建,打造一流的长三角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设长三角创新体系是增强长三角地区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经济强劲的“火车头”。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长三角已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0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长三角地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长三角乃至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沪苏浙二省一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在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许多领域已…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高级阶段的空间形态 ,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近年来 ,由上海、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简称长三角都市圈 ,下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实力最强、最具发展后劲的都市圈[1]。但是 ,各自为政、相互封锁的行政区经济格局依然存在 ,严重制约着本区域的整体发展 ,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2—8]。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提出长三角都市圈空间整合的…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主动融入长三角都市群,就意味着抓住了融入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南通应以此战略出发,针对融入长三角中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建议,寻找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张鳌 《今日科技》2004,(Z1):24-25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内在需求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经济强劲的"火车头".长三角已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苏浙沪有强大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同时苏浙沪两省一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在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许多领域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金晓  钱唐 《杭州科技》2020,(2):33-35
正根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杭州要积极谋划产业升级,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力争成为长三角经济最活跃、开放度最高、创新力最强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下杭州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准确定位,深远布局。国家规划提出要一盘棋整体谋划,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上海以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的强大定位,承载着进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订从宁波地区经济发展的三大特征出发,着重分析了杭州湾大通道及港口建设对宁波地区港口经济,外向型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杭州湾大通道及港口建设对宁波经济、、浙江经济乃至杭州湾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产业动态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 中国交通部近日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对2004年至2020年的长三角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划,其中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徐州、连云港等7个城市被列为国家级运输枢纽。该《纲要》首次打破了地区、体制及行业界限,从整合长三角地区交通资源的角度出发,真正意义上实现长三角交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其总体差异及年际变化趋势,利用首位度方法分析城市旅游规模结构演化,揭示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演化规律,并围绕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解析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呈现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减小态势.上海旅游的中心性是导致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主因,初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苏州为次级旅游发展中心的主-副中心旅游圈层结构;(2)长三角地区各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初现空间分异性,即错位型和匹配型;(3)长三角地区入境游客日趋分散,逐渐由中心城市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19.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全面提升了宁波旅游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分析跨海大桥对长三角旅游空间格局影响的基础上,对长三角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了阐述,具体为点-轴模式转变为网状模式、旅游空间竞合模式和"一核、两翼、三轴、两带"的空间结构.最后提出"南北兼顾"的空间发展策略、"商务+休闲"的旅游产品策略、扩充旅游接待容量、加强区域旅游联合等策略,以实现宁波旅游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近日,编者从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沪浙苏三地在杭州签订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高层人才智力共享”、“异地人才服务”等6份合作协议书,并就制定长三角统一的5年人才规划进行了讨论。上海有关方面人士表示,今后还要打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配套服务上的瓶颈,使“长三角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和最具发展潜力地区,急需大批的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而人才的统一规划、柔性流动正是符合了这一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今,实现长三角人才流动零障碍已不再是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