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明末东南文坛领袖张燮写给戴燝的信件,时处在戴燿、戴熺保护端砚资源之后,世界大航海时代中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漳州月港的发展时期。张燮、戴燝与信中所述林秉汉、林茂桂、杨一葵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端砚经此蜚声海外。端砚是张燮的广东祖地名产,戴燝既与开采砚坑的工匠"蛋人"同一族属,又具"宋砚"产地莆田祖地渊源。从而提升了端砚的文化内涵,填补了研究空白,促进了新时期端砚研究。  相似文献   

2.
端砚文化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决定了端砚特色文化对肇庆市经济、社会、文化与民间信仰、民俗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针对端砚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要,从文化建设的维度提出了端砚特色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的举措,并提出了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模式,突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与地方发展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云南先后出土汉晋时期钱币二十多处(见表).出土分布北到洱源,西至腾冲,南到越南东山,东到昭通、曲靖.出土地点多为开发较早的平坝区.当时这些地区多数已进入了阶级社会,具备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用货币的条件.这些地方出土钱币的种类有:  相似文献   

4.
砚雕艺术     
正端砚主要产地肇庆西江羚羊峡一带,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是岭南十大文化名片之一。端砚制作技艺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传统、教育价值、文化内涵、科学原理。传统端砚造型和纹饰反映出历代制砚艺人的审美情趣和砚雕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一门独特的艺术。古端砚偶看造型与刀法比较简单,细察则知其布局疏密有致,线条圆润流畅,简洁明朗,格高品逸。每方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都是先人洞察天地、以象征手法寄予寓意的  相似文献   

5.
从出土的大熊猫化石看 ,大熊猫最早产生于地质时代第三纪的上新世后期 .到第四纪的更新世和全新世 ,大熊猫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 ,再到少的发展过程 .其体型发展也经历了由小到大 ,再到小的演变过程 .出土大熊猫化石的地域 ,主要在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 ,黄河流域虽有出土 ,但数量很少 .从古文献看 ,最早记载大熊猫的书是成书于商代的《尚书·牧誓》 .记载大熊猫最早出现于黄帝时代的书 ,是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 .大熊猫在文献里有多种名称 .越过先秦 ,直到两汉、魏晋的 6 0 0多年时间里 ,在今长江沿岸的大部分省和黄河流域的陕、晋、豫、冀等少部分省以及东北各省 ,甚至朝鲜北部 ,仍有大熊猫生存 .经过南北朝到民国年间的 16 0 0多年的日益衰减 ,到今天大熊猫仅仅分布在川、陕、甘三省接壤的少数县里 ,其数量仅存几千只 ,已经沦为濒危动物 .究其主观原因是 ,大熊猫自身存在种种弱点 ,而客观原因是第四纪冰川期的影响和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开发 ,特别是人类任意捕猎大熊猫 ,才使其数量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6.
三峡宜昌地区音乐文物出土较多.以宜昌地区出土的錞于为例,到目前为止,共出土至少13批,共16件,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珍贵的"活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7.
以隆化鸽子洞窖藏棉纺织品为例,结合中国出土的元代相关棉纺织品考古文物,分别对元代棉纺织品生产地区、产品种类、织造工艺和印染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论证了元代棉纺织品不仅种类多,被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与元代快速发展的纺织印染技术和织金技术互相促进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国兴 《大自然》2010,(2):64-68
探秘斯特克方汀 “人类摇篮世界遗产地”占地4.7万公顷,大部分土地为私人所有,其中著名的斯特克方汀属于斯特格曼家族。1958年斯特格曼家族将这些洞穴捐赠给了维茨大学。该世界自然遗产地主要由13座白云岩洞穴组成,这些洞穴中盛产包括人类化石在内的动植物化石,其中8个洞穴出土了人类化石,4个洞穴出土了石器和骨器,共出土950多件标本。  相似文献   

9.
正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先秦史学会、秦汉史学会、中国文字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协办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6月17~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120余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海内外学者的论文近百篇。会议举行了首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颁发仪式,并组织与会专家参  相似文献   

10.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究竟出土于何处,历来众说纷纭然,其分歧点在于该碑的出土地究竟是盩厔还是长安,因此,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报告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次探讨,确定景教碑的出土地点当在长安。  相似文献   

11.
对镇江市区(润州州治)历年来清理调查过的唐代墓葬所出的砖石墓志文字进行申述补充,从历史、教育、礼俗、文辞等方面考察,让大家窥知唐代社会观念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作为中唐独具特色的诗坛大家,其诗能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影响了晚唐乃至整个宋代诗歌。而刘诗传播的高潮时期正是在宋代,因而宋人在刘禹锡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诗学观值得关注与探讨。宋人刘诗观可概论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治讽刺诗:欲拒还纳之“怨刺”;其二,咏史怀古诗:精警深微之绝唱;其三,民歌体乐府诗:“奔轶绝尘”之天籁。可见宋人经过初期长达百年的仰视与模仿以后,已能冷静地阅读和分析唐人诗歌,从而拓展出了一套宋人自身的有关唐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据史料的记载,汉晋隋以来,河南地区的人口在历朝居于全国的第一位。而自唐以后到清朝,河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国最高值,使得唐代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唐初到天宝年间,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而此后至唐末,人口数量则明显地下降,部分州郡甚至十几倍地减少。而且,唐代河南地区人口地理配置不同,中部、东部稠密,西南部相对稀疏。从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地理配置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与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晚唐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期,但随着文学的发展,晚唐的“列锦”辞格仍有发展,与初唐、盛唐、中唐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由《全唐诗》中的晚唐诗歌予以全面考察,列锦辞格在晚唐的运用已是相当普遍,对晚唐诗歌在意境营构、韵律美的创造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晚唐诗歌中的列锦辞格运用虽然普遍,但也有一些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诗人崇尚唐人唐诗,以盛、中、晚三唐的诗人诗作为主。其形式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即“别集整理”、“选集编选”、“唐集校注”、“诗话评说”、“序跋品评”;而于诗歌创作方面的具体表现,则重在相互唱和而成风气、汲取各种创作技法以为己用、继续乐府诗的创作等方面。因此,以崇尚唐诗为主流的诗歌创作,历史地成为了推动北宋诗歌繁荣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唐代海路贸易的兴趣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海路贸易的兴趣有其五方面深刻的社会基础:唐中期以前大批外商涌入沿海、唐中期陆路受阻而航运条件却大大改进,政府的鼓励政策以及南方商品经济的发达,说明唐代海路贸易兴起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期古音学领域呈现全盛之貌,涌现了诸如江永、段玉裁、戴震、王念孙、江有诰等一批古音学大家,促进了古音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古韵分部日出转精,这与时代的为学精神是分不开的。清代中期的古音学家以"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专业精神、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以及兼收并蓄的方法原则推动着古音研究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孝经御注》是唐以后中国历史上最通行的《孝经》注本。与玄宗时代以前最流行、最权威的《孝经郑氏解》、《古文孝经孔传》相比较,玄宗《御注》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行文风格精炼、平实、明白易懂;在学术质量上,博采前代旧注之长,超拨众家;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充分贯彻教化天下的精神。这些特点是玄宗《御注》能取代往代一切旧注.成为后世最主要《孝经》注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粤西诗载》中的唐代诗歌,记录了唐人对广西情感印象的演进轨迹:初唐的厌恶、盛唐的既欣赏又感伤、中唐的适应、晚唐的留恋。这个变化表明了从初唐到晚唐,唐人对广西的好感是与时俱进的。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广西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社会经济文化逐步发展,并在晚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尤其显现在桂、邕、容三管的重镇区域。  相似文献   

20.
镇江城池自古以来就是"缘江为境,因山为垒",在全国历代地方城池中由于其不规则性,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多年以来,镇江唐宋罗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唐代罗城和宋代罗城既有传承性,又有区别,表现了镇江独特的建城特点,在古代筑城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依据文献,结合城市考古新材料,可以对唐宋罗城诸如修筑时间、城门设置、城垣规模以及二者关系与建筑特色等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