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诗歌多元发展的态势下,“相思湖诗群”依凭“相思湖作家群”的人文传统,其诗歌创作受到诗坛的关注。在诗歌创作上“尊重个性”的同时,诗学主张不断形成共识,具体表现为:诗歌,作为生活的“一种建制”;以暴制暴,从思维上强化语言的生命旨归;诗歌要考虑“隐匿者”的存在,学会召唤读者相应的情绪;诗歌伦理学:诗歌与大地合一。  相似文献   

3.
“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但这一特点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汉魏六朝,诗歌开始影响绘画并推动了山水画的兴起;隋唐时期,诗歌意境在绘画中逐渐显现,王维的绘画已经被认为是“画中有诗”了;五代和两宋,绘画中的诗歌韵味越来越浓郁,“画中有诗”的特点逐渐形成;元明以后,随着文人画家成为画坛的主流和山水题材在绘画中占了主导地位,“画中有诗”的特点已经成熟了,之后又经过一步步完善,最后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文人画最能体现“画中有诗”的特色,但在文人画出现前,诗歌对绘画的影响早已经开始;文人画形成后,一些被认为是“画工”的画家也同样在积极地追求绘画中的诗歌意趣;“画中有诗”体现了中国绘画对诗歌意境的永恒追求,既不是文人画家的专利,也不是仅仅依靠文人画才能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处于低谷中的汉语诗歌在八十年代终于有了转机。这次转机以呼唤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复归为突破点,试图重新树立诗歌自身的价值,维护艺术家艺术表达的自由,从而解放左倾政治重压下遭扭曲的汉语诗歌。这个时期的汉诗创作可以由两拨诗人代表:股陇诗人和后源俄诗人。这两股诗潮虽有承继关系,但后者是在“打倒”、“PASS”等极端口号下对前者不无浮躁的否定。六十年代后期或更早些形成的一种新诗终于在1978年的《今天》,这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份民间文学刊物上找到了落脚点。因其“晦涩难懂”,这些新诗被讥讽为“腾俄诗”。在1979年至1983…  相似文献   

5.
过去对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忽视了诗歌发展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诗”与作为音乐形式的“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以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文学形式为基本趋势,而是在文学性的独立发展与向音乐性的回归这两极的振荡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6.
在诗学评论中,批评家们都非常推崇钟嵘提出的“滋味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风力”和“丹采”的融合统一。而宋代梅尧臣却持诗歌贵“平淡”的诗学观点。梅尧臣和钟嵘的主张同是诗歌的审美理想但却相反,这乃是源自他们主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梅尧臣所说的“平淡”更侧重关注人自身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是人生的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喻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古代文论之千古妙喻。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食味”与艺术“余味”之间的关系:西晋时期,将“大羹遗味”引入诗文评论,渐次形成“以味喻诗”的传统。经梁之钟嵘首倡而产生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唐之司空图以“味”为衡量诗歌艺术标准,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醇美”。宋之杨万里“以味不以形”而论“江西宗派诗”。今人周振甫解答了诗歌评论中数百年的悬案,钱钟书以“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通感”,阐明了“以味喻诗”长盛不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柏铭久诗歌“奇崛、沉静、遥辽”,他的诗歌体系立足三峡的基础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尤其是对诗歌的终极理喻。三峡是其诗歌物象中重要而突出的一个.诗人之笔挖掘着三峡表层下的人类心灵史,用平凡、巨大的意象体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9.
“伤春悲秋”是文学界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审美体验,也是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描写夏季的诗歌并没有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且绝大多数诗歌是以一种激情与炎热并存的精神状态出现。蹇先艾作为一位以“乡土文学”创作闻名的小说家,在其诗歌创作领域开创了“悲夏”这一独特现象。“悲夏”作为蹇先艾诗歌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体现,其所蕴含的生命思考和个人感受能较典型地反映他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冉红 《科技信息》2009,(25):I0242-I0242,I0244
诗歌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主要表现在:将诗歌中零散的意象组合形成画面,描述画面意境,语言描述中应自然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运用“意象→意境→诗情”的思维方法,提高诗歌感受能力和诗化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东汉末著名历史人物。其业绩为后人景仰,并在后世传播过程中,形成一种诸葛亮文化现象。《三国志》为信史,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是较贴近历史本原的诸葛亮“历史形象”。此后,经多方演绎,特别是经《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逐步走向神化。在诸葛亮的神化过程中,其德、行、言等自身条件是最基本前提;戏剧、小说、诗歌等社会传播方式则在其中起到了一种外在推动作用;此外,封建统治者、封建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也在诸葛亮的神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英汉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译出的内容,即翻译中的“盲区”。这种“盲区”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即(1)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分别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2)由于原语和译入语这两种语言本身在语法结构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而在翻译中走出这种“盲区”的必由之路只能是“再创造”。只有如此,才能使译作达到与原作的“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曹紫云 《科技资讯》2006,(15):154-154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诗歌创作历史的国度、世人称之为“诗国”,诗歌是我国文学创作中最为久远的一种文体,最早诗与歌与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后来逐渐分离,诗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突出的。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它对增强同学们的文学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诗歌教学的一些规律,现提出来与大方之家商榷,以求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英国诗人蒲柏是一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着一种道德说教的浓厚色彩.这种说教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思潮,辉映着欧洲启蒙运动的理念,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蒲柏在诗歌中提出“自然”、“理性”、“中庸”以及“秩序”的伦理道德观,并以“和谐”概念为基础来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处处彰显出他对于这些伦理思想所蕴涵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苏立康 《奇闻怪事》2007,(2):125-125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学生一首首精彩动人的“答诗”就印证了这一点。在师生讨论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又不时引用他人的诗作点评(尽管有的引用不一定恰当),从而以情激情,不断掀起情感活动的高潮,不断深化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这就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课堂里,直到下课铃声把大家唤醒。这实在是难得的宝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9.
1954年1月,《臧克家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臧克家诗选》的初版本。臧克家心底对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有不满的“情绪”,觉得诗选的出版方式是对他人格的“侮辱”。195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增订版《臧克家诗选》,此版中诗人对入选诗歌进行扩充,容量变得很大。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启动《臧克家诗选》出版,目的是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历史做历史展现,臧克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进行了组合。198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后一次修订《臧克家诗选》,这是最高级别的官方文学出版社的“最后定本”,它成为四个版本中最厚的版本。从《臧克家诗选》的版本变迁中,我们发现:涉及抗战之前、抗战期间的诗歌入选篇目,臧克家主要依据的是1945年版《十年诗选》,他大体没有超过这个“限度”。这从侧面看出臧克家对《十年诗选》的独特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真正初版的“臧克家诗选”。  相似文献   

2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党的群众工作,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从事并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长期、持久性工作。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践行公仆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