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补强方式对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区的集中应力的影响,比较了补强圈补强结构和厚壁接管补强结构的补强效果,并对其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使用补强圈补强,还是使用厚壁接管补强,补强后的应力集中系数都明显降低,且对于大开孔结构,厚壁接管补强优于补强圈补强.  相似文献   

2.
运用有限元商用软件ABAQUS,分析了剪载荷下腹板开孔的复合材料翼梁的孔边应力分布及开孔补强性能.在应力分析中,讨论了开孔间距,开孔距离梁下缘条的高度及开孔形状对孔边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孔间距、开孔距离梁下缘条的高度及开孔形状对孔边应力集中程度都有影响,但是开孔距梁下缘条的高度和开孔形状影响较大;补强能降低开孔处的应力,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包边补强效果最好,双侧贴片补强次之,单侧贴片补强效果最弱.补强材料刚度越大,补强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基于有限元法的冷却塔结构开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基于ANSYS开放式技术平台可以较好地模拟双曲线冷却塔开孔整个受力过程,因此,依托实体工程结构建立其开孔前后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开孔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参数化分析,探讨了在自重和风荷载作用下,孔洞形状、尺寸及位置与结构应力集中和稳定性的关系,并提出了开孔后的补强措施,以为优化开孔设计、提高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圆筒形薄壁容器开孔率大于0.5时采用补强圈补强之后的结构进行了极限分析.用两倍弹性斜率法、双切线法分别确定了内压作用下该补强结构的极限载荷,同时,由爆破试验得出其爆破压力并与无补强圈补强的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薄壁容器(d/D≥0.5)的补强圈补强结构,无论是筒体还是接管,其横向对称面上的极限载荷均大于纵向对称面上的极限载荷.结果还表明,补强圈补强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圆柱壳大开孔结构的极限载荷值及爆破压力,具有明显的补强效果.  相似文献   

5.
补强圈与容器壳体间的接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的薄壳理论分析中,通常假设在补强圈与容器体之间没有接触,其间的接触力对于结构应力分布的意义和影响尚不清楚,由有限元分析得出的应力分析结果,其中就包括了这种接触力,有限元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有接触假设的有限元方法,对于应力场分布能够产生更好的理论预测,同时对补强圈与容器壳体之间的间隙变化影响以及不同开孔订对接触的影响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GB150.1~150.4-2011《压力容器》中关于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的计算均为径向接管,HG/T20582-2011《钢制化工容器强度计算规定》中补充了非径向接管的开孔补强计算,但是锥形接管的开孔补强计算在目前执行标准中均未提及。在满足工程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就压力容器筒体上径向和非径向锥形接管五种开孔结构形式开孔补强的计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压力容器上开孔,不仅削弱了材料的强度,而且会导致开孔部位局部应力集中,降低压力容器的承载能力,严重影响压力容器的安全性。国标中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设计虽然有一系列规定,但对影响结构安全性诸因素的随机性考虑较少。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设计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并获得应力敏感因素,从而进行相应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这种设计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含有开孔和孔边补强的蜂窝夹芯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屈曲分析发展了一套三维有限元求解方案。孔边缘应力集中区采用W ilson非协调实体单元模拟,同时为减小求解规模,远离开孔的应力平缓区则采用一种相对自由度层合壳元。这种单元避免了传统壳元的转动自由度,易与三维实体单元连接,使变厚度、带有补强的复合材料层合壳体等复杂结构得以正确建模。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文计算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大量数值计算研究了开孔和补强对结构临界载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开孔补强是压力容器设计中的常见结构,开孔的结果不但会削弱容器的强度,而且在开孔的附近会造成很高的局部应力。本文对压力容器设计中常用的补强方法进行总结,并介绍了相关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为其更好地应用于压力容器设计领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压力容器封头上开孔,将会使压力容器封头的承压能力降低,在其设计工艺条件下会产生危险,因此压力容器开孔后需进行补强,开孔补强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对几种开孔补强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和比较,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1.
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性总结;简要叙述了可靠度理论在我国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提出结构可靠度理论将朝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的可靠度、结构的疲劳可靠度、结构的模糊可靠度、结构的动力可靠度、结构的体系可靠度等方向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矿井支护系统可靠度熵函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信息熵与结构可靠性理论建立了矿井支护系统可靠度熵函数,它综合了信息熵与可靠度指标的特点,是系统平均可靠性的度量。它既表示设计时期的可靠度指标,又考虑使用阶段可靠性控制的难易程度,适合矿井支护设计条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模糊可靠性分析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模糊可靠性问题转化为传统可靠性问题来计算机械零件的模糊可靠性,由于模糊可靠性问题的复杂性,一般不会得到计算模糊可靠性的解析式。因此,可以将传统可靠性展开成级数的形式,从而得到曲柄滑块机构运动模糊可靠性计算的级数表达式,以便进行模糊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采取文中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可靠性分析计算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应用层通信软件的可靠性分析,建立了可靠性模型的串联模型,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选择与分配.针对PLC/MCS(Movement Control System)通信程序采用的可靠性分配中的等分配法进行模块的可靠度预分配.继而采用评分法中的可靠性预计和重新分配方法,计算出各模块的可靠度.最后采用J-M模型对应用层通信软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应用层通信软件的可靠度达到预定0.9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用可靠性数字仿真的方法,对内燃机车电控装置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机车电控装置的可靠度曲线,掌握了现有装置可靠性水平及影响可靠性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机车电控装置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考虑火工品外界刺激量具有随机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的火工品可靠性设计方法. 该方法将可靠性指标通过应力-强度干涉模型转换为火工品感度分布参数,通过感度分布参数的合理取值实现火工品发火可靠性与安全可靠性的兼容设计. 推导了应力与强度分布服从正态-正态、对数正态-对数正态分布情况下的火工品可靠性设计公式. 实例说明采用该方法的设计结果能同时满足发火可靠性指标和安全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道路结构可靠度研究基础上,引入道路网络可靠度计算方法,提出道路网络结构可靠度研究方法.同时,在已建立的道路网络结构可靠度的基础上,以道路畅通可靠度为衡量标准,分析了道路发生拥堵时交通流量分配对道路网络结构可靠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软件可靠性模型选择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件可靠性模型是可靠性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缺乏可靠性数据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软件可靠性模型是对软件可靠性进行量化分析的关键,在对影响软件可靠性模型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软件可靠性模型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型雷达装备系统性能可靠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装备系统可靠性定量评估一直是军用产品可靠性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提出了装备的工作性能可靠性问题是评估雷达装备系统性能可靠性的基本出发点,对雷达装备系统性能可靠性进行了定义,根据使用条件的限制,将雷达装备系统性能可靠性分为狭义工作性能可靠性和广义工作性能可靠性;通过雷达装备系统性能可靠性的分析,得出雷达装备系统性能可靠性是一个表明雷达装备工作性能可以保持多长时间的参数,是评估雷达装备效能的重要指标,提出从狭义工作性能可靠性和广义工作性能可靠性两方面评估新型雷达装备系统性能可靠性,并给出了基于狭义工作性能可靠性和广义工作性能可靠性的雷达装备系统性能可靠性评估模型,为装备维修决策、制定相关维修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机械零件的强度和所受外载具有模糊、随机不确定性 .对于可靠性设计一般只考虑模糊性、随机性或者两者共时存在的情形 ,没有考虑模糊性、随机性相互融合的情形 .本文根据模糊随机规划理论、机械零件可靠性设计原理 ,提出了机械零件模糊随机广义可靠性的概念 ,把机械零件的可靠度和失效概率表示成条件概率 ,建立了模糊随机可靠性设计的一般模型 ,传统的随机变量可靠性设计以及模糊可靠性设计模型都是该模型的特例 .模糊随机可靠度计算模型可以在考虑设计人员的经验的情况下降低零件的失效概率 ,该模型不需要强度或应力的隶属函数转化为安全事件的隶属函数 .给出设计计算的公式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