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晚清多元化的诗坛格局中,宋诗派以独特的审美宗尚而独标笤颖。道咸诸公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同光体诗人宗三元、主三关,打破分唐界宋的畛域,力求会通唐宋。宋诗派从宋诗接受范型、美学视角、终极目标以及宋诗学史体系的建立等四个维面,建构了宋诗接受完整的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宋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带来了文化消费的繁荣,也引发了美学产业的勃兴。美学产业是推动宋代文学审美俗趣凸显的关键性力量。宋代的诗、词、话本、戏曲等典型文学形态,都受到了美学产业深刻而强烈的影响。唱词业催化出"商品词","商品词"是主要体现市民阶层审美趣味、具有商品属性、在市场上用于商业活动的词作,包括民间词和部分文人词,呈现出俗趣凸显的美学特征;书坊出版业深刻影响了宋诗,对宋诗所呈现的审美俗趣产生了直接的、关键的影响;在演剧业激励下,宋戏曲呈现出民间性、娱乐性、通俗性的审美趣味;说书业决定了宋话本思想上的娱乐取向、内容上的以俗为美和语言上的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3.
道、咸间贵州籍杰出诗人郑珍和莫友芝,最初以学者身份齐名,后因近代“同光体”诗派兴起,郑、莫的诗歌价值渐为世人所认可,故此才以诗名并称.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较早明确揭橥“郑莫”的诗歌价值及诗史地位,从而使之成为“宋诗运动”的一面旗帜.二家创作本质上都具有“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特点,但表现又同中有异,在同时代宋诗派作家中可谓自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张可久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散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在建构"列锦"修辞文本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他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三大类十八小类。每一类"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都对拓展作品意境,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他的散曲作品独具魅力,是跟他擅长建构"列锦"修辞文本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张可久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散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在建构"列锦"修辞文本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他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三大类、十八小类。每一类"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都对拓展作品意境,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他的散曲作品独具魅力,是跟他擅长建构"列锦"修辞文本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明末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在公安派"性灵说"的基础上,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形成竟陵派。"幽深孤峭"是竟陵诗派的美学追求,是诗派创作追求的主体风格。本文主要从钟惺、谭元春编选的诗歌选本《诗归》入手,探讨其对竟陵诗派创作风格的影响,并进而总结出竟陵派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戏曲改编呈现了"民间生活世界"的审美传统.在<秦香莲>和<四郎探母>等戏曲文本的改编过程中,民间文化在"阐释"的视野或"改编"的框架中支撑或生发出新的意识形态意义,同时依然拥有并遵循自身的价值内容和情感逻辑,实现了在"改戏"背景下突破意识形态的遮蔽并使自身具有审美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是一个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多元价值系统.作者创作出的文本还只是一种处于潜势的文本,经读者的审美阅读与阐释,其意义才得到显现.文学接受的过程可以说是作者赋义、文本载义、读者释义的统一,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的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文本意义的产生是读者和作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现代诗学理论为指导,从独特的美学分析视角,将唐湜40年代现代抒情诗划分为浪漫抒情诗、玄思诗、人物诗、社会诗等4种类型,并分析、概括其不同的审美特征,从而揭示了唐湜现代诗的创作个性及其所体现的九叶诗派流派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历经三百多年的宋诗史上,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时间长达近百年。在如此强大的诗学传统面前,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本着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开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诚斋体”,打破了江西诗派笼罩宋代诗坛的格局,最终超越了宋诗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的诗学传统,而他早年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则是其超越江西诗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笙本来是一种乐器,本身并不具有构成一种文学意象的条件,但是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笙"和特定的词(字)相结合,渐渐构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意象。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通常简单地将其注为一种乐器,而没有注意到它作为一种意象存在的文学意义,这就人为地破坏了这一意象的深层意蕴,使文学作品含蓄蕴藉的意味消失殆尽。本文主要讨论宋词中的"玉笙"意象,通过对"玉笙"意象生成的溯源,分析"玉笙"意象的内蕴,并对前圣先哲关于"玉笙"的相关注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论宋词的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化是与宋词雅化进程相伴生的一条演进线索.它通过题材的适俗化、技法的通俗化、情趣的平俗化、语言的浅俗化,使宋词具有向唐五代曲子词回归的趋势,并可与元曲通俗化的发展潮流相对应.但由于词论的导引和文学史书写的选择性,这一潜藏而行的线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宋诗钞》是清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宋诗选本,其续补编著作凡四种。已佚者若吴之振《宋诗钞二集》所收诗人尚有十八家可考,考察吴氏藏书,其他诸家亦可得仿佛,孙学颜、车鼎丰《增订宋诗钞》可考得其编撰时间与编撰动机。熊为霖《宋诗钞补》具体情况尚衍待细考。管庭芬、蒋光煦《宋诗钞补》现存,然主要抄撮他书,文献和文学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4.
《全宋诗》第69册《林景熙·三》据清戴第元《唐宋诗本》卷六二辑录佚诗一首,题《知宗柑诗用韵颇险,予既知之,复取所未用之韵,续赋一首三十韵》,实误。此为宋王十朋诗,见《梅溪集》后集卷十九,应加订正。  相似文献   

15.
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宋词中的窗意象内涵丰富,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别具一格,揭示了宋词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宋词窗意象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在语义方面指向家园,在审美形态方面则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现实世界的美学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唐诗中"镜"意象的频繁出现与唐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流衍是密切相关的。唐诗中的"镜"意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相似文献   

18.
回文与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与诗词结合,形成了回诗词。唐宋诗人、词人创作了大量的回诗词,这种修辞具有强烈的斗智、逗趣的游戏色彩。根据回诗词回读的特点,把回诗词分为六种类型:(1)句内回;(2)上、下句回;(3)半篇回;(4)全篇逆读回;(5)顶针回;(6)亦词亦诗的回。从语言世界、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等三个层面探讨了回诗词的存在理据。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必盛唐”是明代具有强势传播力的诗学观念 ,其消极影响是法唐而赝 ,自狭诗道。当时虽有接纳宋诗的呼唤 ,但难以形成趋势。明末清初 ,钱谦益以唐宋兼宗为新的诗学选择 ,具体途辙是以崇尚杜诗为由唐向宋的起点 ,在诗坛大力导入宋代诗风 ,融铸异质 ,求变创新。以沉潜深厚改变浮薄肤浅 ,以性情为本取代唯务格调 ,从而形成宏衍阔大的气局 ,使诗歌创作具有多元组合的美质。钱氏的这一诗学选择开启了清代新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