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昌都11个城镇2018—2020年冬春季24小时观测降雪的晴雨、各量级进行检验分析,以期为数值模式降水预报产品进行订正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国气象局下发的《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对EC、CMA-GFS细网格模式对昌都冬春季降水的预报效果进行晴雨、24小时降水量级检验和TS累积降水量评分。【结果】(1)EC细网格对昌都11个站点的晴雨预报准确率高于CMA-GFS模式预报准确率。(2)EC细网格对卡若区、类乌齐、丁青的24 h,48 h,72 h的预报准确率>空报率>漏报率,其余各站空报率>准确率>漏报率。CMA-GFS模式24 h,48 h,72 h的晴雨预报检验都为空报率>准确率>漏报率。【结论】两种模式对卡若区、丁青、类乌齐的小雪量级模式预报能力上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中雪量级模式预报能力上,EC细网格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CMA-GFS模式基本没有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对2021年5月湘潭地区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偏差分析。【方法】分析采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结果】此次强降雨天气主要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绝对湿度的持续偏高、系统性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层结不稳定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是一次典型的大陆强对流型降雨,并有“列车效应”发生。【结论】虽然不同数值模式对此次天气过程预报总体效果不佳,但GRAPES-3KM的降雨量级预报和华南模式的降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凤英 《河南科技》2022,(6):117-120
分析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温度和降水预报在驻马店地区的预报效果和误差特点,为该地区精细化预报订正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利用该地区31个考核站2020—2021年地面实况资料,对其四季温度以及汛期降水的数值模式预报的产品进行检验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高温度预报EC优于GRAPES,最低温度预报则略高于GRAPES;GRAPE...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等,采取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7月22日至23日青海东部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数值预报进行检验,探索此类天气预报方法。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副高东退、"北槽南涡"形势下的暴雨过程,第十号台风"安比"在副高南侧活动,副高外围偏东、偏南气流旺盛,水汽输送加强,多个系统的综合影响使得青海东部产生大范围强降水。此次对大雨、暴雨落区预报出现误差,主要是由于多个数值模式产品对副高势力预报偏弱、大量级降水落区预报偏北,影响预报员对强降水落区的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李佳  李可  王志毅 《河南科技》2023,(11):104-109
【目的】探究重庆市2022年“6·26”暴雨发生发展机理,提高暴雨监测和准确预警预报能力。【方法】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数据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这是一次在高空槽、西南涡和低空急流等多尺度天气系统共同配合下自西向东发展的一次强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强降水时段集中等特点。【结论】前期高温晴热天气和地面热低压使不稳定能量得以积聚,而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和低空西南急流的发展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条件。新生对流单体不断在带状主回波南侧的高温高湿环境中发展,使降水回波能够长时间稳定维持并且产生明显的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等,从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两方面对2015年11月23-24日河南省商丘市一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主要是由低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低槽东移发展,促使冷暖空气在商丘上空交汇,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大尺度的环流背景;700h Pa西南急流将四川盆地的暖湿空气不断向商丘输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同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促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在物理量场上也有较好的体现),也为此次降水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此外,北方干冷空气的入侵,使低层形成冷垫,且低层有逆温存在,为雨转雪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地面图上,偏北风不仅使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同时"天南地北"的高低空风场配合也有利于暴雪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h 1°×1°再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4月13日和2011年4月2日三门峡市出现的两次寒潮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前一次过程高空形势为横槽转竖型,后一次过程为低槽东移型,均为暴发寒潮天气的典型形势,且两次过程的高空冷中心强度一致。2两次过程的冷空气均在贝加尔湖附近聚集南下,且两次冷空气强度势力相当,不同之处在于前一次过程是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导致最低气温不断下降,而后一次过程冷空气移速较快。3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两次过程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4在春季当欧洲数值产品连续五天预报850h Pa降温幅度≥8℃时即考虑温度低谷期三门峡地区将有强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亚北  韩磊 《河南科技》2024,(4):110-115
【目的】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及其变化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探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小流域进行植被提取分割时的最优分割尺度,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提取植被信息,对于监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状况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吴起县柴沟流域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和面向对象的方法,使用eCognition软件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研究。【结果】经分析,在分割尺度为240、形状权重为0.7、紧凑权重为0.1时影像的分割效果最好,基于该分割结果,选用纹理特征和光谱特征为分类指标,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6.2%和0.951。【结论】研究结论可为柴沟流域植被结构优化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郑州市2019—2023年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为开展城市PM2.5监测和道路洒水作业提出建议。【方法】基于PM2.5浓度及湿度、风速、降水、气温等气象观测数据,在STATA软件中建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设定参照组,分析PM2.5随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19—2023年冬春季郑州市PM2.5均值由72.41μg/m3降为61.42μg/m3,降幅为15.2%。在相对湿度低于80%时,随着相对湿度增大,PM2.5出现在较高浓度区间的概率也增大,且该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结论】空气中的水分会促进PM2.5前体物生成二次颗粒物,并导致细颗粒物吸水进而增加重量,但相对湿度过高时可能由于降雨冲刷而导致PM2.5浓度下降。建议在进行PM2.5监测时充分剔除湿度对测量值的影响,在道路洒水作业前也要全面考虑气...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短时强降水形成的原因与机理,提高对短时强降水强度和落区短期预报的准确率,进一步减少因短时强降水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NECP FNL逐6h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17年8月6日—7日甘肃长江流域近10a来最强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中尺度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有2个带状中心,分布特征与陇南地形山脉的形态走向有着一定的关系,时间分布呈双峰型,最大小时雨强达68.8mm/h;(2)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是在副热带高压东退的过程中,高原槽和低涡在较强的偏西气流带冷空气下进一步发展东移南压影响甘肃东南部所形成的,其中500hPa高原槽、700hPa低涡、切变线及西南气流线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同时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以及高空下滑冷空气为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水汽、能量及不稳定条件;(3)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湿Q矢量散度辐合和垂直速度大值区与短时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湿Q矢量散度对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低层暖平流,中高层冷平流的不稳定层结及风向的垂直切变在低涡切变线的触发下,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同时地形的触发和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对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