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用自制的电热控温乳房振荡按摩器治疗了44例临床型乳房炎,其中急性38例,经1—4天的治疗,治愈率为84.2%,显效率15.8%;慢性6例,经5—10天的治疗,治愈率为33.3%,显效率为66.6%。用电热控温振荡按摩器对5头经产乳牛进行了增乳试验,结果表明:与试验前比较,按摩期间泌乳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试验后10日比较,两者之间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
应用成都7448厂生产的82—4型特定电磁波治疗机作患部照射,对乳牛不同类型的临床型乳房炎进行了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头治愈率为66.7%(12/18),乳区治愈率为74.1%(20/27)头总有效率为88.9%(16/18),乳区总有效率为88.9%(24/27)。结果还表明TDP辐射器治疗浆液性和卡他性乳房炎的效果尤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绵羊乳房炎,是由于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刺激发生的一种炎性反应。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型四类,治疗上多采用乳孔内给药,全身疗法及封闭疗法,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或笨唑青霉素钠或硫酸庆大霉素等。  相似文献   

4.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临床症状不明显,乳汁无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常被人们忽视。据美国报道临床型乳房炎每年占成牛的2%。隐性乳房炎可高达50%左右。乳牛隐性乳房炎不但影响奶牛的产量和乳的质量,也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并成为社会卫生问题,迫切需要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时乳牛易患慢性乳房炎,用普通的办法治疗难以奏效。我们给患该病的泌乳期乳牛的乳池内,注入抗菌药物,并配合超声波治疗。作为抗茵药物使用的,是5—硝基呋喃的一些衍生物。硝基呋喃具有广谱杀菌效能,并不受病原抗药性的影响,病菌对硝基呋喃的抗药性产生缓慢,而消失快。同时对细胞没有毒性,对造血机能具有良好的影响,并且能提高机体的某些免疫机能,尤其是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场兽医室自1963—1980年以来,应用中草药配合西药治疗各种乳房炎282例,其中治愈252例,治愈率达89,4%,收到满意效果。有出血性乳房炎54例,治愈51例,治愈率达94,4%。疗效比较显著。现将我们的诊疗体会报道如下,其中错误难免,请指正。一、出血性孔房炎的病因 1、由产后败血症引起的出血性乳房炎3例。 2、由浆液性和卡他性乳房炎继发的出血性乳房炎15例。 3、由外伤引起的出血性乳房炎共36例,其中有牛顶伤19例,针伤或铁丝刺伤11例,牛体本身压伤6例。  相似文献   

7.
应用成都市奶牛研究所生产的隐性乳房炎诊断液——P. L.T试剂,在1987年1月至1988年12月对成都市石羊孔牛场的奶牛在干奶前1~3天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并对检出的阳性牛用青、链霉素进行礼池灌注。这一措施有效减少了干奶期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使该场乳牛的乳腺萎缩(通常称为瞎奶头)数减少。试验的1987年1月至1988年12月,试验牛瞎奶头数较对照的1985年1月至1986年12月减少72.1%,试验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牛乳房炎是产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普遍应用挤奶器集中挤奶的现代,往往发生成群奶牛患病,在自然条件下耕牛和肉用牛发病率要比奶牛低的多。临床上乳房炎有隐患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之分,并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相似文献   

9.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严重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顽固性疾病。本文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症状、检测方法入手,探讨了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更加有效地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兴大学是台湾地区惟一设有兽医学院的大学。在2005年3月30日公布的2004 学年度兽医学士班课程中首次设置“兽医史”,由该院副教授庄士德博士负责并主讲。该课计2个学分,涉及欧美兽医史、日本兽医史、中国兽医史等内容。庄士德博士(1962~) 是台湾著名的乳牛外科学专家,尤其擅长乳牛乳房炎、蹄病防治与研究。2002年9月受  相似文献   

11.
<正>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由多种病因而引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为此已引起了国内外奶牛繁殖业的普遍重视。为了探索影响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因素及找出一些适宜现场操作的快速、简便及经济的早期诊断方法,一九八六年四一五月份,我们对西安市郊区四个奶牛场的109头泌乳牛409个乳区的乳汁进行了多种诊断方法的比较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的因素,诸如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期及发病部位等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些数据,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造成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本文通过对乳房炎的病因、症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遵循毛主席关于“中西医结合”,努力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指示,在学习兄弟单位家畜电针麻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协作组自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五日以来,开展了乳牛外、产科手术电针麻醉有效穴位的探讨,到一九七四年十月十一日止,已试用16组穴位配方,对乳牛作了头、颈、胸、腹、乳房等部位的16种手术共64例,有效60例,占93.75%,失败4例,占6.25%,其中临床手术20例,均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复合溶菌酶治疗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效果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乳房炎是奶牛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不仅使奶牛产奶量下降造成损失。同时还造成包括兽医治疗、废弃牛奶、增加劳务、母牛过早淘汰和奶品质量差等损失。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大多使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治疗奶牛乳房炎具有疗效快、价格低廉等优点,但具有以下不容忽视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称粘连性关节囊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临床上康复治疗的方法很多,但理想的康复疗法仍然缺少鉴于此,我们选用综合性康复治疗法(超短波+滑绳拉肩+风痛灵擦摩)与单一性康复疗法(超短波疗法,进行了疗效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肩周炎患者120例。男45例,女75例,年龄40~55岁。病程一个月以内85例,2~3个月35例。随机分两组,每组60例。治疗前有关节照片10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囊增厚,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17例没有照片者,均有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等明显的肩周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赵太革  张永 《科技信息》2009,(33):T0361-T0361,T0365
奶牛乳房炎是乳房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致病因子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性变化。乳房炎的分类方法较多,有以病原、病理、病程、部位以及临床症状分的,有以乳汁细胞数、乳房和乳汁有无肉跟可见变化分的。现临床上较为适用的分法为:非临床型或亚临床型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慢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根据炎症性质还可分为:浆液性炎、卡他性炎、纤维蛋白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房炎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乳房炎(Mastitis)是奶牛最常见、最难防治、花费最多的疾病之一.奶牛乳房炎不仅给奶牛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制约奶牛业发展,还严重影响奶的品质和卫生,从而危及人的健康.目前控制奶牛乳房炎仍以传统的抗生素法治疗为主,但是所带来的耐药菌的产生及药残等成了更为严重的问题.而利用生物制剂防治奶牛乳房炎则具有无药残、不产生耐药、安全绿色的特点,因此愈来愈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就奶牛乳房炎生物制剂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铁母散合剂对杂交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苋菜、地锦草等中草药组成铁母散合剂.对杂交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型乳房炎进行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铁母散合剂对西杂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均为80%,有效率均为100%;对隐性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对干奶期乳房炎的预防效果,其发病率均只有20%,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发病率却高达60%.采用铁母散合剂对西杂奶牛乳房炎进行治疗后,两组乳汁中均未检出有病原菌.两组乳中体细胞数均降至正常水平(50万个/mL以下).乳清中的白蛋白(SA)、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各项生化指标均显著降低至正常水平.而采用青、链霉素治疗的两组乳汁中各有一头检出有大肠杆菌.两组乳中体细胞数均未降至正常水平.乳清中的(SA)、(LDH)、(AST)(ALT)等各项生化指标亦未能降低至正常水平.本次试验结果表明:铁母散合剂对西杂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最多发的一种疾病,是危害奶牛业发展的一大主要疾患。在生产中,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多达78%以上。而且不易治愈。如何防治奶牛乳房炎?这首先要分清临床乳房炎和性乳房炎的类别,同时要认真分析它的起因。乳房炎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等多种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韦俞军 《科技信息》2008,(29):30-30
奶牛乳房炎分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其防制主要采用综合性防治技术,但左旋咪唑作为免疫调节剂,由于成本低、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等,用来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是我国许多奶牛场采用的主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