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Cryosat-2三年半的卫星测高GDR(geophysical data records)数据,使用海面高梯度,依据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得到了南海部分海域垂线偏差格网,结合移去-恢复技术采用逆Vening-Meinesz的球面一维傅里叶变换算法快速计算我国近海海域测高重力异常CASM_GRA.与船载重力测量数据融合后,重力场精度在2.75~5.38mgal之间,平均偏差在-0.21~0.45mgal之间.与DTU13重力场模型相比,平均值最大改进为12.98mgal,标准差最大降幅近3.40mgal.与Sandwell V23.1模型相比,平均值最大改进为13.58 mgal,标准差最大降幅为1.09mgal.  相似文献   

2.
针对GRACE卫星仅能探测到大空间尺度的重力变化,提出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反演高空间分辨率的海洋时变重力.首先将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按月分组,基于每组海面高数据计算沿轨剩余大地水准面梯度和格网剩余垂线偏差,然后利用逆Vening-Meinesz公式反演月重力异常,最后基于全部月重力异常数据计算格网大小为3′的CryoSat-2时变重力.以孟加拉湾及其周边海域为例,在2011年2月—2020年4月间,CryoSat-2时变重力的周年振幅和周年相位分别为(0.10±0.03)μGal和98.84°±0.43°,同期GRACE数据的周年振幅和周年相位分别为(0.66±0.05)μGal和93.52°±0.08°,两者的周年信号基本一致;CryoSat-2和GRACE时变重力的线性趋势分别为(0.02±0.01)和(0.09±0.01)μGal/a,均表现为增长.结果表明:3′×3′格网的CryoSat-2时变重力能够反映出研究海域重力变化的季节性信号和长期趋势,验证了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反演高空间分辨率海洋时变重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3(斜线夹角:60°、90°、120°)×3(线段方向:水平、竖立、相交垂直)×2(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了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缪勒-莱依尔错觉的眼动特点。  相似文献   

4.
海南近海Envisat测高波形重构海面高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近海(14~20°N,108~120°E)为研究区域,采用四种波形重构算法(Ocean1算法,阈值(Threshold)算法,重心偏移(OCOG)算法和Beta-5参数算法)对Envisat高度计RA2第20周期八条轨迹的测高波形数据重新进行计算,并对波形重构后的海面高(SSH)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波形重构算法能显著提高测高海面高数据质量,且重构后海面高的空间分辨率有较大改善.其中Threshold 50%算法的重构精度最高,Ocean1算法的精度也较好.Threshold 50%算法的结果最为稳定,比其他三种算法更适合于海南近海的测高波形重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Jason-2卫星与SARAL/Alti Ka卫星的Waveform数据,研究一种新的测高数据粗差剔除方法,即剔除不在预定轨迹的海面高后,参考拟合各Pass每个Cycle的海面高值,对测高数据分段剔除粗差,以提高近海卫星数据的可用性;经过交叉点平差,进一步削弱径向轨道误差和海平面时变信号;采用"移去-恢复"法得到较高精度的离散海面高;采用径向基函数法格网化离散海面高,建立2.5'×2.5'格网分辨率的平均海面高模型;将所得模型与验潮站提供的海面高比较,均方根为±0.017 m,与MSS-CNES-CLS11比较,标准差为±0.070 m。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建立的浙江近海平均海面高模型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位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论述九所—陵水断裂带南北两侧地球物理特征差异、地质、地球化学记录差异和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在分析南海北缘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西起九所—陵水断裂带,向东呈近EW走向延伸至E112°30′附近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1)错断,之后向NEE方向延伸至E116°附近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2)错断,再向东沿着NEE方向延伸至E119°30′附近再次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3)错断,此后一直延伸至台湾岛。该古俯冲带在布格重力异常上显示为强的水平梯度峰值带,其东段北侧出现与之平行的高磁异常带,指示发育与古俯冲带形成过程有关的火山弧。现有的钻井资料和九所—陵水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揭示古俯冲带形成于晚中生代。上述认识与南海北部现有的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钻井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是相吻合的。该古俯冲带向西与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东侧的分支断层(Ⅰ号断层)相接,向NE方向与台湾寿丰断裂相连。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南海海面风与海面温度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对49 a 的COADS 资料的南海海域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 和海表面风异常(SSWA) 进行分析。SSTA 的EOF1 解释了总方差的50.8%,该模态与整个南海SSTA 同步变化,时间系数主周期为2 ~3 a,该系数滞后5个月,与Nino3.4 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 423;SSWA 的EOF1 解释了总方差的25. 1%,与整个南海SSWA同向变化,时间系数的主要周期为4 ~8 a,但与Nino3.4 指数的同步相关系数只有0.04,SSTA 和SSWA 的SVD分析结果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为86.7%,空间分布很好地体现了SSTA 和SSWA 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左右奇异向量时间系数达到0.5,且时间系数的主要周期都为4 ~8 a,证实了南海海域海-气耦合的主模态为ENSO模态。  相似文献   

8.
鉴于中国缺少高空间分辨率且时间跨度较长的格点气候数据集,基于国家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753个台站地面气候月值数据集,使用国际常用的ANUSPLIN软件进行空间插值,建立了1951-2012年中国月值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超高分辨率(0.025°×0.025°,约2.8 km×2.8 km)格点数据集(简称LZU0025).该数据集与较高分辨率(0.5°×0.5°)的University of Delaware(UDEL),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全球格点数据集在刻画中国温度和降水时空变化上具有一致性.所建立的格点数据集还可以更好地刻画中国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和较长时间序列的优点.依据本文建立的高分辨率格点数据集,发现1951-1980年间中国大陆气温最低且以波动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气温快速升高,近10年来气温最高但增温趋缓.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无明显趋势,但受西风环流控制的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有增加趋势,而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的华北地区降水有明显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根据氟硼铍酸钾(KBe2BO3F2,简称KBBF)晶体最新的色散方程以及非共线匹配的条件,采用FORTAN语言变精度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入射波长为400nm的KBBF晶体的类非共线倍频相位匹配角、有效非线性系数和允许角.计算结果显示:在第1象限内存在2个匹配方向,第1个匹配方向对应的基频o光和倍频e光的匹配角范围为51.00°~90.00°,50.83°~66.32°,52.68°~78.16°;第2个匹配方向对应的基频o光和倍频e光匹配角范围分别为51.00°~66.00°,60.41°~89.59°,55.71°~77.79°.第1个匹配方向的相位匹配角范围和相应的有效非线性系数比第2个匹配方向大,第1个匹配方向对应的允许角比第2个匹配方向小.因此非共线相位匹配结构下KBBF晶体的Ⅰ类倍频采用第1个匹配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迭代延拓法对重力异常进行向下延拓,并对导纳法反演的中国南海海底地形进行精度评估。首先,利用HY-2A高度计数据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计算得到重力异常,使用迭代延拓法将重力异常延伸至延拓面;然后,利用重力异常与海底地形的相干性,确定海深反演波段为20~115 km。基于CRUST 1.0全球地壳模型,得到均衡补偿模型参数,海深反演结果表明,均衡补偿导纳海深模型比未补偿导纳海深模型的精度提高约9 m,并且两个反演水深模型略优于ETOPO1水深模型和DTU10水深模型,利用迭代延拓法提升重力异常计算海底地形的精度;最后,给出影响海底地形反演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柯宝贵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276-278,282
利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106个月连续重力异常数据,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力异常时变特征,得出了地球重力场时变信号主要起源于海水质量的移动,位于南纬40°与北纬40°带之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利用现有多源地学信息确定找矿有利靶区,研究设计了基于组件式GIS的矿产资源勘探信息系统(CMREIS),该系统包括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成矿预测模型接口.以云南、贵州交界区(东经104°-105°,北纬25°20' -26°)为例,利用汇集到的研究区现阶段地质、化探和专题研究资料等多源地学信息,通过系统提供的证据权模型接口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对研究区各种有利成矿因素(证据层)进行了等权叠加等处理,根据成矿单元后验概率值得到了研究区金成矿预测色块图,并将其划分成4个等级,将Ⅱ级以上确定为找矿有利靶区.该成果对该区进一步开展、部署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海海面风与海面温度耦合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海海面风与海面温度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对49a的COADS资料的南海海域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和海表面风异常(SSWA)进行分析。SSTA的EOF1解释了总方差的50.8%,该模态与整个南海SSTA同步变化,时间系数主周期为2~3a,该系数滞后5个月,与Nino3.4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423;SSWA的EOF1解释了总方差的25.1%,与整个南海SSWA同向变化,时间系数的主要周期为4~8a,但与Nino3.4指数的同步相关系数只有0.04,SSTA和SSWA的SVD分析结果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为86.7%,空间分布很好地体现了SSTA和SSWA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左右奇异向量时间系数达到0.5,且时间系数的主要周期都为4~8a,证实了南海海域海-气耦合的主模态为ENSO模态。  相似文献   

14.
对称翼型低速绕流流场特性的数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雷诺数Re为1.0×105,湍流强度分别为0.02%,0.33%和0.9%下,运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对NACA0012翼型0°,5°和10°攻角的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距翼型尾缘1倍弦长横向位置的湍流强度、雷诺应力u′u′与u′v′的变化规律,并与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实验数据趋势吻合,可为理论分析及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基于非补偿板块模型,反演了南海海域海底地形.考虑向下延拓容易导致的高频分量剧烈震荡,引入统计学中的统计相关理论,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得到的海深模型进行了新的计算,反演结果与LDEO船测深数据相比较,两者之差的RMS为253.3m,较ETOPO5海深模型精度和分辨率均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卧式车床产品中常用的两种75°,90°顶尖材料为德国牌号86CrMoV,相当于国标GB/3314—91中的86CrMoV7。1卧车顶尖技术要求。(1)距离尖端24mm处硬度为HRC60+3;(2)距离尖端24mm与157mm(120mm)之间硬度为HRC50,外观无裂纹;(3)淬火前75°,90°顶尖状态为:珠光体等级为2级,网状碳化物等级为2~3级,均在合格范  相似文献   

17.
高程基准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其现代化的核心是用数字化高程基准模型,取代用高程控制水准网作为国家高程基准的传统模式,以及实现用卫星定位技术测定海拔高,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国家高程基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项目针对我国高程基准现代化的需求,紧紧围绕课题的八个任务进行研究:GRACE和GOCE重力卫星数据产品的预处理、全球近海区域卫星测高数据处理、重力场调和分析理论与超高阶全球重力场模型的构建、多类重力场信息融合处理理论与高分辨率格网垂线偏差的精密确定方法、高分辨率高精度全球海面高模型的构建、我国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构建、全球高程基准与我国高程基准差的确定、陆海高程/深度基准统一计算方法展开研究。在课题实施的第一年度,完成的研究内容成果包括:确定了更适合我国的2160阶次的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初步开展了重力垂线偏差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重力异常和地形的现代重力边值问题实用解式的改进模型;基于GOCE观测数据确定了一个与国际同类模型精度相当的220阶次的卫星重力模型GOWHU01S;分析了近海测高数据的误差,制定了测高数据编辑准则;确定了2′×2′中国近海及邻海海域平均海平面高模型,精度与国际同类模型相当;采用Stokes-Helmert方法确定了2′×2′中国重力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似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CNGG2011),模型全国的精度为12.6 cm;在GRS80框架下,计算了与全球平均海面最佳弥合的大地水准面位常数为,为全球高程基准统一奠定了基础;对陆海高程基准统一方法开展了研究,搜集到了陆海高程/深度基准所需的验潮站等观测资料。此外,项目组成员发表了论文11篇,指导毕业研究生9人,完成年课题第一年度的研究任务与目标。  相似文献   

18.
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是指示珊瑚白化、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本文根据2015年5月对南海黄岩岛珊瑚礁的生态调查和样品采集,在潟湖内识别出5科10属20种珊瑚,对20种共36个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平均共生虫黄藻密度为(2.36±1.20)×10~6 cells/cm~2,变化于(0.86~4.24)×10~6 cells/cm~2,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即枝状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1.42±0.39)×10~6 cells/cm~2,远低于块状珊瑚(2.90±0.87)×10~6 cells/cm~2;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显著高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如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南海北部的三亚湾等,表明相比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处于相对健康状况。但2015年的异常高温导致了全球主要的珊瑚礁区大面积的珊瑚白化,黄岩岛也出现高SST异常,结合NOAA卫星的热区图(Hotspot)和周热度指数(DHW)及现场调查的结果,本文推测2015年的高温并没有导致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发生白化。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关于黄岩岛的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密度,为全面评估南海珊瑚的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永胜岛附近海域采集到的一种海绵(种属未定)分离到一种新的不饱和长链二元酸酯,此化合物(S-VI)为无色透明液体,折光率 n_D~(20) =1. 4442,分子式C_(58) H_(112) O_4(M=872) ,通过对它的 IR,MS,~1HNMR,~(13) CNMR 及~(16) CNMRDEPT实验等波谱数据分忻,确定 S-VI 的结构为24-[(Z)-3-甲基-1-己烯基]-四十七酯肪二酸二乙酯.  相似文献   

20.
1.TO-35吸附剂(水合氧化钛的编号)在UO_2(ClO_4)_2水溶液中的吸铀量随着溶液pH值的减小而增大.由于吸铀量的增大,在2θ=26.8°的新衍射峰高度亦随之增高,所以,认为是以UO_2~(2 )离子形式被吸附. 2.TO-35吸附剂是锐钛矿型. 3.吸铀后的TO-35,在2θ=25.1°处衍射峰高度比空白吸附剂都明显增高,这可能是由于TO-35对UO_2~(2 )进行化学吸附所致. 4.钛吸附剂吸附UO_2~(2 )离子以后,它有一个最高的特征衍射峰在2θ=26.8°,这在国内外都未见过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