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这是习近平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阐述的亚洲安全观。目前,亚洲安全面临的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2014,(12):14-25
“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这是习近平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阐述的亚洲安全观。目前,亚洲安全面临的一大威胁是恐怖主义。非传统的恐怖主义显现出碎片化、网络化、扁平化的特点。恐怖主义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恐怖主义之后还有什么?对我们的挑战到底是什么……——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3.
刘江永 《世界知识》2014,(18):30-31
<正>5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习主席指出:我们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继而,4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及代表参与的亚信峰会发表了《上海宣言》,其中明确载入了"可持续安  相似文献   

4.
<正>2014国际十大新闻主场外交赢各国赞誉,"一带一路"成"世界议题"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了与会领导人的普遍赞扬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恐怖主义成为攻击政治对手甚至破坏国家稳定的工具孙壮志:此次亚信峰会上习主席提出中国倡导的亚洲安全观,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因为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国际舆论环境不好,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被西方媒体妖魔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亚信会议把自己对亚洲安全、亚洲发展  相似文献   

6.
《世界知识》2015,(5):7
<正>应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伊辛格和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乌干达政府邀请,国务委员杨洁篪于2月6日至11日赴德国出席第5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访问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和乌干达。2月6日,杨洁篪出席在德国举行的第5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强调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各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努力走出共建、共享、共赢、共护的安全新路。2月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慕尼黑会见  相似文献   

7.
<正>2022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该倡议切中国际安全时弊、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指引全球治理未来,是有效破解国际安全困境、有力缓解全球安全赤字、主动塑造我国外部安全环境、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一倡议的提出,是对“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系统回答,既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和对外呈现,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体现。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视角出发去理解“全球安全倡议”背后的思想理念,对于我国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双周要闻     
正言论习近平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并出席上合峰会6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布哈拉,开始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外媒观点: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合作组织是以维护地区安全、反对恐怖主义为初衷创立的,但是其作用与影响日渐扩大,现在已经扩展到了经济和人文领域。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要求成为正式成员国就可以看出,上合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日益增加。新加坡亚洲新阉台国际新闻部: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谈到的5点主张环环相扣,体现出中国正在扎扎实实推进上合组织全方位的务实合作。除了在安全领域加紧推进反恐、防务等合作,中国也不断深挖与各方的经济合作潜力,积极承担起区域大国的责任,在基础设  相似文献   

9.
世界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的严峻现实,迫使各国开始探索新型安全观。中国提出的互利、互信、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合作安全观,强调通过国家间合作来维护共同安全。这对维护国际安全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发展壮大,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航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1.
正4月28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外长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凝聚共识促进对话共创亚洲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要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维护本国安全时尊重各国安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以对话增互信,以对话解纷争,以对话促安全。通过建立规则机制管控危机,通过增进互信缓和紧张,通过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7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来华出席第七次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的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南非国家安全部长马洛博、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巴西总统府机构安全办公室主任埃切戈延。习近平祝贺第七次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成功举行,肯定会议所达成的共识和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所作的重要政治准备。习近平指出,金砖国家合作走过了10年历程,跨越了世界上最遥远的地理距离,超越了不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知识》2023,(4):12-13
<正>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做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期“封面话题”,  相似文献   

14.
安全观的发展变化同安全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政府的安全观从旧的具有“冷战思维”的安全观转变到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新安全观”。美国政府的安全观也从单一的以军事联盟保卫本国的“绝对安全”转变到以军事联盟为主,以地区安全合作为辅的安全观。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观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中美相互对外政策的制定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立在对当前我国面临安全形势总体分析判断基础上的科学的安全理论。它充分体现了全局的、总体的、综合的、系统的安全观念,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是对我党安全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构筑了比较完备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必将指导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相似文献   

16.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思想于一体,同我国国家安全新形势有机结合,具有全局性、人民性、辩证性、实践性、时代性。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防范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推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凸显出强大优势,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科学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已经落下帷幕。本届论坛主题是"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来自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16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772名代表,分别出席了77场讨论活动,议题涉及宏观经济、区域合作、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政治安全、社会民生等六大领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主旨演讲。会议期间中国官方公布了众所期盼的"一带一路"愿景文件。这是一场亚  相似文献   

18.
邢广程  葛军 《世界知识》2014,(10):18-22
记者: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将于5月20日~21日在上海举行。亚信会议是针对亚洲地区安全问题进行对话与磋商的论坛,主要目标和宗旨是通过制定旨在增进亚洲和平、安全与稳定的多边信任措施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您怎样解读亚洲安全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钟飞腾 《世界知识》2023,(19):28-29
<正>9月5日至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应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邀请,赴印尼首都雅加达参加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印度尼西亚,这是李强就任总理后首次访问亚洲国家。李强总理此次访问,透露出中国愿意进一步加强和东盟合作的积极信号。中澳关系加快重启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是中国外交在多边领域的一个丰收年,确实有新的气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这一年中国在主场外交上打出了非常漂亮的牌,相继举办了亚信峰会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峰会是着重于亚洲范围内的协作安全或建立互信的重要会议,习主席在会上提出"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反映出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