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比兴手法的一个源头,其影响至深且远。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作,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知识分子是把《诗经》和《离骚》作为文学的最高典范来学习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司马迁称赞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相似文献   

3.
《离骚》、《九歌》难读,原因在于作者在诗赋中以草木喻人和事,而读《骚》的人忽略草木的喻意、属性,总是围绕草木植物本性表述内容,因此,无法通读。其实,《离骚》、《九歌》中的草木均指人或指人涉及的事和物。先秦时代草木尚未有植物定名分类学,一般只用一个学音字来表示草木的意义,屈原却在《离骚》、《九歌》中以草木拟人,就使这个单音字变成多义的字了,才出现在表人或事字的上面或左边加上“艹”、“木”,以此表示人的属性或人的动作,因此扔出现《离骚》、《九歌》中至今无法认识的草木了。我们在复原《离骚》、《九歌》的草木含义时,特附加在草木字上面的或在面的“艹”、“木”去掉,便寻得到这种草木的喻意了。《离骚》、《九歌》也就神奇般地能通读了。  相似文献   

4.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不知何所指,后人纷纷推测,很难作出结论。《史记》屈贾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传中又引《怀沙》。看来在司马迁的时候,确认这些作品是屈原写的(大概包括《九章》全部)。《楚辞》所收其他各篇,就很难置信了。而《远游》一篇尤其可疑,很可能是汉人的作品。篇中所言冲举不死之说,出于秦以后方术之士“悲时俗阨迫之,愿轻举而远游”,和《离骚》的宁死不忍去其国的意思是迥不相侔的,  相似文献   

6.
屈原骚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卓然特立,独放异彩。然而,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历代学者对它进行了种种的研究与推测,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骚》从《诗》出”。此论最为久远,影响也最大。西汉人刘安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东汉人王逸也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南朝人刘勰更明确地提出:“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们看到了《诗经》对《楚辞》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二,“源于楚歌”。这是近代较为流行的说法。王国维说:“《沧浪》《凤兮》二  相似文献   

7.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真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祇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8.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9.
屈辞涉及诸多欧亚大陆板块意义上的极地概念,《离骚·西极》与《大招·北极》即为其例.《天问》“何所冬暖,何所夏寒”,历来楚辞注家各逞其词,异说不断,但此问题在先秦文献典籍中并无歧义,概指北极与赤道.参之《招魂》与《大招》等相关描述,《天问》“何所冬暖,何所夏寒”之正确解答应为“赤道虽冬而暖,北冰洋虽夏犹寒.”  相似文献   

10.
“楚辞”和“汉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可是楚赋混称的现象在汉代却是很普遍的,人们常把屈原作品称做“屈赋”、“骚赋”,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诗歌叫做“楚赋”。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古者辞与赋通称,《史记·司马相如传》言:‘景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明甚。”不仅汉人如此,近人、今人也有将楚赋混为一谈的。比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辩诗》中,就将屈原作品列入四家赋中之一家,称为“屈原赋”。郭沫若将屈原诗歌译为今文,书名便题为《屈原赋今译》。我个人认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赋”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从汉赋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汉赋虽“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但它跟楚辞却是完全不同的文体,不能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1.
“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经过一番审慎的辨别以后,对“骚”之有别于“经典”的“四异”之一所作的说明和评价。“披文以入情”,“察言而见意”,在这里,刘勰究竟是褒扬,还是贬抑?显然是带有贬意的。因为在刘勰看来,《离骚》说依照殷代大夫彭咸投水的做法,《九章》说跟着伍子胥在江水里来求得快意,是急躁褊狭的胸襟,是“异乎经典”之事。既然如此,岂能褒扬之?  相似文献   

12.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史无确切的记载,因而后世聚讼纷然,各家说法不一。但综括起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作于屈原被疏初期。洪兴祖据《史记》、《新序》等书记载,定为怀王十六年。近人陆侃如又认为《离骚》是怀王十三、四年“造为宪令”、遭谗去职后所作。 2.作于怀王晚年到顷襄王初立之时。最早提出《离骚》作于怀王晚年的是明人陈第  相似文献   

13.
一曲《离骚》震撼古今,引无数仁人志士、文人骚客悲吟不绝。太史公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人”。由此可以看出屈原的作品多么感人。屈原的诗作,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什么这样激动人心、感人肺腑呢?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可以以其情节的生动曲折而引人入胜,而长篇抒情作品只能以其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而引读者渐入佳境。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读《离骚》的一点体会,对《离骚》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作点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在把握作品中诗人情感的波动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离骚》中诗人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14.
我在此代表武外高二(3)班“世知小组”的全体成员,祝《世界知识》七十岁生日快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离骚》中的名句应该可以概括贵刊几十年来经历风风雨雨,执着地引领广大读者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历程。作为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将来我们会在祖国外交、外经贸等各条战线上挥洒青春的汗水;作为一名对外交流的人才,对世界大事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自序》将“刑余之人”列入“奇人”、“忠臣死义之士”行列中,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大胆肯定,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高扬,是“人”的独立意志的升华。《自序》可能受到《离骚》的启示。《汉书&;#183;敏传》、《论衡&;#183;自纪篇》、曾丕《自龊》皆模仿《自序》。《自序》不仅写了他如何“发愤著书”,而且全面、深刻地昭示了他“何以”要“为太史公书”。从现代传记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和西方上古的长篇史诗相反,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色彩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放光华,而这中间最激动人心的往往就是那些洋溢浪漫激情的篇章。从《诗三百》的《蒹葭》到屈原的《离骚》、《天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乃至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诗》,直到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派诗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中闪烁  相似文献   

17.
寓意与联想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有的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叙述和描写来体现的,而有些则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叙述和描写来体现的.不管是直接叙述和描写,还是间接叙述和描写,这都有一个寓意的问题.文章的寓意深刻,就能深刻地揭示主旨,引人深思;寓意不深,或没有寓意,文章就缺乏力量,就不能很好发挥文章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寓意,就是借其他事物以寄托本意.刘勰在《文心雕龙·赞颂》里说:"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苏轼在《宝绘堂记》里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气,有寓识.无  相似文献   

18.
“离骚”一词,向来解说纷坛。本文突破传统的单纯从训估学角度训释方法,采用了以现代心理学、词汇学和训诂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手段,诉求于《离骚》的命意构成和命题选择上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基于对屈原所有作品的整体心理学把握,从内驱力和外驱力两个方面加以辅助性论证,最后得出《离骚》题意应为“明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儒学和柏拉图主义对比兴解《诗》和寓意解“经”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由于意象论和理念论的契合,汉儒解《诗》和教父解“经”表现出了共同的倾向:把本文中物质的、感性的世界抽象化为非物质的观念世界。这种倾向一方面流弊纷呈,一方面又给中西文学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歌文体中的虚词,由于其在声情、节奏方面的贡献,成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离骚》中的虚词多是构成诗歌节奏的显性标记,它们因此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身份:句腰.从这个角度观察《离骚》中12个”以”的用例:这些”以”不具备句法身份,或不具备典型的句法身份;它们都是诗行的句腰,在形成诗歌节奏、增强诗歌声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