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宁河流域人工桉树林分水分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桉树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现成为世界各国引种和推广的材种。但因其速生性消耗大量水分,因而有人对其在中国推广种植持相反意见。本试验通过对安宁河流域人工桉树林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蒸腾速率进行定期测定,研究其水分特性。结果表明该人工桉树林保持土壤水分能力较低,指出在人工桉树林发展中确实出现了一些经营和技术上的问题,因而必须科学规划,合理经营。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蕨麻地上部分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研究了蕨麻不同种植密度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蕨麻的地上部分生长特性影响较大,高密度处理下蕨麻匍匐茎发生时间较早,其基株的复叶数、复叶长度,匍匐茎数量、长度及匍匐茎上子株数均显著大于低密度处理下的蕨麻。  相似文献   

3.
广西是我国速生桉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在大面积种植速生桉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速生桉种植现状、 生态特征及其环境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基于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数据,以广西为例,综合分析了速生桉 种植面积、空间分布及生态特征:1)广西速生桉种植面积已占到区国土面积的9.7%,并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 布特点;2)广西速生桉林分布的平均坡度为20.4°,集中分布在8°~35°的坡面上,这与有林地坡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 林地分布的平均坡度为26.9°,主要分布在大于25°的陡坡上;3)速生桉林分布的平均郁闭度为33.2%,有林地平均郁闭 度为53.0%,速生桉的郁闭度相对有林地明显偏小,这与速生桉作为速生树种的特殊形态特征有关;4)速生桉林的平均 盖度为61.9%,有林地平均盖度为81.1%,速生桉的盖度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气候条件的林下木本植物径级结构。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径级结构皆有不同,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阔叶树密度、径级和木本植物个体之间分化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过熟林林下木本植物个体生长分化程度最高;(2)两种造林密度中,高密度林林下木本植物株数更多,胸径分化程度更大,生境多样性更高;(3)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随着纬度的降低,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和过熟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平均胸径增大,且生长分化程度变低。初步研究发现,马尾松人工林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具有演替为地带性顶极群落的趋势。相对较大的造林密度有利于马尾松人工纯林林下木本植物生长,不同气候条件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有着明显影响,水热条件相对更丰富的北热带气候林下木本植物生长更好且个体分化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大径材培育密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种明 《武夷科学》2006,22(1):127-131
本文通过对三元区马尾松人工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以上立地条件,马尾松稀植林分,其胸径、树高速生期一般在5—20年。材积速生期可持续到30年左右。马尾松大径材定向培育,初植密度120—167株/亩为宜,间伐二次,最后一次在20年前完成,最终每亩保留35—43株,35年左右进行主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落叶松优良无性系生长、干形与初植密度的关系,为落叶松无性系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落叶松良种的推广与应用。方法 以辽宁清原大孤家林场2006年营造的4个落叶松优良无性系3种初植密度(A.2.0 m×3.0 m;B.2.0 m×2.0 m;C.2.0 m×1.5 m)的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年测定的树高、胸径、冠幅、树干通直度和圆满度等数据,分析遗传和密度效应对生长和干形特征的影响。结果 4个无性系的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受初植密度影响显著,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13年生时各无性系在低密度A林分比高密度C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分别提高16.4%、28.8%和19.0%;而蓄积量和高径比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蓄积量降低了29.3%。树高、树干通直度和圆满度受初植密度的影响较小。生长特征受遗传效应影响显著,在不同密度下从大到小均为无性系2>无性系1>无性系3>无性系4,在密度A林分中无性系2的胸径、冠幅、单株材积生长量和蓄积量分别比无性系4高出24.5%、21.2%、47.8%和42.8%。无性系间的生长和干形特征受密度影响不同,胸径、单株材积和高径比的分化均随着初植密度增大而加剧,而树高生长、树干通直度和圆满度在无性系间的差异较弱,无性系2在生长和干形变异上综合表现较为稳定。4个无性系在3种密度下抚育间伐起始期均不同,在密度A下无性系1、2、3、4的起始间伐期分别为7、9、11、11 a,在密度B下分别为7、9、9、11 a,在密度C下均为7 a。结论 遗传和密度效应对树木生长和干形均有显著影响,但交互作用不显著。生长比干形特征更易受到遗传和密度效应的影响,在树木生长前期遗传效应大于密度效应。遗传改良林分提早了抚育间伐期,需针对该林分制订相应的经营措施。4个无性系中无性系1和2属于速生型无性系,无性系3和4属于匀速型无性系,若培育大径材,无性系1和2适宜匹配A密度(2.0 m×3.0 m)营造人工林;若培育纸浆材,无性系2和4适宜匹配C密度(2.0 m×1.5 m)营造人工林,无性系3受造林密度影响较小,适宜匹配B密度(2.0 m×2.0 m)营造人工林。综合生长和干形特征来看,无性系2(日永8×长混4-14)由于其速生性和稳定性较好可在辽东山区大力推广造林,将能收获最大的林分蓄积量。  相似文献   

7.
以西南山区主推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原种为材料,采取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对青薯9号产量、单株重与株高之间的综合效应,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表明:种植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单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排序为:氮肥种植密度磷肥钾肥;对单株重的影响排序为:氮肥钾肥种植密度磷肥;对株高的影响排序为:种植密度氮肥钾肥磷肥。计算机频数分析表明:当种植密度为4 543~4 691株/666.7 m~2,尿素施用量为11.85~12.54 kg/666.7 m~2,过磷酸钙施用量为32.2~32.85 kg/666.7 m~2,硫酸钾施用量为37.415~42.08 kg/666.7 m~2时,青薯9号产量在1 900 kg/666.7 m~2以上,单株重在0.51 kg/株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杉木多代连栽地经柳杉长期轮栽后凋落物的组成及归还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分的年凋落量是杉木多代连栽林的2.18倍,两树种凋落物年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同,但杉木和柳杉年凋落物主要都来源于叶、枝和花果,其余的组分归还较少.柳杉林凋落物的归还模式为主峰出现在5月份和8月份,这两个月的凋落量占年凋落量的49.69%,可见,柳杉凋落物主要发生在5月和8月这两个月,而杉木则主要发生在8月份,仅8月份这1个月的凋落量就将近占年凋落量的一半.柳杉各月的凋落物中都以柳杉叶为多,但其他组分的归还顺序各月亦不完全一样,杉木亦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凋落物的季节归还模式亦不同:柳杉林凋落物的季节变化呈适现出夏季(35.13%)>秋季(30.39%)>春季(26.33%)>冬季(7.57%),而杉木多代连栽林则呈现出秋季(53.06%)>春季(24.07%)>夏季(15.76%)>冬季(6.48%).  相似文献   

9.
太湖平原中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太湖平原中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旧石器时代末期,太湖平原气候凉干,为森林、草原环境。古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穴居于洞穴之中。新石器时代早期,太湖平原气候暖湿,人类开始以农业生产和渔猎为生,在平原地区建聚落。新石器时代晚期气候转凉干,人类开始挖井取水,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生产随着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兵  魏文俊 《江西科学》2007,25(6):681-687
为探索和估算我国森林碳汇功能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基础数据,利用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江西省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研究。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密度的特征为,全省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国外松林、杉木林、软阔林、灌木林、马尾松林和经济林;乔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森林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硬阔林、灌木林、经济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国外松林和软阔林,全省南部和中西部要高于中东部和北部。江西省森林总碳储量为1.5G t C,占全国森林总碳储量的5.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