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小说中,阿Q是个被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户,他具有复杂的特殊性格,本质上是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心理交态和人性异化,表现为退回内心和泯灭意志的双重人格。这种双重性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从而使阿Q这一个典型形象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文学的一个进入高深境界的艺术典型,作为辛亥革命前后一个一般民众的代表,他的内涵是丰富的。但阿Q这个高难度、高深度的典型性分析或许永远不可能终止,这也正是阿Q具有不尽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文学的一个进入高深境界的艺术典型,作为辛亥革命前后一个一般民众的代表,他的内涵是丰富的。但阿Q这个高难度、高深度的典型性分析或许永远不可能终止,这也正是阿Q具有不尽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作品,作品里塑造的阿Q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这个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学术界也从来没有中断过。阿Q无疑是一个落后愚昧的小人物,而他生活的地方———未庄,本质上是封建传统社会的缩影,阿Q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典型,既有其个性也有其社会共性,他身上的精神弱点必然也反映在未庄人身上。通过对阿Q及其他未庄人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品,但从小说的艺术技巧方面对其进行审视,会发现它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古文舜口生僻词的大量使用;第二,主人公阿Q没有统一的性格;第三,《阿Q正传》呈现的是一个灰冷绝望的世界,里面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一个好的动机。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在于。它是鲁迅应邀创作的幽默小说,且在创作时,鲁迅正处于较差的精神状态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鲁迅作品中阿Q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指出了这一典型在今天的现实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以其多层次的美感特征引起广大读者不同的美感效应,阿Q的种种喜剧性行为事实上具有典型意义,其本质上概括了一种民族"劣根性"而使"阿Q"形象充满了一种悲剧色彩,从而体现了鲁迅的悲剧精神及创作心态。"阿Q"形象就如此以其高度凝聚的巨大内涵,以其丰富层次的美,诱发、调动、组织了读者的想象,并不断引导这想象向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向纵深层次扩张、探索,审美感受由喜转悲,从可笑转为沉痛,在片刻之中得到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多年来对阿Q形象的分析已经很多了。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形象的启蒙及象征意义方面去思考,因而,忽略了形象性格结构中的错位关系,以及反讽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事实上作正是通过反讽的艺术表现,揭示出阿Q精神世界与现实处境的极端错位,从而取得其象征意义的。本在对《阿Q正传》重新解读的基础上指出,阿Q典型性格的实现,就是其精神与现实、不正常与正常、虚构与写实之间的对立错位。  相似文献   

10.
王玲 《科技信息》2007,(17):165
作者通过本文对阿Q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剖析,分析了阿Q所处的时代背景,鲁迅创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根本目的,指明了精神胜利法是对阿Q这一艺术形象性格的高度概括,通过具体分析说明的阿Q的性格要素主要包括:懦弱卑怯、畏强凌弱、自欺屈从以及麻木健忘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申燕的《〈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一文是典型的时下流行的酷评,对《阿Q正传》进行了缺乏学理的质疑和批评。其主要论点是对前人错误观点的简单拼凑,缺乏原创性的新见,而且其认为的缺陷缺少客观依据、牵强附会,体现出相对狭隘、传统、僵化的文学观念。鲁迅研究需要创新、需要破除陈规。但更需要尊重基本事实的真正的学理批评。  相似文献   

12.
阿Q形象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立体,精神胜利法是其核心。阿Q乃是蒙昧保守的暮年农业文化与近代野蛮腥秽的殖民主义工商业文明相碰撞的畸形病态产儿,在阿Q身上既有传统文化很深的烙印,又流露出了近代畸形的殖民主义商业文化的某些色质。同时,阿Q形象具有极大的夸张性、荒诞性,因而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寓言色彩。而其精神胜利法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因此阿Q这一形象又具有超越性。  相似文献   

13.
申燕的论文《〈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试图从艺术上否定《阿Q正传》的价值,批评其杂有许多古文和生僻词,没有统一的个性,灰冷绝望。并进而探讨了其艺术缺陷形成的原因。申燕的分析或依傍前人,绝少新意,或论证乏力,有欠公允。申燕所举古语词大部分都是无可非议的,有的还运用得很绝妙。阿Q之为典型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灰冷绝望的世界背后,有鲁迅的大爱和希望在。申燕对所谓“艺术缺陷”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王焕林 《科技资讯》2010,(36):240-240
鲁迅的小说是揭露封建传统文化的"吃人"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揭示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劣根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阿Q的被奴化、阿Q的精神支柱(精神胜利法)、阿Q的造反,都深刻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沉闷与无奈。作为精神界的思想领袖,鲁迅指出:奴才的反抗最终还是瓦砾场上修补老例。要走出这个怪圈,只有推翻这吃人的筵席,毁坏这厨房,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从阿Q到许三观--谈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是个不朽的文艺典型,他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在文中有十种表现,其实质是“为自己的奴隶地位辩护粉饰”,它的产生有其阶级、社会和认识根源。许三观的内涵意义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求诸内”的传统心理定势和精神机制。他与阿Q有些相近,但差距仍很大。通过两者比较,可深刻地阐明文艺典型是历史具体性和社会一般性的统一体,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写"阿Q形象概述"使读者对阿Q有基本了解."精神胜利法"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种表现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反精神胜利法"分析"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借此呼唤人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戏剧改编史上,田汉的改编本始终是不容忽视的一部重要剧作。经研究发现,田汉的改编本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艺术审美上均与原著有很大的差别。田汉集中塑造了两大矛盾群体,重在展示以阿Q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在封建统治势力剥削、压迫下所遭受的苦难和被激起的反抗意识,并借革命党之口直接反思了辛亥革命因脱离下层民众而导致失败的教训,鲜明地突出了"彻底去除阿Q精神,争取中国苦难人民真正胜利"这一思想主题。因此,田汉为抗战需要而改编的《阿Q正传》在特殊的历史时代演出效果轰动,发挥了启蒙大众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思想主题暴露、人物个性不突出、艺术粗糙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孕育的怪胎--阿Q性格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Q形象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从文化角度解读阿Q性格,读不尽的阿Q与中国儒道思想有着一根紧密相连的脐带,作为个人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具体存在的阿Q性格,正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活标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特质孕育出来的怪胎。  相似文献   

19.
陈奂生与阿Q     
陈奂生与阿Q这两个艺术形象尤其是二人的性格,应该进行重新思考,这两个形象之间有联系但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物的典型化,作品的情节安排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对深入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三方面论述了《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