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之窗     
地球臭氧空洞有修复趋势臭氧层就像是地球的太阳镜一样,保护着地球表面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科学家在1980年发现人为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各国曾一度陷入恐慌,为此,制定了《蒙特利尔协定》,限制氟氯化碳等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如今,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臭氧空洞,20  相似文献   

2.
在南极上空10英里处的同温层,漂浮着一片令人不安的低水平辐射吸收的臭氧层(臭氧空洞随着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和损耗臭氧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而时大时小)。2006年10月初,南极的同温层是自1979年以来最为寒冷的,因此臭氧空洞也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面积超过了北美洲。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06,(6):47-47
臭氧层就像是地球的太阳镜一样,保护着地球表面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科学家在1980年发现人为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各国曾一度陷入恐慌,为此,制定了《蒙特利尔协定》,限制氟氯化碳等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如今,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臭氧空洞,2005年其面积相当于整个北美洲的面积。  相似文献   

4.
正马里奥·莫利纳是臭氧空洞的发现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倡导者和总统顾问。20世纪70年代中期,马里奥·莫利纳(MarioMolina)就曾预言,全球各地排放的氯氟烃可能会耗尽平流层的臭氧。10年后,英国南极观测站的科学家报告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1987年,在莫利纳孜孜不倦的倡导和外交努力下,联合国邀请多国签署了《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  相似文献   

5.
吴玥 《科学》2006,58(1):43-43
据英国Nature,2005,437:179报道,地球保护伞臭氧层今年出现新变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持续扩大,空洞面积已超过欧洲面积;同时,其他区域臭氧层开始显现出逐步恢复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大气臭氧层,是指在地球上空20~30千米处,臭氧密度较大,称之为臭氧层。由于它担负着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的"神圣职责",被人类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大气臭氧层日渐薄弱,个别地方还出现了"空洞",强烈的太阳紫外线透过薄薄的臭氧层,通过空洞,对地球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据国际有关部门报告,1995年7月,大气臭氧层浓  相似文献   

7.
尽管臭氧层空洞的危害已引起人类的重视.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臭氧洞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然而最近,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扩散,第一次使人类城市暴露在了紫外线辐射的直接威胁之下。今年10月初,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市及其临近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原因是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扩散到了这座城市上空,当地居民暴露在了强度极高的紫外线辐射下。臭氧空洞“笼罩”人类城市.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监测报告,目前该地区的紫外线辐射程度正逐渐减弱,但仍然处于危险水平。为了确保当地12万居民的健康,蓬塔阿雷纳斯市…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南极上空臭氧层的损耗已经与1987年间的最低记录一样了.到9月中旬,臭氧空洞覆盖的面积已达到190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半球占7.5%.这一现象是通过"雨云卫星"七号上的一台名为"总臭氧测绘光谱仪"(TOMS)的仪器观测到的.这是科学家们利用TOMS监测南极上空臭氧层春季损耗的第11个连续的年份.该仪器已很好地完成  相似文献   

9.
李胜 《科学通报》1995,40(2):139-139
近年来,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在世界不但引起科学界,而且引起政治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阻止臭氧空洞的的扩大和修补破损的空洞已经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重任之一.在人类排放的众多消耗大气臭氧的物质中,氯里昂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大气条件下,它们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光解反应得到的产物物种可直接导致臭氧层的破坏.但是,臭氧与氟里昂反应的反应通道和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航天飞机和NASA高层大气研究卫星(VARS)获得的资料表明,美国、加拿大及欧洲上空的臭氧“空洞”还在发展。据航天飞机和卫星上仪器的记录,臭氧层中氧化氯成分高达10亿分之1.5。在同温层或高层大气中,太阳的紫外射线使含氯氟烃分子分解出氯原子,这是通常用作致冷剂或泡沫附加剂的一种人造化学物。游离氯原子同臭氧分子接触便形成氧化氯。臭氧同温层的破坏,使更  相似文献   

11.
平流层中臭氧损耗的严重性又有新证据,据报道,由于南极水域紫外线的增多已经引起那里的生物损伤,北极和北部中纬度地区的生物也受到威胁。自国际上达成蒙特利尔协议之后,各国都在履行逐年减少往大气中排放氯氟烃的计划。如果由于臭氧损耗带来的灾难变得不堪容忍的话,人类有必要采取包括实施全球环境工程在内的更加积极的对策。关于实施全球环境工程已经提出了不少方案,其中多数是不切实际的和缺乏科学依据的。监测表明,南极臭氧层空洞问题正在变得十分严  相似文献   

12.
由于化学污染物和大气层上部气温极低,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受到了破坏。这是今年春天通过卫星观测到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口廷亚说,今年春天在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其破坏程度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只是没有严重到象南极那样真正形成臭氧空洞而已。臭氧层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它在同温层中形成一层散射层,可过滤太阳光的有害紫外线。但是,大气层中的氯氟烃和其它污染物对臭氧分子有破坏作用。这种破坏在气温最低的极地上空最严重。寒冷的条件引起的云雾颗粒会加重对臭氧的破坏。3月份,较温暖地区的天气活动一般会向极地渗透,使极…  相似文献   

13.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地区上空存在臭氧层漏洞。这再次唤起了公众对臭氧——这一地球大气层重要组分的关注。通过陆地和卫星上的大量观测可以确定,在过去的十年中,每年九月到十一月中旬期间南极上空臭氧大量减少。臭氧是大气层中的重要气体,它  相似文献   

14.
地球西风循环移动加快了全球变暖步伐。为什么南半球西风循环幅度要高于北半球?因为这是人类活动的另一个后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改变哈德里环流和加速西风循环。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普里兹湾地区的大气振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1]对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上空的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在中山站上空大气臭氧总量有着十分显著的逐日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可能与中山站位于臭氧洞边缘,受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摆动与伸缩的动力过程影响有关。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和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和与中山站(69°22′S,76°22′E)同在普里兹湾地区的澳大利亚戴维斯站(68°34′S,77°54′E)的探空资料,对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普里兹湾地区的大气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极臭氧洞     
南极春季大气臭氧明显减少,这种现象1984年忠钵繁根据日本南极昭和站的观测资料和1985年J.C.Farman根据英国南极哈莱湾站的观测资料就已经发现。美国南极阿蒙森一斯科特站的地面观测和国家宇航局的卫星观测也发现南极大气臭氧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减少,并确认八十年代南极春季上空  相似文献   

17.
陆龙骅 《自然杂志》2012,34(1):24-28
2011年空前的北极臭氧损耗,引发了人们对臭氧和臭氧洞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由来及变化;讨论了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保护大气臭氧层,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也有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符淙斌 《科学通报》1987,32(16):1241-1241
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是El Nio现象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合成模型和常用的实变量EOF分析指出,主要增暖区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符淙斌等根据El Nio时期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经向廓线的EOF分析,揭露了主要增暖区位置不同的几类El Nio事件,即除了赤道东太平洋增暖的经典模型外,还存在着主要增暖区在中部和西部太平洋的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十年来,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好在近几年来南极臭氧层空洞逐步变小,这个问题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然而,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北极地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而且面积已经很大,这让人们始料未及。这可能是该地区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的空洞,已与每年在南极形成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相当。目前,北极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覆盖面积约为格陵  相似文献   

20.
在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已成为一个大问题。加拿大、美国的研究小组,查明在北极的近地表处,定期发生臭氧消失,它与溴有关。从本世纪初,北极的大气污染已表面比,1950年以后明显加剧了,以“北极之雾”而闻名。在北极的近地表处,通常有30~40ppm的臭氧存在,但1985年3月,观测到加拿大的阿拉特(北纬82.5度,西经6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