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学转向"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语言学的时代。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在语言学界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革命,我们称之为“语言学转向”。语言学为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其中索绪尔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以及符号学理论,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理论以及语言共性论理论都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家阿城在《棋王》中运用第一人称有限知觉叙述者“我”(目击者)来观察和叙述主人公王一生的棋道与处世之道,通过表层结构中主人公故事的发展来展现“我”从寻道到悟道的过程这一深层结构,使在表层结构中处于故事边缘的“目击者”成为深层结构中真正的主角,从而揭示出作品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诗格》的学术回溯与“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镜秘府论》的发现和校注等资料的参照佐证,《诗格》著作权归属于王昌龄得到普遍认同,“三境”说逐步走向学术深入研究之路。“三境”说是标举中国古代意境论形成不可缺少的奠基性学说,它使王氏成为“意境”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学术界对“三境”说的认识存在着“三形态”说、三形态与三品格层次兼容说和“三品格层次”说三种不同的看法和论争。笔者认为“三境”说在三种类型诗作中都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而不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4.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相似文献   

5.
作家阿城在《棋王》中运用第一人称有限知觉叙述者“我”(目击者)来观察和叙述主人公王一生的棋道与处世之道,通过表层结构中主人公故事的发展来展现“我”从寻道到悟道的过程这一深层结构,使在表层结构中处于故事边缘的“目击者”成为深层结构中真正的主角,从而揭示出作品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井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自得。  相似文献   

7.
先追踪表层结构的社会历史原因,再挖掘深层结构的哲学文化原因,是新时期反思小说的最大特点。而余华在《活着》中则把这种顺序进行颠覆,哲学文化反思话语变成了表层结构,社会历史反思话语则成了深层结构,其结果是反思更具有厚重的底蕴,更有力地解开中国20世纪的历史之结。  相似文献   

8.
以英语为例,对语言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转换及英语中基本的转换形式作了分析,充分揭示了英语结构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流派结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主义观点来看,中国新文学流派无不是富有创造意识的作家群在以语言为媒介的“传达信息的符号体系”的诱发下,对人生哲学、思想意识、文学观念、美学理想、审美情趣、创作原则、艺术风格等有了趋同感而凝成的审美文化精神结构。从整体上审视,新文学流派既有表层结构又有深层结构,如果说表层结构是能看得见的有形的物质形式,那么深层结构则是内蕴丰富深邃的精神结构,是文学流派的本质、价值及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唐宋以后,中国古典诗学在范古问题上形成了“诗法”与“妙悟”两条路线的对立与纠结。严羽“妙悟”说对后期诗学形成主导性影响,但这并没有抵消“诗法”论存在的必要性。李梦阳等人推崇严羽却又大谈“法式”的矛盾现象,说明“诗法”是研习创作的客观要求;而“妙悟”作为一种鉴赏感悟活动,固然有指向独创性的积极意义,而其对于“诗法”论的渗透,导致后期“诗法”论过分注重对格调意趣的感悟式表述,远离了“诗法”本有的创作论主旨。这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诗法”和“妙悟”各有不同的适用方面。而“诗法”对于创作的研习尤其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创作中一直追求精妙的表层结构与丰厚的深层结构的完美统一。在他的新作《我的父亲母亲》中,其表层结构是张艺谋一脚踏进乡土,一脚踏进历史,以绚烂的影像语言讲述了“我的父亲母亲”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深层结构却是张艺谋在一种假定性情境中唱出的一曲寻梦者的心灵悲歌。  相似文献   

12.
转换生成语法提出句法应分为两部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语言中的句子是人类将以深层结构形式存在的概念系列活动转换为以表层结构形式发出的信息系列活动。因此乔氏提醒语言学家不可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表面的相似可能掩盖内在基本性质的差别。根据该理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句子的表层结构,而且要注意句子的深层结构,只有这样,翻译才可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创作中一直追求精妙的表层结构与丰厚的深层结构的完美统一。在他的新作《我的父亲母亲》中,其表层结构是张艺谋一脚踏进乡土,一脚踏进历史,一脚踏进历史,以绚烂的影像语言讲述了:我的父亲母亲”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深层结构却是张艺谋在一种假定性情境中唱出的一曲寻梦者的心灵悲歌。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政府体制与政治文化分属于政府系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它们之间是一种非线型的交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深层结构规范、调节和复制表层结构的形成,表层结构为深层结构提供外在的保护层,维持内核的稳定性。因此,政府体制的改革离不开政治文化的革新和转型。  相似文献   

15.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朱国前 《科技信息》2010,(16):106-107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分支,转换—生成语法是探索人类心理结构和倾向的重要渠道。语法一般包括语音、语义和句法。句子结构分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句法部分的基础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渗透到语义部分获得语义传译并通过转换规则投射到表层结构。表层结构经过语音部分的规则得以语音传译。通过句法部分作为媒介的递归规则,深层和表层结构关联起来。这些理论内涵能充分指导人们认识、理解并运用花园小径句,正确解构它们的方法可以间接指导学习者的其它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的定心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有结构助词“之”连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本文旨在以《孟子》的语言材料为背景,从定语和中心语音节的奇偶来分析定心结构中“之”隐现的规律。结论是:语用中为了协调音节会影响“之”的隐现;词语的性质和音节的数量与“之”隐现的对应规律是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9.
威廉·布莱克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伦敦》是其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备受关注的一篇。文章运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表层结构变异、深层结构变异现象和过分规范化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提高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英语诗歌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诗经·卫风·氓》中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代所解颇有不同。郑《笺》以此为追述之笔:“我乃渡深水,至渐车童容犹冒此难而往,又明己专心于女”,其后孔《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均申郑说,以为本句乃“此妇更追溯来迎之时”,“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然如依此说,则势必打断全诗由婚前至于婚变按时序追述的章法。朱熹《诗集传》别立新说,认为这是写女子婚变后“复乘车而渡水以归”,其后也多有承此说法者。但此说亦可商榷。因本句前之“自我”二句言婚后生活,后之“女也”四句斥夫之无德,均为叙事之笔,而中间忽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