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泓之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大司马固谏”一句,向有二解:(一)以“固”为人名。杜预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所根据为《国语·晋语四》:“公子(晋重耳)过宋,与司马公孙固  相似文献   

2.
解放军读者朱默辉来信问,什么叫东道国,现简复如下: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说秦退军的故事。烛之武对秦穆公说:  相似文献   

3.
一、虽过失犹弗治《楚辞·九章·借往日》曰:“借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囚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秘密事之我心兮,虽过失优件治。”此乃届子追忆往昔与怀王君lh相得之时,怀王安以重任,己亦邑勉从事。王逸注释“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儿治”,曰“天灾地变乃存念也”、“臣有过差赦贳宽也”,后世说者大致不出其窠臼。今案:屈子之为人也严于律己,必非已有过差君个究治则沾沾自喜之辈,旧说之误甚为显叫。“我心”,在心由。“秘密事”.指怀下独与m原煤画面托付之事,即《史记·屈原灵生对…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5.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一处疑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写道:“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前一句纠正了春秋经的一处失误,应予肯定,后一句却存在疑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的礼学家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投降礼,却较少涉及。投降礼在《左传》中有三次确切记载:僖公六年,许僖公向楚成王投降;宣公十二年,郑襄公向楚庄王投降;昭公四年,赖国国君向楚灵王投降。实施投降礼仪通常是失败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大夫“衰绖”,士“舆榇”;接受投降的一方通常是“从之”,以礼相待。《左传))里的投降礼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何施之为”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殽之战一段文字中的一句话。殽之战这段文字,现大、中学教材有好几种本子都收了进去,但对“何施之为”一句的注释,大都不尽人意。有的本子只注大意,不作具体分析;有的本子作了具体分析,可惜注错了。如中学课本注为:“何,宾语。之,助词。为,语气词。”这实际是把“何施”看作了“施何”的倒装。由此看来,这个问题确有加以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一、“常”邑在何处《诗经·鲁颂》中有一首歌颂鲁僖公能兴祖业、复疆土、建新庙的诗。诗中日:“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赞扬了僖公收回国土常和许,恢复了周公旧封疆。这里所说的“常”邑又在哪里呢?向熹《诗经词典》云:“常,古邑名。本是鲁国土地,后被齐国夺去。僖公时又收归鲁国。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30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常邑,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常邑,在山东膝县东南。”《汉词大辞典》:“常,古地名。指春秋时鲁南鄙。”《诗经》郑玄《笺》:“常,或作尝,在薛之旁。…  相似文献   

9.
“要”为“腰”本字。在汉代之前已衍生“重要”义项,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这个“要”是名词,从名词到能愿动词,词义和语法特征都应有较大变化,本文拟描写这一发展过程。“重要的”即是“不可缺少的”,由此义可能孳生出“须要,必定要”的义项,但这一发展过程是缓慢的、曲折的,首先必须经过动词这一阶段。“要”通“邀”,“邀”本义为“遮阻,迎候”:“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庄子·寓言》)“遮、迎”必有所求;“邀”又孳“求、取”义:“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左传·文公十二年》…  相似文献   

10.
《左传·襄公六年》载:迁莱于郳。但郳在何处,众说不一,是否历史上存在东西两个“郳”?到底齐把莱迁到小邾(郳)还是东莱的归城?综合历史资料和实地探访,对迁来于郳之“郳”地的确切地望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1.
一从“贰于楚”说起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其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贰于楚”,如秦礼军同志在《〈左传〉“贰于×”解》中指出的,许多文选本都解释为:“贰:贰心。郑国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国相近。”个人认为,这解释比起王力教授主编的《古汉语》叫参看《郑伯克段于鄢》“贰于己”注,即“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庄公,一方面属自已”,似近义理些,只是所释词义与所在语法结构不大相应。论结构,此“贰于楚”当与上句“无礼于晋”同,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姬姓应国是指西周初年武王之子所封侯国。《左传·僖分二十四年》载富辰谏襄王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威,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察、霍、鲁、卫、毛、聃、部、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按照周族礼制,“文之昭”指周文王诸子,“武之穆”指周武王诸子。周武王诸子封国之一为应。《通志·氏族略》谓,应为武王第四号所封国,侯爵。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应国故城在今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南被白龟山水库所淹没之原阳镇。应国亡于何时,为…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姬姓应国是指西周初年武王之子所封侯国。《左传·僖分二十四年》载富辰谏襄王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威,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察、霍、鲁、卫、毛、聃、部、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按照周族礼制,“文之昭”指周文王诸子,“武之穆”指周武王诸子。周武王诸子封国之一为应。《通志·氏族略》谓,应为武王第四号所封国,侯爵。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应国故城在今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南被白龟山水库所淹没之原阳镇。应国亡于何时,为…  相似文献   

14.
语文笔记     
一、登轼而望《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下视其辙”句,旧读作:“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新版《左传》标点同。近人王泗源提出异议,其《古语文随笔》云: 轼是车前边的横木,用来扶手的,只是手握的一根木棍,不可以站脚,面且更高处再没有可以把手的东西,即使‘登轼’,也得腾跃而上,即使上了,脚站不稳,身子又四面无依傍,所以实在不可登,登,一定会摔下来。……所以那样读法是讲不通的。这句应读作: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中国语文》1978年第三期)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3期上《“这个”病句早该修改了》一文,议及《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个句子:……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促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该文判定引句为“病句”的第一个理由是:“双引号内的两句话是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谗’屈平的内容。如果是上官大夫直接引屈平的话来低毁屈平,那么,‘以为’就多余。如果是上官大夫转述屈平的话的大意,那么,‘曰’就多余。很明显这句犯了杂揉的语病,‘曰’与‘以为’,两者只能选其一,以选‘曰…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一般认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为修饰和限制的关系。黎锦熙先生曾把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分为三类:统摄关系、修饰关系、主调关系。①前二类与现在的认识是一致的,第三类则可作进一步讨论。黎先生举了以下例子: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豆王上》)此句带点部分的句法结构是定中关系,深层语义结构则为主调关系。黎先生指出,“领位实子句中之主语,此特别介同‘之’字之特别作用也。”认为此句中包孕子句,即包含了主调关系的短语。现在看来,黎先生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虽然,黎先生是以古代…  相似文献   

17.
对《论语译注》中的三个句子“斯害也已”、“末之也已”、“其终也已”的解释与杨伯峻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论语》和《左传》中所有“也已”句分析后认为在《论语》时代,“也已”已经结合为一个语气词,它们不应拆开解释;其二,“已”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也”与“已”的结合处在动词“已”逐渐虚化的过程中;第三,“也”置于主语后表提顿只限于特定的句子,而论语中这三句都不符合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18.
烂羊头     
“把这个欺心奴才,打与他个烂羊头也不算!”(46)照字面解释成打他个稀巴烂,也未始不可。然而“烂羊头”为前代语言之遗存,渗人的语义信息,不止仅此。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七·冗滥除官》载:自汉以来,官曹冗滥之极者,如更始‘灶下养,中郎将;烂羊头,关内侯!”’洪迈历数唐中叶以后滥官连车、平头(车载斗量)。“一县千兵而大将六人”。至于僖昭之世,驾船的、看马的、吹鼓手也都封了官儿,因而“有漫天司空、遍地太保之讥。”烂羊头乃是喻词,指头上生癞而烂,没有食用价值。以言不成材无用之人当上了“关内侯”,以形容官冗…  相似文献   

19.
“赐我先君履”索隐常耀华,程纪伟《左传.德公四年》齐桓公伐楚是千古名访燃其中不少词句训释亦是千古疑案。诸如“风马牛不相及”,“王侯九伯”,“穆陵”,“包茅”之类,言人人殊,聚讼有日。“赐我先君尼”一语似无太大分歧,但并非毫无异议。王力《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20.
李雪梅 《科技信息》2012,(3):417-417
语文教学要通过字、词、句、篇的训练,提高说、读、写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此作了明确的阐释:“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吸纳与宽容、欣赏与质疑。”“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重视读写能力.轻视或忽略听说能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