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叠字与叠音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区分《诗经》中的叠字与叠音词?一般来说,结合造词法中重叠造词与重叠用词的不同,即属于附合重叠造词要求的可以认为是叠音词,而只是重叠用词的则不是叠音词。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的叠音词数量多、使用频率高,大部分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也有少部分是名词、动词的重叠形式,在构成分类方面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同时《庄子》中叠音词的语法功能非常丰富,这也成为《庄子》这部书中很明显的一个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3.
叠音词的运用是《诗经》的一大语言特色.据粗略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有近三分之二的篇目运用了叠音词,有的章节几乎句句采用叠音词.全书共用叠音词约三百五十个,而它们出现的次数约在一千次左右.《诗经》运用一些叠音词来描摹细腻曲折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景,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刘勰对此曾大加赞赏“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扬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情貌  相似文献   

4.
《红高粱家族》中叠音词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含义丰富。其中尤以叠音拟声词、叠音动词、叠音形容词、叠音量词以及各种叠音词的交错使用等叠音词修辞方式的使用最具光彩,它扩展了语言的表现形式,适应了小说中人物、情境、主题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摹声群是指在一段不长的文字里用几个象声词来摹拟一种或几种声音的现象。本文归纳了摹声群的三种结构方式──间隔式、蝉联式和综合式;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摹声群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言,又称叠音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汇形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重言可以模拟声音,也可以描摹人物情态、事物形状色泽等。不论是拟声叠音词还是非拟声叠音词,皆因音得意,于是形成了重言特有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描摹生动的审美效果,从而在古典诗词中大量运用。本文对重言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古典诗词中重言的几种构成模式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英语、汉语词语重叠都可分为叠音、叠词和叠句三种方式。但英语叠音不多,汉语叠音(叠字)则很常见。至于叠词和叠句,英汉都很常见,且种类繁多,类型相似。词语重叠是英汉共有的一种修辞手段,它用来表示加强语式、说话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给内容增添新的色彩,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和共鸣。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主义主导了我国文坛半个多世纪,对扬朔的散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人认为杨朔散文过于诗意化的意境,几近于歌功颂德,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也有人认为其散文过于模式化,显得单调,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新古典主义特征在杨朔散文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杨朔散文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他散文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杨朔散文的描写语言,具有绘画的造型力,是高度形象化的语言,他的抒情风格是内向的,这种抒情格调决定了他抒情语言的含蓄、隐秀,而洗炼、精约,则是杨朔散文叙述事物的基本特色。无论是描写语言、抒情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具有诗的概括力和表现力,都洋溢着抒情诗语言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0.
从叠音词的词性、构词法和在诗句中充当的成分,分析了<诗经>中的叠音词,说明了<诗经>语言的独创性和古今汉语语法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语"单音节颜色词+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特点进行了分析,建议对维吾尔族学生以群集的方式进行汉语教学,采用使汉语"单音节颜色词+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进入一个网络系统、使用标志色彩特征的标注来指称颜色词的属性、在篇章中释义、加强近义词辨析(颜色词具有的不同感受层次、含有的褒贬义、指称范围、语义侧重及适用对象)的讲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当代散文史中,杨朔以散文的诗意创造著名于世。他的散文善于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匠心独运的构思形成鲜明的特色。以历史的眼光,观照杨朔散文的审美境界,审视杨朔散文从诗意的创造到诗意失落的嬗变,会看到理性的规范对散文艺术特质的损害。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作家在否定主体“小我”而抒发“大我”之情时,无疑削弱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生命,这是时代赋予的烙印,是一种无奈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目前关于余秋雨散文的种种批评,通过对余秋雨散文与杨朔、刘白羽散文的分析比较,指出余秋雨散文在文体的创新意义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提起杨朔,人们自然会记起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象《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几篇写于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名作,是杨朔耕耘的散文园地里几支香气袭人、艳丽夺目的奇葩。他注重情感,一直在努力表现时代感情的氛围。他曾说:“只有深入到人的思想感情里去,才能算真正深入生活了。”(《写作自由》)有情就有诗,所以他的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这不是那种缠绵悱恻的情调,而是一种高迈绝尘,发扬蹈厉的精神,一种如“登高壮观天地间”那样高远的意境。以诗为文,这是杨朔散文的最显著特色。作家本人在《东风第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是"、"对",日语的"はい"、"そぅ"等在会话中可以重叠使用,我们把它们称为叠音附和词.它们在会话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析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种迁移有时会造成言语行为的失败;人们会因谈话时象的不同或发话人态度、语气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用功能,如果无视语境的存在,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败.本文将探讨两者的语用迁移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重叠(主要包括叠音或叠字)的恰当运用,不仅使语意鲜明突出,而且表情细致生动。人们在行文中如果注意运用叠音词语,语流就会显得和谐悦耳,流畅动听。  相似文献   

17.
针对声表面波式小波变换阵列器件频带不连续或重叠的问题 ,在尺度二进离散基础上 ,对基波中心频率和基波频宽半径在不同关系下对频带覆盖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提出基波中心频率等于 3倍基波频宽半径 ,声表面波式小波变换阵列器件实现频带连续且频带覆盖因子等于 10 0 %的设计方案 .根据这种方案设计的声表面波式小波变换阵列器件 ,不仅在 - 3dB处实现了频带的完全连续 ,解决了选择基波中心频率大于或小于 3倍基波频宽半径时频带不连续而造成分析信号漏检和必须使用大量器件来实现不必要重叠频带的问题 ,而且使阵列器件的变换尺度、中心频率、带宽半径三者之间实现了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以小说集《传奇》走红上海文坛,她的小说语言极富音乐美——这成为张爱玲区别于其他作家、独步文坛的独特语言特质。其语言传递出苍凉的基调,叠音、摹声的手法和新式标点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抑扬顿挫、和谐辉映的韵律美;反复、排比和顶真等辞格组合出参差的旋律美;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的句式形成气势贯通又灵动跳跃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余光中在散文中充分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段,本文将其主要的修辞手段概括为:豪铺、活喻、奇拟、巧借、汇连、妙典、趣摹、状声。其修辞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其散文生动有趣,表现了中国文字的张力、弹性,这是余光中注重文字技巧,对平常事物富有独特的感受和善于表现这份感受的结果。本文对余光中散文修辞特色的形成原因也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语形象色彩的形成,从语言基础看,运用了比喻法、借代法、摹声法等造词方式和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等构词方式.现代汉语词语形象色彩的功用,主要表现在命名取号、精确表义和构成风格要素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