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邱朝成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F0002-F0002,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深化.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我国武器装备事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同时武器装备科技的进步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相关民用事业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寓军于民、军民合一.  相似文献   

2.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于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性描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指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群众的需要、基层的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是自发形成并在政府的推动下以科技、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及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的必然产物.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显著效果充分证明了这一新生事物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论述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切实按照这一思想推进社会观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深入发展,去年7月份,国家科委、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度第一次常委会议上,主任委员路甬祥院士提出我们当前的工作应当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继续前进。这一思想既是本次常委会议的主题,也是名词委工作的主线,对进一步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国际社会已处于以知识经济为走向的全球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国内外科技、文化、经贸交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是基础,创新是主流,要把新发现的知识和新创造的技术及时推广,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所应用,就必须依靠科学知识的载体——术语来承载、传播。因而,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做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基础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名词工作队伍和建设自己的科学文化,其核心内容就是求真务实。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名词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尊崇真理的献身精神和严谨缜密的治学风范,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满足科技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客观要求意味着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要紧紧依靠科教兴国战略来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城市间的协调,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因而,我们的工作要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侧重地开展好事关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全局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与此同时,也要在强调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好社会科学、文化教育领域的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科学发展观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拓创新则是实现这一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作成就,形成了优良的工作传统,我们在继承、发扬这一传统的同时,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科技的发展,采用一些新的手段、新的办法、新的思路。近来,名词委加快术语数据库建设,已开通了科技名词工作网站,为名词审定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今后,我们应当在这一基础上探索审定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使名词审定工作与时俱进,朝着面向国际、服务社会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2004年是非常关键、重要的一年,我们要在名词委常委会的领导下,努力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2005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庆典。相关链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二○○四年常委会会议(本刊第4页)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认识上的升华。也是广大干部从事国家各项事业建设与管理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它的发表与实践,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领导意识与执政理念在今后社会实践中必将得到不断的深化与发展,这一重要理念的实践也必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未来。就此意义,我们应该广泛关注和研究讨论这一思想,使之切实得到贯彻。正像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的: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再失掉这次发展的机会。落后,使我们一而再地失去大发展机会人所共知,“科学”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并萌发是在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此后,古希腊与中国志士仁人就有了科学活动。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中国的科学知识水平一直是西方望尘莫及的。唐宋时代,中国科学知识曾达到顶峰。第一次失去大发展的机会:明朝,中国在变本加厉地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统治之下使中国科学思想停滞不前。恰在此时,即从十四到十七世纪西方执行重商政策,民主与科学思想涌动,此时出现哥白尼(1473~1543年)、牛顿(1642~1727年)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实验时代”,也引发了后来瓦特(1736~1819年)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也就是这三四百年,我们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也失去了进行一次科学、文化、经济大发展的机会,走上由先进到持久落后的漫长道路。第二次失去大发展的机会:在西方取得明显的科学与经济优势的时代,中国的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和志士仁人坐不住了。在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之间的35年,被历史学界称之为“洋务运动”时期,从清朝统治者到学界商界的科学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掀起兴办工厂、修铁路、办学堂、办报纸以引进外国科学思想、先进技术装备和军械武器的洋务运动的热潮。代表人物是湘军和淮军领袖,历史名人曾国藩与李鸿章。他们提出向“番邦”、“西夷”的洋人学习。引进一些工业设备和科学知识,也使中国社会发展发生不小的变化。涌现出一批科学家。但由于顽固派的实力强大,他们坚守保全封建体制不可动摇意念不变的思想,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使长达三十余年的封建王朝内部发起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了。与此同时,我们邻国日本,几乎与我国同时受到英、法、美、荷列强的入侵(1863年美国军舰炮轰日本下关,英军在鹿儿岛登陆),1864年,日本与列强签下不平等条约。此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与中国清王朝处于同样被动挨打的经受侵略的境地。但日本没有“天朝大国”的包袱,也没有顽固不化的重农抑商思想,1862年,大规模派遣日人赴英荷学习,兴起“兰学”(学西方)运动。当时中国派遣到英国的人数11人,而日本人已经有500多人,赴荷兰学习的人数更是远远超过中国人。以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为代表的这些日人归国后,成为1868年明治维新的主力,明治维新的成功达到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目的。而我国比日本普及科学观落后了30年。30年前日人还学中国,30年后却使我们“泱泱大国”与“小日本”地位倒置,使我们屡遭日本帝国的迫害和侵略,中国学者留学日本者众。我国以康有为(1858~1927年)、梁启超(1873~1929年)和严复(1853~1921年)代表的革新派领袖与科学启蒙大师不甘心落后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康、梁发动了“戊戌变法”,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改良主义运动。但这个提倡科学、鼓励发明、成立译馆、筹办学堂的“新政”又在清政府镇压中彻底失败了。第二次中国发展的机会又匆匆而去,而德国、日本获此良机崛起,它也埋下了新老殖民主义列强的世界大战的隐患。就是在这同一时期,德国引进和发展了英国的科学与工业,以霍夫曼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看到了化学的重要,开发了化学工业,形成了重要出口工业。1880年德国工业发展超过英国,1895年压倒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德国用40年(1860~1900年)完成英国100年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我国一而再地失去经济大发展的机会。第三次失去大发展的机会:1911年,辛亥革命打倒了清王朝,是中国摆脱封建束缚,经济崛起的又一良机。1915年,中国近代史上兴起思想启蒙运动,它以陈独秀(1880~1942年)、李大钊(1888~1927年)、鲁迅(1881~1936年)和胡适(1891~1962年)为代表的思想家兴起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改革与科学进步大旗,宣传科学观,提倡科学精神。当时《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和《科学》杂志成为宣传革新与科学观念的最有影响的号角。1914~1918年,正是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欧洲列强无暇顾及中国,在华欧洲贸易与商品大幅衰减,此时给中国提供了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绝好机会。当时,仅1912~1919年,新建工矿企业多达470多个,其速度超过洋务运动以来的任何时期。日美两国也乘机在中国开办工厂。此时,社会思想活跃。于是在1919年中国爆发了欢迎“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斗争。1924年,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当时,政治形势好转,但随后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和日本侵华战争,又失去了第三次大发展的绝好机会。近代史上科学发展观成为“生死结”回顾历史,直到唐宋盛世,我国经济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成为西方、日本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向往追求的富国。明朝末年,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成为“工业革命到来的先兆”,而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认定,中国三大发明“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欧洲通过文艺复兴运动,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精神,到16世纪就兴起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实验运动。17世纪,我国康熙年间,以牛顿为代表的英国科学革命兴起,1760~1875年欧洲进入以瓦特为代表的产业革命时代,随后是美国(1865~1890年,清代同治与光绪年间)和日本(1868~1900年,清代光绪末年)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我们一而再地失去发展机会都在于政府高层决策者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历史事实表明,经济起飞与发展的机遇是人们思想解放与科学意识的统一的结果,西方靠文艺复兴运动,日本靠明治维新,中国靠改革开放,无不如此。思想解放带动认识世界的科学实验活动,随之,人们行动起来以科学精神去改造世界,这就是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整体面貌,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这种人类社会变革过程无不靠认识科学、掌握科学,以科学精神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发展观。值得我们反思的是1840~1864年期间,中日两国同受英、美、法、荷炮舰威胁,而且也几乎在同一时期都是皇权统治并且都是签订了与欧美列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日本跻身列强,中国却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混乱漩涡。这个分野要害何处?在推翻封建王朝是一样的,日本推翻了德川幕府,中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提出“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以“求知世界,意志统一”;一个是“天朝大国”,目空一切,“耻言西学”,自我封闭锁国,内斗不止。但根本分野在于内忧外患之时缺乏科学的理性思维,不能解放思想,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因为如此,科学的概念滞后,“科学”名词出现也就晚了。本来日本引进的是中国近似于科学的概念,日本引用《中庸》“格物致知”的概念,提出:“致知学”,即“实践出真知”之学。但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在翻译“science”时译成“科学”,开始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在30年之后,康有为引进了日本用的“科学”二字。随后,中国科学启蒙大师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才把“科学”二字在中国加以推广和应用。现在正如温家宝总理一再指出的: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非常难得的经济崛起的战略机遇。为了和平崛起,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重大。它关系到现在和未来的祖国繁荣与富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一、提出科学发展观表明,我们全党全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机遇,明确和平崛起发展思路,不能再受干扰,也不能自己乱了阵脚。二、这也集中表现了全党全民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进一步深刻认识的集中表现,它将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方针深入人心。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确实把经济发展这个硬道理吃透。“三步走”的战略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完全体现。坚决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永不动摇。三、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的指导思想。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党中央号召我们把全民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上来。发展观在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显然是“科学观”与“发展观”两个概念的结合,这就有必要弄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观”?199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前后,当时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提出编一本科学技术教材,让全国县级以上干部学习,这本书就是江泽民同志题写书名并作序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我在写第一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就首先遇到“什么是科学?”的问题。科学这个概念看似人人皆知,但严格界定其内涵并能服众,却十分困难。我拜访了科学家,也收集到很多种定义和说法,但都是从一个侧面揭示或描述其本质特征。正像英国著名科学家丁·D·贝尔纳说的:“科学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有不同意义。”经过反复研究比较,确认19世纪首创进化论的生物科学大师达尔文(1809~1882年)提出的科学定义对实践最有指导意义。他在1859年遍游三大洋四大洲之后写出永世巨著《物种起源》,之后29年,他悟到什么是科学的内涵和本质。他在1888年发表的《达尔文的生活信件》中提到:“科学就是收集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这个定义,揭示了科学的过程,也揭示了科学的本质要素是“发现实事和规律”这个基因要素。他作为一位伟大科学家,他的一生业绩也证实了他对科学概念的界定与理解。科学概念第一要素是“事实”,这个“事实”可以是自然界的事实,也可以是社会的事实。科学家就是发现前人别人都没发现的事实。如法国居里夫人(1867~1934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英国戴维(1778~1829年)发现钾和钠,又如苏联科学家N·D·康德拉季耶夫(1892~1941)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长波理论”,所有这些探索未知的学术研究成果,其共同特点就是“事实”。这就引申出科学的第一基因是“事实”,是“实践出真知”,是“实事求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人的言行与思考要“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最近,在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党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一再强调和引用,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读书不多,但我知道‘实事求是’四个字”。这就把“科学”二字的本质点到家了。小平同志是被世界公认的一位诚实的领袖,实事求是的领袖。科学的本质的第二要素、基因,那就是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实与事实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发现事实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是发现规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就是风与月、础与雨的关系。掌握这个变化关系,就可预知天气变化,为我所用。这就成为学问、知识。规律是客观的,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所以说,可发现但不能创造,但学问和知识是反映客观事实的主观范畴的东西,因此它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作为学科、专业就是事实与规律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第一是实事求是;第二就是按规律办事。没有别的了。人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勇于进取、寻求变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也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全民具备科学精神之日,就是经济与社会大发展之时,现在群众的科学素养与领导干部科学意识汇合而成的高位势能是明日国家高速大发展进入强国之林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内涵“科学”的本质含义清楚了,科学的发展观的深重意义也就清楚了。其本质就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清末,我国创造的第一所“大学”北洋学堂(后改为北洋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前身,其校训即为“实事求是”。毛主席在延安给党校题词也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复出之后说的很重要的一句话:“我看书不多,我知道‘实事求是’四个字”。可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伟人与科学家心中的重要地位。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内涵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等同志多次讲话中都有深刻论述。为了在本世纪前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他强调两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二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树立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下面三个概念就非常关键了。一是“全面”。即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五个方面实现“五个统筹”,从而达到持续发展,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要正确对待GDP增长问题,不能一味追求,而忽视人与环境的问题。另外,也不能降低GDP增长速度。专家认为,要保持7%以上的速度。二是“协调”。即在处理好改革进程中的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总之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保持改革与发展二者的稳定关系。三是“人本”。即把“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本就是民本,就是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放在首位。因此,提出人本工作就是在发展经济前提下,做到如下四条:第一项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第二项是尊重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第三项是提高全民素质;第四项是创造既能使人们平等发展又能发挥人们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说到底,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地方、企业发展的本质,是对全局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是它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影响。同时,它也是个思想方法论。首先分清主次,先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二是坚持系统思考与重点发展的统一,即坚持事物普遍联系与主要矛盾的统一的唯物辩证思想方法,即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追求形式忽视本质,追求手段忽视目标,追求片面忽视全局,就成为我们走向小康在思维方式上的最大敌人。 *杨沛霆先生是《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长期从事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宣传工作,给中央领导和地方各省市级领导讲课达18年之久,上文是他应编辑部所邀撰写的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编者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本质及其启迪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实践,它对西方社会消费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了消费社会中人格的异化。同时,它也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正确评价大众文化,对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法》杂志是今年(1987年8月)刚刚出刊的一本专门讨论在社会实践中各种各样方法的杂志。她是“一本讨论聪明与愚蠢的杂志”,“也是一本教育类的杂志”。对方法的讨论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当前改革的实践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人的任何目的都是要由人的实践去实现的,而“如何去实现它”的问题,就是一个方法问题。方法问题是人们在实现一种既定目标的活动中不能不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我们总结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地矿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方面。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地矿产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它是处于整个工业生产最前端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很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建设没有地矿工作不行,这是我们共同的认识。从长远看,从对子孙后代造福来看,地矿工作搞得好坏,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才能引导地矿工作正确发展,这  相似文献   

10.
开幕词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今天,我们在此隆重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大会前夕,我们收到陈至立同志、徐冠华同志以及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还有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对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二十周年的贺信及题词祝贺,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深切关怀,表达了社会各界对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巨大支持,也显示了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在国家各项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有关部门领导和科技、文教、新闻、出版界的各位代表出席会议,共同商讨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纪念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二十周年,在这里,我谨代表全国科技名词委,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在纪念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刻,我们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一个继往开来的盛会,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出席今天会议的有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专家代表,也有不少参加过第四届委员会工作的全国委员,还有很多支持和参与科技名词工作的专家学者。我愿借此机会并以大会的名义,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并通过您们向在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中做出过成绩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四项:(一)表彰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二十年以来,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二)总结第四届委员会工作以及二十年来工作成绩与经验,讨论第五届委员会工作计划;(三)讨论、修订全国科技名词委有关文件;(四)交流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经验,探讨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天的大会对于我们来说至少具有两项重要意义。一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成立。这一届委员会将在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中发挥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领导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事业持续地开展下去;二是纪念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二十周年,这是我们的事业将从成功走向新的辉煌的重要标志。我相信这次会议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在总结二十年基本经验和工作成就的基础上,科技名词工作一定会得到更大、更好的持续性发展。各位代表,值此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之际,回顾所走过的道路,我们感到,我们的工作是十分重要而光荣的、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影响深远、值得自豪的。20年来,我们的工作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始终与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20年中,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始终在稳定地持续发展,迄今我们已建立了61个学科分委员会。2000多位各学科的优秀专家和学者参加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共审定公布66种科技名词,其内容已覆盖基础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20年间形成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规模之大、水平层次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20年来,我们始终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我们不仅在审定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和对照统一方面,在术语学建设和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年来,我们在科技名词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文化,它包含着广大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民主、严谨求是、开放创新、敬业奉献的文化理念和奉献精神。在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中,无处不体现着这种文化的力量,闪烁着这种精神的光彩。在今天纪念大会上表彰的63位突出贡献专家,就是广大名词工作专家中的优秀代表,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种文化理念和奉献精神。同他们一样,我们队伍中的广大专家学者以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进行着名词审定工作,以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严谨缜密的治学风范从事着名词规范化事业。历史将会永远铭记他们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艰辛劳动和为祖国科技发展做出的基础性贡献。各位代表,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优秀的中华文化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使我们古老的国度始终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尊严。在这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也包含着在中华文明史中形成的无数科技术语,它在我国科技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的文明传承作用。在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名词规范化更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系统工程,在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二十周年,就是要从更高的位置,更深远的意义上看待科技名词工作,要把科技名词工作放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科技文化大局中来定位。当前,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公认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学科交叉和前沿层出不穷,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国际间的科技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在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全社会共识,其中最重要的基础与核心可以归结到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这当中会包含大量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因此,国际国内形势都对我们的名词工作也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更紧迫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地研究新形势、探讨新方法,努力创造新局面,把我们的事业扎扎实实地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这一届委员会将在过去20年已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科技名词工作向前发展,为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预祝大会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后,生态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这体现在他施政生涯的全部过程当中,尤以他主政浙江时论述最为全面,"两山论"、"生态兴则文明兴"等科学论断的提出,生态省的大力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十八大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后,习近平从更高层面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解的新观点、新思想。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日益丰富完善。习近平自身几十年的生态工作经验,是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出发点。系统梳理习近平执政生涯过程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途径,提炼其特有价值,对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成为“五位一体”,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通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表明了我们党践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作为邓小平科技哲学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生、形成与发展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从本质论、演进律、价值观、体制说与人才学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根本属性、巨大功能与产生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我国科学技术决策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与研究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道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墨子是劳动人民的圣人。墨子不仅在人文思想领域造诣非凡,而且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也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在诸如数学、几何学、力学、光学、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成就,皆令诸子百家和同时代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望尘莫及,故有"科圣"之称。直至今日,墨子科技思想中"义利统一"的价值理念、"重利贵用"的科技追求以及"道技合一"的研究方法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价值。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公共决策要遵循科学法则,科学研究应大力弘扬批判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度第一次常委会议上,主任委员路甬祥院士提出我们当前的工作应当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继续前进。这一思想既是本次常委会议的主题。也是名词委工作的主线,对进一步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科技事业不断跃升、创造非凡业绩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历代贤达对这一思想有过许多深刻认识和独到发挥,但目前人们对这一思想在许多具体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本文结合水利工程抗震专业的实践,对“天人合一”思想给出自己的具体见解。首先,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表现在水工抗震的实践中,就是必须注意水工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只顾人类自己的利益。其次,人类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我们不有过分强调“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而更应该“尊重和顺应”这些规律。最后,人类必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明白,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因而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主动去适应自然,切忌“反客为主”,以免引出诸如“水库诱发地震”之类的人为灾难。  相似文献   

18.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企业孵化器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专业类型。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与特定的时空背景紧密相关。中国创业孵化事业伊始就与科技创新系统紧密结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孵化器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也是经济新常态下转换发展动能、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将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孵化器或者完全等同、或者完全割裂的认识和做法,都这不利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本文拟从时空背景转换的角度对孵化事业演化史予以梳理和澄清,重点加深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识,并结合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25-128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和巩固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事业总布局的既定战略,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路径。这其中,"融入"是活的灵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战略,更内在地蕴含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战略理念。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经济建设,对其战略考量、实施路径加以探讨。基本结论以为,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兜住不发生重大生态系统灾难的底,因而,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对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二是坚持五化同步思维,确保新五化建设与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相得益彰,因而要走好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之路;三是坚持开放和前瞻思维,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潮流、新趋势,积极构筑现代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培源是20世纪中国蜚声中外的科学活动家,本文通过详细论述他在引导我国科学共同体的发展实践中逐步奠定的学会理论基础的过程,从一个侧面真实呈现了学会在不同社会生存状态中的思想演化。以往的文献大多集中于他在科技、教育领域及中国科协层面的成就,尚未有学者对他关于学会的建设思想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试图在梳理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对他在学会建设方面所提出的科学思想及其实践意义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