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所说的“类”,虽不专指文体类别,但包含有区分文体的内涵。《尚书·毕命》则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相提并论,进一步凸显了文体的重要意义。《周礼》、《礼记》等都有关于文体的记述。后人继承这一传统,对文体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在<易传>论"辞"的内容中,"圣人之情见乎辞"树立人文创造活动主体的典范,而"辞见情伪"说,更具有创作主体论中情感修养论的指导意义.与"辞见情伪"说密切相关的修养说,则是<易传>中的"易其心而后语".  相似文献   

3.
<论语·尧曰篇>"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肤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与"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被认为引自<尚书>,前者或疑为<夏社>佚文,或以为<汤誓>逸文,或以为另一篇<汤誓>,其大旨或视为伐桀告天,或视为祷雨之词,但均为帝王承担责任的言辞,而帝王承担责任则是涉及如何为政的主旨.后者或以为出自<泰誓>,或以为逸词逸句,其大旨或以为伐伐告天之辞,或以为武王诛封誓众之辞,或以为周武王封诸侯之辞,然其中却蕴含着君王应该用贤人与承担责任爱护百姓之含义.<论语>该章的主旨是从制度、民心等多个角度说明如何为政的.此两处虽然与原文主旨不同,但客观上存在让人阐释成如何为政的文化空间.因此,此两处<论语>引<尚书>,其阐释有了断章取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相似文献   

5.
"初唐四杰"的名称见于<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新唐书·文艺传上>所载略同)杨炯幼举神童,年少才高,对时论所称"王、杨、卢、骆"颇为不满,曾宣扬云:"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他的用意是什么呢?闻一多谓大约卢照邻年辈较高,所以愧不敢当;与王勃则属同年,心所不甘,故有"耻居"之说.萧涤非则谓前一句愧列卢照邻前,恐非由衷之言;后一句耻居王勃后,才是他的真实意思.总之杨炯对自己被排名第二位居王勃之后是不服的.  相似文献   

6.
"称兄道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辞海》(修订版)、《辞源》(修订版)、《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收.《古代汉语》编者注云:"兄:本指哥哥,这里用于同辈间的尊称."又注云:"弟:同辈间男子年纪小的.这里是同辈间的谦称."鲁迅《两地书》中称许广平为"广平兄".章炳麟写给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的信的开头,称杨为"遇夫(杨树达字)兄鉴",而自称"弟章炳麟顿首".旧时代,很多人家的堂屋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师"虽排在最后,但却与"天地君亲"并列.这说明,师生之间确实是论辈分的."称兄道弟"的准确释义也就出来了,即: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不计年龄大小,不论辈分高低,尊称对方则称"兄",谦称自己则称"弟".  相似文献   

7.
一、数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根据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的解释,"人文"这个概念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唐朝李贤对此注日:"人文尤人事也."由此可见,所谓人文就是与人有关的事情,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事情.所谓人文精神就足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它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求善求美理性兼顾.  相似文献   

8.
孔子论"情"     
<论语>从功用的角度出发,将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一般认为,<论语>中的文艺思想奠定了中国文论的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并没有忽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将"情"置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了"真理即全体"的思想,而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提出了"真理就是解蔽"的思想,两种思想都是对传统符合论的挑战,但是,黑格尔的理论建立于绝对精神,海德格尔却立足于存在.  相似文献   

10.
议论文在小学教材中不多见,新课程颁布后,各种版本教材选用的议论性的文体文章有所增多,呈上升趋势,课标人教版中有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两篇;苏教版中,分别有第七册<说勤奋>,第九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十册<谈礼貌>,第十一册<学与问>和第十二册<学会合作>等数篇.  相似文献   

11.
继11月4日监管部门打开闸门,下发<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允许外资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之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Ⅱ)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快马加鞭于11月7日登台了.  相似文献   

12.
<文选>所选颂体文的内容、形式与<诗经>时代相比,有很大变化.颂体文独立过程中,虽逐渐脱离了<诗经>设定的原初轨道,但与论、赋、雅、赞等文体的界限仍然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3.
与汉易重视"天道""天象"不同,王弼易学的重点在于"人事".王弼之所以能够对《周易》卦爻辞的"人事"做出新的诠释,得力于其对"情志"概念的灵活运用.根据其"情志"论,卦爻辞中关于人之行为活动的诸项内容被还原到主体情志的层面,获得了内在性的理解.尤其是卦爻辞中所包含的告诫之辞被转化为关于主体如何根据义理来改变自身情志或顺...  相似文献   

14.
王扬宗在<晚清科学译著杂考>一文中引丁福保言:<奈端数理>"后为大同书局借去,今已不可究诘."王扬宗又因之断言:"<奈端数理>可能还在天壤之间"[1].近读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其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初稿于1902年)中有一小号字夹注,言及<奈端数理>译稿之命运.兹录之以下:  相似文献   

15.
对于赞体文的起源,萧统<文选>继承了李充<翰林论>的观点,认为赞体文起源于图像.文体名称与文体内涵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通过考察"赞"讚"二字的关系,认为赞体文是从"讚"字"明也,称也"的意义上发展而来的,其起源是古代的讚辞.  相似文献   

16.
"中庸",<辞海>(1979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释文②: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认为是最高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道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后来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本文欲以重要的教学方法即数学模型方法的内涵证明,"中庸"作为处理数学问题的方略,成效非凡,借此彰显"中庸"科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礼赞>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的一首名诗,也是最早译成中文的一首诗.在众多译本之中,黄新渠的译本比较接近原文的精神实质和文体特点.因此,本文从韵律、节奏、文化因素及句子层面等分析一下黄新渠的译诗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在探究刘熙<释名>中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刘熙的语言观予以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刘熙的"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学术观点与苟子的"约定俗成"论并无本质上的对立,只是对语词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对孔子弟子梁鳣均有记载,但对其年龄的记述却存在分歧.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可知,<家语>关于梁鳣"少孔子三十九岁"的说法更为可靠.<家语>中对梁鳣和商瞿"出妻"的记载表明,不仅两汉时期存在大量"无子出妻"的情形,在先秦时期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20.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