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茅东断裂带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特征,结合离散元模拟实验,分析了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及断裂活动特征,探讨了茅东断裂带作为断陷盆地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反转构造特性及正断层反转控震机制.结果表明:(1)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促使盆地中先存正断层再活化以及浅部地层褶皱变形,但盆地中先存断层总体仍保持正断形态;(2)构造反转过程中,应力应变汇聚易优先发生在基底断层面上,并逐渐向沉积地层中传播,最终在浅表触发构造形变;(3)茅东断裂带属于活动断裂群,以茅东断裂等控盆边界断裂(基底断裂)活动为主,沿着该类断裂,应力应变汇聚明显,具备中、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断陷内其他隐伏的次级先存断裂也存在活动可能性,且断块间地层在压扭应力场下存在应力应变汇聚,同样具备浅源小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银川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为评价该区域地壳的稳定性,用重力资料解译3条北西断裂,并结合已有的构造认识,讨论深部构造样式和浅部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活动性,以及地震活动特征、大地形变特征及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将银川盆地按照77个待评区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银川盆地总体处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贺兰山断裂、黄河断裂附近以及盆地的中部贺兰等地区,由于断裂活动性强、构造复杂,深部构造交汇等特征,稳定性相对较差,而盆地的北部和南部稳定性则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邵家洼陷区断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家洼陷区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它是受张性及张扭性应力控制的箕状断陷.第三纪至第四纪期间郯庐断裂带的右旋剪切运动为邵家洼陷区断裂活动的区域背景.洼陷区的幕式断裂活动使得断裂平面组合特征和剖面特征复杂多样,导致了断裂体系的复杂性和构造类型的多样性.基底断层的活动对邵家洼陷区的沉积充填和构造格局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断层的产状又控制着盖层断层的样式.各种类型的断层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不同,基底断层主要使烃源岩层与储集层相连通而有利于垂向油气运移,盖层断层则形成众多断块或断鼻构造而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4.
万金塔地区位于德惠断陷西缘断垒带,其构造特征及变形机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综合区域地质、钻井及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对万金塔地区构造样式、断裂系统特征、断裂活动期次及应力场进行分析;选取贯穿研究区的两条地质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复原,重塑构造演化史;基于断裂控藏作用,采用权重加权平均算法建立相应数学评价模型,提出"三参数评价法"定量评价深大断裂活动程度。研究表明:万金塔地区历经多旋回构造运动改造调整,构造叠加复杂,形成深部断陷期基底断裂及浅部反转期叠加断裂两套断裂系统。其中,沟通深部和浅部的深大断裂性质呈分段变化特点,在逆冲走滑地区断裂活动程度相对较高,控制了平面上CO2气藏的富集,反之,在远离活动程度高的深大断裂、二期褶皱构造叠加断裂影响小、靠近沙河子组烃源岩灶的地区可能存在有机烃类气藏的富集。  相似文献   

5.
雷琼新生代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琼断陷盆地构造主要受走向北东东、北西和北东3组断裂控制。新生代不同时期各组断裂活动程度不同。在编制新生代不同阶段的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讨论了雷琼断陷盆地及其内部次级构造在时空上的迁移、发展和转化特征。根据地层厚度反演,估算了盆地的下降幅度和不同阶段的下降速率、拉张因子以及拉张量。雷琼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且与南海扩张、深部物质运动以及印澳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相互作用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方式.南海北部沿岸断块区的地震活动,通过对地面震中的分布、迁移,活动断裂的力学性质,地壳垂直形变,以及构造应力场等分析来进行发震条件的研究,早已引起广泛的注意,并取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在以预测地震危险区为目的的地质构造研究中,加强由浅部向深部,即由震中向震源,由地震带向地震层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地震预报的水平.本区地壳结构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是成层性,其二是块断性.两者互相结合组成了岩石圈的空间构造格局.南海北部沿岸地震活动显示为:在水平方向上沿块体两侧出现的块断错动(图1),以及在垂直方向上沿块体顶底不同层面出现的层间滑动.根据相关分析,对于M≥4的地震来说,后一种运动方式似乎起着主导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研究贝中次凹断裂的发育及形成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贝中次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中次凹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各构造层的切割关系及运动学特征,以T22为界将贝中次凹发育的断裂划分为上、下两个断裂系统,进一步划分为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4种断裂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在上部断裂系统中发育了由于泥岩密度反转作用所形成的非构造成因的断裂密集带,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地运移通道。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8.
根据深部构造、基底岩性、活动断裂、新生代断陷盆地和新构造期应力场等方面分析,上海及邻区存在有产生中强震的地质背景和三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它们对上海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从上海的地基土特性。活动断裂、历史地震、震源深度等特征结合经验公式计算,上海地区基本烈度应为7度。  相似文献   

9.
高邮凹陷沙埝断块区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沙埝断块区是由多个分散、破碎断块组成的复杂断块群.综合分析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认为该区断裂构造发育,阜宁组整体呈现鼻状构造,且是断层的集中发育层,断层弧形弯曲、伴有分支,断块圈闭发育.依据典型的构造演化剖面及伸展量、伸展率和百万年内断层落差将其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划分为阜宁期断块形成、戴南期断层休眠、三垛期断层再次活动以及新近纪和第四纪构造稳定4个阶段,认为该区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性差异明显,阜宁期断层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最大,新生代持续南降北升,有利于聚集来自南部内斜坡的油气形成油气藏,断块圈闭定型于阜宁期末.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区域构造运动以块断差异运动为特征。在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基础岩体持续经受拉裂、滑落和翘倾活动,形成箕状断陷。基础断块的构造格局是半地垒和半地堑相间。与基础断块构造格局相适应,早第三纪凹陷盆地也具隆凹相间的格局。不对称的箕状凹陷就是独立的盆地构造单元、沉积单元和生油单元。渤海湾盆地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指不同构造层、多个含油层系、多种类型油气藏在时间上的叠加和在空间上的复合。本文对此概括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1)基础层和盖层;(2)基础断裂和盖层断裂;(3)基础构造和盖层构造;(4)断裂构造岩相带。  相似文献   

11.
衡阳盆地大地构造处于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相结合的钦-杭成矿带西段,属钦杭成矿带中部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成矿带中段北缘交汇区.铜多金属矿床均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及周边,其受区域上构造演化特定时期断陷盆地控制下的统一构造岩浆(火山)热液活动的制约,与深大断裂及其交会区强烈的构造-岩浆(火山)热液活动密切相关,主成矿时...  相似文献   

12.
应用断层落差法,对惠民凹陷沙河街—东营期的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惠民凹陷古近纪经历强烈的伸展活动,断层活动强烈.凹陷内部的断层主要以北东向为主,断层活动具有分段性的特点,惠民凹陷断层活动形成了多种断裂几何形态.盆地边缘断层和内部断层的活动形成了半地堑、半地垒和地堑—地垒形式的断块体,其断块体组合的分布使整个惠民凹陷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分区块断的构造特征.沙三—沙二早期,惠民凹陷处于快速伸展断陷期,中央背斜带隆起,临商断裂带和夏口断裂带活动较强;沙二上—东营组沉积期伸展裂陷活动减弱.经过古近纪断陷期的构造演化,基本确定了惠民凹陷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东辛油气田为我国最大的复杂断块油气田,该区总体上由东营穹窿背斜、辛镇长轴背斜及过渡带三部分组成,受南北两翼近东西向延伸的二级断层的控制,呈现为东西向堑式背斜带。该区的断裂发育,断块多,断块大小、形状各异。构造的形成与下伏始新统孔店组上部和沙河街组下部的盐、膏岩和欠压实泥岩组成的塑性层上拱有直接关系。多期断裂活动导致油气在纵向上运移活跃,油气分布层位多,含油气井段长,油气藏沿断层呈叠瓦式展布,且由深到浅依次出现油藏、油气藏、气藏的完整序列。不同断块区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大,构造翼部断块区较核部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五桂山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断隆区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本区的主要断裂系统有NE、NNE 及NW 向三组,受燕山期及喜山期板块碰撞的影响,断裂力学性质发生压剪性→张剪性的重复或交替,新构造期均演变为张性正断层.受三组不同方向活动断裂围限的五桂山断隆区,新构造时期的间歇上隆,形成五级夷平面.次级断陷三乡盆地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或稍早些.断隆区内的次级断陷带是地热异常带.查明三组不同方向断裂的交切关系,对寻找新的地热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家围子断陷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最重要的生气断陷.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地质背景和应力环境分析,对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断陷期形成的地层中发育有近南北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伸展断裂、北东向—北东东向正断层、北北西向逆冲断层、北北西向褶皱、北东向褶皱、北东东向褶皱等多组构造形迹.除北东向褶皱为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的产物,其它构造形迹均形成于断陷期.断陷期地层内发育的3个不整合被解释为断陷期构造幕式渐进变形的产物.徐家围子断陷的两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受近南北向压扭应力场控制,其中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育的左旋斜列低角度边界正断层控制了2个箕状断凹的形成,分隔这两个断凹的断凸的形成则与边界断裂的倾滑作用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了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尔凹陷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构造层关系及断裂运动学特征,将贝尔凹陷发育的断层划分为上部断层系、下部断层系和长期发育的断层系断裂3种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贝尔凹陷早期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时期的伸展变形控制断陷盆地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演化过程,伊敏组时期的走滑变形主要形成一系列断裂密集带,同时形成大量次级盖层断层,青元岗组时期的反转构造变形形成了断层型构造反转和局部的背斜型构造反转。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层的斜坡带和由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控制着贝尔凹陷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7.
汶西凹陷是鲁西隆起背景上发育而成的断陷盆地.凹陷北界断裂在早第三纪期间多次强烈活动,不仅控制了凹陷内不同时期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而且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类型和分布.为了揭示凹陷内下第三纪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带分布的内在联系,将露头区与覆盖区研究相结合,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研究,建立了构造岩相模式,为汶西凹陷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付广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2):2792-2797
为了研究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利用地震解释结果对断裂密集带发育及构成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量T11断裂。它们主要由断陷期形成坳陷期活动、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反转期活动、坳陷期形成和坳陷期形成反转期活动的4类断裂构成。平面上呈29个密集带分布,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北部和中部,为北北西、近南北和北北东向展布。由断裂密集带与葡萄花油层油藏之间关系研究得到,断裂密集带与油运聚成藏关系密切。对成藏与分布具有3个方面的控制作用:①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对油运移的输导,使油大面积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及其附近;②断裂密集带交叉处油更富集;③断裂密集带内的交叉构造有利油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9.
探讨川西高原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重磁异常分布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及地震构造背景。基于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的重力和航磁资料,采用重力三维视密度反演、航磁化极和延拓等位场数据处理方法,获得壳内不同深度的视密度变化信息和磁性介质的分布范围及重磁异常的形态、幅值大小及梯度变化等特征。综合三维视密度反演结果表明:沿木里-盐源弧形构造带两侧的视密度异常展布特征各异,锦屏山弧形构造带西侧区域大范围分布的低密度异常反映了川西高原的中下地壳深度范围物质较为软弱。深部低密度异常的存在容易造成浅部脆性地壳内应力积累,是驱动木里-盐源地区构造变形作用和地震频繁活动的深部动力环境。航磁ΔT化极结果显示研究区两侧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异常展布特征,构造边界断裂具有明显的深部地球物理场标志,中强震多数发生在断错地壳和上地幔的深大断裂及其附近。根据航磁ΔT向上延拓10km和20km图像可知,2012年发生在盐源与宁蒗交界处Ms 5.7地震,其震中位置处于航磁异常的突变带上,该区域壳内块体或基底性质之间存在明显的介质磁性差异,易于造成应力积累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这是此次Ms 5.7地震的深部孕震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对伊通地堑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解析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 ,对伊通地堑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的解剖 ,并简要分析了不同构造样式的油气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伊通地堑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 ,从盆地的动力学机制上属于“走滑 -拉分型”,进一步可概括为5个类型构造样式 ,分别是 :台阶式断块型、掀斜反转型、简单掀斜型、不对称双断型和伸展断块型 ,而且每一个断陷都以一种构造样式占主体 ,其展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构造样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断陷具有独特油气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