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辫状河具河道宽而浅、弯曲指数1.5、坡降大、易迁移、心滩发育的特点。为明确定边地区延安组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利用野外露头、岩芯和测井相分析辫状河沉积微相、砂体连通模式和心滩分类。结果表明定边地区延安组辫状河识别出心滩、辫流水道、串沟水道、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辫状河砂体连通模式特征主要与水流的水动力强度和河道消亡时间有关,在顺水流方向和垂直水流方向上各有4种表现形式;心滩是辫状河沉积的主要构成单元与成藏单元,发育顺流加积、垂向加积、侧向加积等叠加方式,按照水动力强度的变化分为纵向沙坝、斜列沙坝、横向沙坝等。辫状河沉积模式研究对定边地区延安组辫状河砂体特征与构型特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同一盆地和其他盆地其他层位辫状河沉积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组合材料渗透反应墙对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渗透反应墙技术修复硝基苯污染的地下水, 开发出适合处理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新型组合渗透反应墙材料。研究了新型组合材料作为渗透反应墙体的使用安全性;拟反应槽对渗透反应墙处理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效果进行 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组合材料的使用是安全的, 经组合材料处理的废水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最佳模拟柱条件为铁碳 比5 ∶1, pH 值 4 ~5, 铁屑粒径 0. 1 ~2. 0 mm, 反应时间60 min, 硝基苯的去除率可达到 94. 2% 。渗透反应墙在最佳条件下对硝基苯的去除率可达到93. 26% 。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二级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二维非恒定微生物动力学模型,针对淹没出流方式、不同的等间隔淹没出流方式和定水头出流方式,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二级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重庆市径流雨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间隔较大的淹没出流方式能达到最大的有效体积比和水力效率,水流在三层填料中与各种类微生物接触更加充分、持久,出流方式促进了溶解氧的传质,复氧后溶解氧浓度回升更快、浓度峰值更大、高浓度维持时间更长,因此促进了由微生物主导的生物化学降解反应,二级垂直流湿地对COD、氮和磷的去除效果也优于其他出流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石英砂为载体,制备了涂铁铝砂.研究表明,涂铁铝砂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比石英砂滤料有很大改善:比表面积是原石英砂滤料的10倍,等电点时的pH值由0.2-2.2提高到8.8;表面粗糙,孔隙增多;对有机物的静态吸附效果由石英砂的8%提高到100%,过滤时对有机物的去除率由9.5%提高至45.2%,对藻类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也明显优于石英砂滤料.进水有机物浓度、pH值、浊度和空床停留时间是涂铁铝砂去除有机物的主要影响因素.涂铁铝砂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随过滤时间会逐渐衰减,用0.5 mol.L的NaOH溶液再生,可以使其恢复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最后分析了涂铁铝砂去除有机物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A/O MBR处理印染废水中进水pH值对降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系统考察了当进水pH值在5.0~9.0范围变化时,各反应槽的活性污泥对活性艳蓝KNR染料及COD的降解性能变化情况.从而探索出在厌氧与好氧微生物协同作用下,微生物对染料及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性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进水pH值波动范围,为降低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化学试剂的使用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只有当进水pH值为9.0时,厌氧槽对脱色率的贡献大于好氧槽,而当进水pH值在5.0~8.0范围内变化时,好氧槽对系统脱色率的贡献大于厌氧槽.进水pH值对厌氧活性污泥的COD的去除效果几乎没有影响,而中性及偏酸性的进水条件更有利于好氧活性污泥对COD的降解.在偏碱性的进水条件下,膜对可溶性COD的截流作用更明显.当进水pH值在5.0~9.0范围内变化时,由于厌氧槽的pH值都能够稳定在6.0附近,使好氧槽和系统出水的pH值能够分别保持在7.0和7.5附近,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对染料及COD的降解性能处于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福州连坂污水处理厂调试阶段,考虑到进水低碳源的水质情况,对活性污泥培养传统方式进行了改进,即在接种后将反应池调整为序批式周期运行,维持反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并短期增殖,使之类似传统SBR模式,通过连续的闷曝及驯化以快速适应进水水质达到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完成污泥驯化培养.通过连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接种驯化实践过程,说明通过适用的培养方式及良好的过程控制,并辅以补充碳源等措施,A2O工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及稳定性,可适应低碳源进水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解释断层下降盘浊积砂体横向不均一的控制机理,从河125断层几何特征入手,剖析了断层形态与浊积砂体的关系,发现弧形断裂平行于断层走向剖面上为断槽、断脊组合;在垂直于断层走向剖面上断层可分为竖滑段、倾滑段和平滑段三段。生长指数规律为弧中大于弧翼;H/L指数为弧中小于弧翼。断裂的几何学特征与动力学、运动学特征具有相关性,断裂不同位置几何学特征的不同反映了断裂动力学、运动学特征的差异。断层对浊积岩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弧中对应浊积扇最发育区,弧翼为不同浊积扇的分界线;断槽为浊积砂体的补给通道;断脊为扇体不同补给区的分水岭,形成了典型的弧扇对应现象。  相似文献   

8.
木质素/黏土复合材料对尿素分子的缓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质素和黏土为原料制备对尿素分子有缓释作用的复合材料。扫描电镜显示复合改性后木质素从球核形聚集结构变为蜂窝状的富孔结构,木质素和黏土可能通过羟基间的氢键相互复合。采用淋溶实验检验了木质素/黏土复合材料对尿素分子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富孔结构的复合材料能对肥料中的尿素分子起到有效的缓释作用,m(木质素):m(黏土):m(尿素)=2∶1∶4的复合材料缓释效果较好。另外有机高分子聚乙烯醇作为成膜剂的加入能进一步提高木质素/黏土复合材料对尿素分子的缓释效果。木质素/黏土复合材料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具有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在对土壤的脲酶活性抑制实验中,木质素/黏土复合材料显示了一定的抑制土壤脲酶活性的作用,特别是当复合材料吸附铜离子后,对土壤中的脲酶活性的抑制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合成新型的功能性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盐酸利多卡因包合物(Graphene Oxide-dextran-β-Cyclodextrin/Lidocaine hydrochloride,GO-DEX-β-CD/LDH),并研究其对盐酸利多卡因(lidocaine hydrochloride,LDH)的装载,释放和经皮给药的渗透性能。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含量,并对制剂的高效装载和缓释性进行研究,以离心法测定GO-DEX-β-CD/LDH的包封率。将含药载体应用于离体和在体小鼠皮肤,研究GO-DEX-β-CD/LDH经小鼠皮肤给药的渗透性。GO-DEX-β-CD对盐酸利多卡因的载药率较高,其释放具有较好的缓释,经皮给药的渗透性能良好。结果显示,应用GO-DEX-β-CD/LDH后12 h累积渗透量是(11.029±0.521)μg。在体鼠皮渗透实验中,应用GO-DEX-β-CD/LDH,10 min时皮肤内药物浓度达峰值。GODEX-β-CD/LDH制备工艺可行,渗透速度较快,透皮效果良好,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硅橡胶膜渗透萃取脱除模拟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的硅橡胶(PDMS)平板膜制备成管式膜渗透萃取接触器处理含酚模拟废水,考察了苯酚的去除效果,并与硅橡胶管制成的卷绕式渗透萃取接触器和管式渗透萃取接触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硅橡胶管相比,PDMS平板膜的传质阻力减小,总传质系数提高,苯酚去除率、总传质系数和渗透通量分别为979,5、1.77×10^-1m·s^-1、5.73×10^-7g·m^-2·s^-1;硅橡胶管管式膜渗透萃取接触器较卷绕式膜渗透萃取接触器浓差极化小,且膜面积利用率高,硅橡胶管管式和卷绕式膜渗透萃取接触器总传质系数分别为1.25×10^-7m·s^-1和5.11×10^-8sm·s^-1。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可渗透反应墙墙体内水流速度及流态进行理论研究与分析,采用Fluent软件对可渗透反应墙墙体进行模拟仿真,构建墙体介质为陶粒.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墙体内填充介质陶粒内部流速缓慢,可以很好固定处理污染物的生物菌,同时也表明,该软件在微观环境下模拟可渗透反应墙内部流速及流态情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傍河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法众多,有着不同适用性和优缺点的情况,对不同的污染场地类型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筛选机制.本文引入IOC(importance order of the criteria)筛选法,以地下水修复技术的修复成本、修复时长、技术有效性、技术可靠性、工人保护及人群保护为筛选指标,以吉林市某废弃工厂为研究区,在结合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地下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了场地地下水的修复目标污染物,根据场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目标污染物特性,结合抽出处理、曝气技术、渗透反应墙等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特点,筛选出合理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结果显示,场地地下水中苯并(a)芘的致癌风险超过单项污染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限值,确定为修复目标污染物.经过IOC排序法分析确定,在有效性优先条件下,抽出-生物反应器法是理想的修复技术;在经济优先的条件下,地下水曝气技术适用于该场地的修复技术;综合有效性和经济优先2种条件,组合技术抽出-生物反应器法结合地下水曝气技术适宜于该场地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3.
孙立波 《山西科技》2007,(1):137-138
渗透性反应墙是一种建于地下的地下水处理系统,简称PRB技术。当被污染的地下水流过这一系统时,墙内有反应性的处理介质将污染物从地下水中消除或固化。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用来处理被多种化学物污染的地下水。  相似文献   

14.
稠油油藏不同热采开发方式经济技术界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结合数值模拟和动态经济评价,建立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经济技术界限研究方法.以乐安油田南区为原型确定稠油油藏直井蒸汽吞吐、直井吞吐加密、水平井蒸汽吞吐以及直井蒸汽驱等不同热采开发方式下的有效厚度、原油黏度及油价边界值等经济技术界限,并制作实用图版.结果表明:水平井吞吐对油藏有效厚度和原油黏度的适应范围最广;直井蒸汽驱具有最高的采收率,有效厚度界限也比直井吞吐加密小很多.不同热采开发方式的经济技术界限对比结果有助于选择最佳的热采开发方式对稠油油藏进行经济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丰富的超低渗透油藏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直
井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难度较大。针对超低渗致密储层特点,以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为目标,利用矿场实践、油藏
工程和数值模拟综合方法对水平井井排方向、井网形式、水平段长度、裂缝参数组合型式和注采井距参数等方面进
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直井与水平井联合布井的交错排状七点井网布井方式、哑铃型布缝、人工压裂缝密度2
条/(100 m)、水平段长度在700∼800 m、注采井距700∼800 m、排距150 m 时,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
产量约为8.0 t/d,达到直井平均单井产量的4 倍左右,研究成果可以指导超低渗透致密油藏的经济、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6.
采用特征函数展开法求解分层填埋场的二维气体运移模型,考虑了由于压缩、降解和含水量分布不均等引起的产气率和渗透系数成层特性以及垃圾的各向异性,然后结合边界和连续性条件确定其待定参数.最后,基于考虑了气体竖向和水平向运移的解析解,研究了竖井、水平井收集系统和排气层对填埋场内气体压力和回收率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土工膜覆盖下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Newman乘积原理和叠加原理 ,利用瞬时点源方法推导出了多分支水平井在箱形有限地层中的压力分布通式 ,并研究了水平井分支数、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以及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与水平井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水平井产量不随水平井分支数呈线性增长 ,在垂直于主渗透率方向布置水平井有利于提高产量。在水平井段总长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增加单分支的长度比增加分支数更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湿地类型主要有表面流、水平潜流、垂直流和组合工艺,通过收集其所在地、占地面积、工艺流程、几何尺寸、填料、植物、进水浓度、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及重铬酸盐指数(CODCr,简称COD)、高锰酸盐指数(CODMn)、5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硝态氮(NO3--N)、悬浮物(SS)等污染物去除率,构建了处理污染河水的各类型人工湿地资料库,并总结了各类型湿地在国内污染河水治理中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湿地类型应用特点.统计分析各种类型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用t-test和one-way ANOVA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流及组合工艺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中COD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表面流和水平潜流,各类型湿地对TN、NH4+-N、TP等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差异并不显著,但垂直流及复合垂直流对TN、TP去除的稳定性优于其他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面积井网极限井距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渗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其孔隙结构异常复杂,表现出非达西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现象。本文在归纳总结启动压力梯度的表现形式基础上,得出启动压力梯度应综合反应储层和流体特性,即应与流度存在相应的关系。并选取某油田盐膏层间低渗透致密岩心,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之间的关系式。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情况下,推导出直井、水平井极限井距计算公式,研究直井极限井距与渗透率、生产压差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水平井长度、岩石渗透率、流体粘度、生产压差对水平井极限井距的影响,得出相应的图版。且在研究单口直井、水平井极限井距的基础上,扩展到不同类型井网组合井距的计算。最后通过实例结果验证,此方法简单、实用,对确定低渗透储层合理井网井距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