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丝绸之路为炼丹家们带来了异域的矿物、植物和香料中国的炼丹术,源自远古时期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战国时期方术盛行,一些方士认为只有金石之类的不朽之物方能成就人的不死之身,用金石炼丹由此肇始。东汉末年随着道教的产生,炼丹术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实践相结合,日趋兴盛。炼丹服药之所以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2.
炼丹术与宋代冶铜业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水炼铜”是两宋时期冶铜业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盛极一时,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过重大作用。通过对道教炼丹术千余年中炼丹士对“化铁为铜”现象的认识过程的详细梳理,认为宋代“胆水炼铜”实际上是炼丹术衰落转化的产物,并进而提出宋代炼丹术对当时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参同契》与中国古代炼丹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魏伯阳所撰《参同契》,标志着中国古代炼丹学说体系的初步建立,并对后来道教炼丹术中各种理论的创立、实践和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唐宋以后,各代学者对《参同契》的内容颇多歧见,但通过对《参同契》炼丹内容的具体释读,发现其炼丹学说可概括为“丹鼎小宇宙论”、“丹药生成化合论”、“丹药五行反应论”和“铅汞大丹论”4个方面,同时还揭示了道教炼丹学说中的时空浓缩效应以及决定炼丹药物是否珍贵的“金精”、“水基”实质与“两孔穴法”原则。  相似文献   

4.
我研究《道藏》炼丹术文献的回顾与反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藏》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文献资料。何丙郁先生自1958年协助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就对《道藏》中的炼丹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炼丹理论、炼丹仪器、金丹毒、炼丹水法、炼丹著作的考订等,且历经多年,颇有心得。何教授回顾了他研究《道藏》炼丹术文献的历程,介绍了正在撰写的英文新著《〈道藏〉探索》(Explorations in Dao-ism)的主要内容,内容包括《道藏》炼丹术著作的年代鉴定、校雠和辑存以及炼丹术语的解读等。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3,(18):48
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主要目的,一是修炼长生不老的丹药,二是想把贱金转化为金银等贵金属。但由于中国炼长生不老丹的主要以五金、八石、三黄为原料,因而炼成的多为砷、汞和铅的制剂,吃后会中毒,甚至死亡。但是在炼丹术发展初期确实有人服食丹药,首先是三国时期何晏大将军(曹操的义子)带头服用"五石散",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于是在社会上"服石"之风盛行。由于"五石散"中主要成分为砷制剂,服后全身发热,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脱,所以社会上就又流行起穿宽肥的服装,甚至有人索性躲在竹林中,脱光了衣服混日子,还被誉为高士。后来炼丹家们进一步又炼出了升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只要服用一剂就可得到同样的"药效",结果不是  相似文献   

6.
从根本上说,科学与宗教是不相容的,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中,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和斗争是一条主线。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正视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中还存在着一条副线,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科学与宗教往往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极为复杂的依附关系。中国的道教炼丹术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典型。炼丹术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基本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两汉之际为分界线,关于西汉炼丹活动的文献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表明,炼丹术最初是用丹砂、水银等药物来炼制"黄金"的行为;第二类由于受还丹理论的影响,将早期方士的黄冶行为视为炼制还丹的活动.实际上,西汉炼制仙药的活动反映的主要是"由金而仙"思想.在实践中,方士们最终发展出还丹理论,真正意义上的炼丹术开始出现.这一过程是早期炼丹术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变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试辨硝石与芒硝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揭示了中国古代医药界和炼丹术早期活动中对各种“硝”(包括硝酸钾、硫酸钠和硫酸镁)在认识和应用上的混乱情况。接着论证了在唐代以后是中国炼丹家通过焰色和化学性质(硝酸钾的特征紫青焰色、助燃性和氧化性以及芒硝的风化性和特殊晶形)制订了对硝酸钾加以辨识的科学方法,从而结束了混乱局面,并促进了火药的发明和推动了芒.硝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利用萝卜和植物灰对天然芒硝与火硝的提纯法,以及火硝与盐的重结晶分离法,并解释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9.
道教外丹术颇受学界关注,有关外丹术特性之探究却少有.外丹炼制的年轮昭示着技术的历史积淀;外丹术有明显的实用性考虑;其中也体现了炼丹者的宗教信仰本色.对道教外丹术这些特性进行深入考察,有助于发掘道门技术活动的规律,也可以鲜明展现道教教义教理.  相似文献   

10.
炼丹术与宋代医用丹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最初指丹砂,炼丹术出现后一般指"还丹".在早期,丹方不具备单独的医药功能,仅仅用作食之而仙的大药,无论是葛洪还是陶弘景均没有将丹方作医方使用.隋唐时期,金丹功能出现明显分化,其中一类逐渐与医学结合形成主要用于治病的丹方,部分见于今本<道藏>.然而唐代医家中仅孙思邈等少数人将丹方用于医学.北宋时,医方著作大量采用丹方.通过对两部代表性医方著作的考察,发现宋代医用丹方主要来源于炼丹术.宋代方剂学融摄炼丹术后,逐渐形成医学意义上的丹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代中西金丹术的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国炼丹术与西方炼金术在产生的物质基础、追求目标、理论体系、操作方法等方面的相同点和特殊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了金丹术是化学发展的必经之路,阐明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化学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金丹术不同演化方向的原因做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中国炼丹术和西方炼金术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独立产生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道藏》中的两种磨镜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收录于<道藏>之中的<上清明鉴要经>和<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两部经书所记载的两则磨镜药史料的考证分析,提出至晚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已经发明了用锡汞齐镀镜的技术,其技术很可能由方士或道士在炼制黄金白银、金丹大药的过程中或社会小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在宋代之前,用锡汞齐磨镜的技术仅仅在部分炼丹道士中应用流传,宋之后由于道教外丹术的衰落,用锡汞齐磨镜的技术流传于民间.  相似文献   

13.
南宋金元之际是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道教又一次进行重大变革的时代。过去学术界已经注意到这一时期道教思想、组织与传统数学的密切关联,不过研究的重心则集中于北方道教(主要是全真道)与天元术的关系上,对于南方道教与数学关系的探讨则显不足。学界过去在研究这一时期道教的历史时,亦鲜有关注到其中的数学因素。而考察文献可知,南宋至元代南方道教作为社会实体,对传统数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数学也正是南方道教建构自身义理、仙学和仪式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该文总结了中国炼丹家为了制备外丹所进行的有关热学技术和热知识的探索,包括对马粪、苇薪、糠、炭、煤等燃料的选取、对燃料用量和加热时间的确定、控制加热温度的经验方法等。还讨论了炼丹时温度控制的精度问题和外丹术对热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赵爱民  李弈彤 《中国科技成果》2014,(21):F0002-F0002
鹿邑,这座因道教鼻祖老子诞生地而闻名遐迩的河南名城。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揭开了鹿邑人史历史的初页,一代又一代鹿邑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结晶在这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现任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的鲁珏就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秉承着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多年来,鲁珏无怨无悔地奋战在胃肠临床科研领域的前线,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医者的精诚誓言。  相似文献   

16.
《天下图》被认为是朝鲜李朝时期制作的圆形世界地图,但其制图思想来源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基于对《天下图》中"海外五岳"、昆仑山、天台山和三天子章山在道教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认为《天下图》反映的是道教天下观,因此,其制图思想极有可能来自道教,甚至为道教所创,其"圆形结构"是道教所秉持"浑天盖地"宇宙观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论道教与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生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5):12-17,11
道教特有的长生成仙理想和因此形成的重视生命及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使其与中国科学的许多领域产生了密切关系。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构成性的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道教的宗教文化特征注定它将科学作为服务其终极关怀的“工具”,因而使它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产生内在的制约作用。中西文明差异,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科学”概念,导致西方学术界——进而是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道教与科学关系的简单否定。重新认识“科学”,是对中国科学、进而道教与科学关系在真质层面进行把握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炼丹术曾经取得辉煌成就 ,而固济技术是炼丹术成败的一个关键。六一泥是一种最受重视的固济材料 ,但一直未被系统研究。大量北宋以前的炼丹术文献被保存在《云笈七签》中 ,本文系统研究了《云笈七签》中六一泥的配方和炼制方法 ,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对六一泥性能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 ,分析结果支持文献中关于六一泥具有良好性能的记载。孙思邈改进的六一泥配方尤为突出 ,是一种体膨胀系数很小的优秀耐火材料。  相似文献   

19.
厦门大学乐爱国副教授所著《道教生态学》2005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25万字,分为道教生态智慧的历史渊源、道教生态学的哲学基础、道教生态学的理论要素、道教生态学的伦理建构、道教生态学的现实延伸等部分。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生态思想,试图建立“道教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书中认为,道教的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要素;道教提出“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构成了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不仅展现了今天所需要的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且看到了可供今天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明代,道教在宫中盛极一时,尤以嘉靖皇帝最为热衷。宫中现存两大道场:钦安殿和玄穹宝殿,即为明代遗构。清代,臧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在宫中占主导地位,道教地位明显衰落,除雍正帝与道教有些接触外,其余诸帝明显缺乏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