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华北晚石炭世地方性阶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5,30(18):1439-1439
鉴于目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用的“太原组”、“山西组”,实质上均系具有阶(Stage)的涵义的年代地层卑位,因此,近年来一些地层古生物工作者相继提出建立太原阶、山西阶以及晋祠阶,并用以替代上述具有阶的涵义的“太原组”、“山西组”(韩同相,1983;张志存,1984;夏国英,1984;)。笔者认为,除采用国际上推荐的Kasimovian,Gzhelian,Asselian,sakmarian阶作为晚石炭世的全球性阶外,建立华北地层区晚石炭世的地方性(区域性)阶,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盛金章 《科学通报》1982,27(3):192-192
大屯煤田位于苏北沛县境内.煤田内的煤系地层均被第四系覆盖.煤系内含有19层含(竹蜓)灰岩(太原组16层,本溪组3层).对这些灰岩的岩石特征、稳定程度、厚度变化及在地层中的含量以及与成煤的关系作了论述和分析.这批含(竹蜓)灰岩是笔者之一(王仁农)于1974—1979年采自钻孔中.(竹蜓)类动物群经研究后有13属60个种(9个新种).这60个种中太原组52个,本溪组8个.太原组及本溪组的(竹蜓)类在地层上的垂直分布特征明显,可分为三个(竹蜓)带及二个(竹蜓)亚带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8,33(10):765-765
建立华北地层区晚石炭世■类生物地层序列,不仅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尤其重要的是将为华北地层区内晚石炭世含煤岩系的统一划分对比、聚煤期古地理、古构造以及煤(煤成气)、铝土、耐火粘土等沉积矿产的区域性研究,首次提供区域内统一的生物地层学及相对年代地层学方面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东晚泥盆-早石炭世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国清 《科学通报》1990,35(8):639-639
华北地台缺失晚奥陶-早石炭世地层已早成“定论”,但笔者(1986—1989)在参与辽宁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专题研究时,先后在本溪市高台子、牛心台及桓仁县暖河子等地的中石炭世本溪群下部G层铝土矿层位及  相似文献   

5.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4,29(11):704-704
在晚石炭世太原期、山西期,山西富煤带形成分布的某些相关因素,可初步归纳如下:1.岩相组合类型 在太原组或山西组中,碎屑比值大于8,砂泥比值界于0.5—2之间(本文岩比值中泥岩厚度值不包括煤层厚度)的砂岩-泥岩相和泥岩-砂岩相是富煤带形成的最佳岩相组合类型;此岩相组合类型分布区,是富煤带形成分布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6.
郑洪 《科学通报》1992,37(15):1400-140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现已绝灭的古代(竹蜓)类有孔虫旋壁的超微构造,使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构成这类生物硬体的可以识别的基本颗粒。这样,研究(竹蜓)类旋壁的生物矿物学特征便成为研究者们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而对化石超微构造的研究无疑是进一步提高无脊椎动物系统分类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块南部皖豫交界地区发育一套原认为属于新元古代的地层,在其下段新发现了布尔顿蜓(未定种)(Boultonia?sp.)、床板珊瑚(Tabulata)、光面石燕贝类群等化石和丰富的生物碎屑,如海百合茎骨片、海绵个体碎屑等,以及晚奥陶世似针牙形石(Belodina sp.).含宏体化石组合的地层为晚石炭世,它们属于碎屑流沉积,形成于碳酸盐斜坡沉积环境.牙形石化石可能为碎屑沉积.这一发现重新厘定了该区的地层时代及构造属性,它们属于北淮阳构造带,限定了寿县断裂为大别造山带和华北地块的边界.  相似文献   

8.
对华北克拉通西部山西宁武-静乐盆地上石炭统太原组(N-8)地层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测定, 72个单颗粒锆石年龄分成303~320 Ma (6颗)、1631~ 2194 Ma (37颗, 峰值1850 Ma)和2318~2646 Ma(29颗, 峰值2500 Ma)三组. 第二组和第三组碎屑锆石是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反映. 第一组碎屑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分布于0.281725~0.282239, 具有较低的εHf (t)值(-12.4~ -30.3)和较老的Hf模式年龄(1.43~2.16 Ga), 与华北北缘内蒙古隆起内的石炭纪火成岩锆石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相似, 而明显区别于兴-蒙造山带, 表明山西宁武-静乐盆地太原组的部分物源来自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内蒙古隆起. 第一组年轻碎屑锆石的Th/U都较高(大于0.67), 应为岩浆锆石, 其中最年轻的两颗锆石的平均年龄((304 ± 6) Ma) 与地层沉积年龄相近, 暗示晚石炭世内蒙古隆起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岩浆活动, 为晚石炭世华北克拉通北缘活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4,29(9):576-576
晚古生代,山西地区位于阴山、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之间的华北巨型沉降带的中部。分析沉积层及岩相变化规律,可将山西地区中-晚石炭世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的古构造类型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5,30(2):160-160
晋西南的乡宁-河津地区位于山西河东煤田的最南端,它在地层分区中的位置为陕甘宁地层分区的南东缘。区内太原组的中上部一般夹稳定的含(竹蜓)灰岩四层,自下而上为甘-1、甘-2、甘-3和甘-4石灰岩,其  相似文献   

11.
华北月门沟群的重新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守信 《科学通报》1980,25(12):555-555
中奥陶世末,华北地台整体上升,长期处于剥蚀阶段.从中石炭世开始,频繁的海进海退,在地台上形成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晚石炭世后期,地台再度上升,海水退出地台.瑞典地质学家诺琳五十年前把整个具有海相夹层的含煤岩石组合称作月门沟群.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地区中-晚石炭世海沼沙岭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昌明 《科学通报》1989,34(16):1246-1246
在加里东旋回的晚期,鄂尔多斯地区与整个华北地台一起抬升遭受侵蚀,至华力西旋回中 期鄂尔多斯地区又发生沉降,导致该区最后一次海侵。中石炭世一晚石炭世早期,华北海和祁连海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本区,被本区中部南北向“工”字形隆起区隔开,从而在此古陆的东西两侧各形成了一套海岸沉积。东部海岸在中石炭统本溪组上部和上石炭统太原组下部,西部海岸在中石炭统羊虎沟组上部和上石炭统太原组下部发育了一套海沼沙岭(chenier)平原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绍鸿 《科学通报》1983,28(15):960-960
黄河三角洲的沾4孔,井深650米,全为松散沉积物。分析了162个岩心样品,每样干重50克,经0.10毫米孔径的筛网冲洗。发现13个层位含有孔虫。各层的埋深、含有孔虫种数、有孔虫组合所反映的(相当于现代渤海)沉积环境如下:1.2.8—19.3米,有孔虫15属38种,相当于水深10—20米的内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4.
西藏羌塘中部蓝片岩青铝闪石~(40)Ar/~(39)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羌塘中部蓝片岩分布于改则县的果干加年山、角木日和双湖办事处纳若、恰格勒拉等地,东西向断续分布300余公里。蓝片岩带北侧为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蓝片岩寄主岩石为晚石炭世的砂岩、粉砂岩、玄武岩夹少量灰岩,并夹多层冰海杂砾岩。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华北早、中石炭世的海侵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国清 《科学通报》1991,36(6):454-454
华北石炭系本溪组(群),一般可划分为三段:下部铁铝岩段,中部砂岩、泥岩段和上部灰岩段.早石炭世海侵即由下、中岩段的海相层所代表.1987年作者曾据辽东和朝鲜平南等地层、岩相分析及王敏成(1987)报道产于辽东本溪组的Gigantoproductus,推之辽东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6.
西藏措勤盆地上二叠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西藏改则肥下东乡阿多嘎布下二叠统下拉组剖面野外实测中,根据岩性尤其是古生物组合特点,分析该剖面可能有上二叠统的存在。室内大量古生物鉴定结果证实了这一野外推论的正确性。这一发现表明:“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区普通缺失上二叠统”的已有研究结论值得重新认识。该组含有珊瑚,有孔虫,腕足,藻类等丰富的暖水型生物群化石,局部出现珊瑚,层孔虫点礁,这一特点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古特提斯域从高纬度又转变为低纬度的演  相似文献   

17.
山西上石炭统含(竹蜓)灰岩的分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6,31(3):206-206
在山西上石炭统中,分布较为广泛稳定的含(竹蜓)灰岩计有八层,它们的统一名称和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无名灰岩、吴家峪灰岩、庙沟灰岩、毛沟灰岩、斜道灰岩、东大窑灰岩、附城灰岩及小东沟灰岩(表1栏1)。  相似文献   

18.
华北晚更新世马兰期气候地层划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安芷生 《科学通报》1984,29(4):228-228
自从1930年德日进、杨钟健将华北广泛分布的晚更新世黄土归为马兰期堆积以来,马兰黄土被视为华北晚更新世的标准层位之一。陕北萨拉乌苏动物群则作为华北晚更新世典型哺乳动物群。近来,华北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孢粉,海侵地层、磁性地层及C~(14)年代等  相似文献   

19.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8,33(9):718-718
海南岛的二叠系主要分布在该岛西部东方县的昌化江流域。 根据昌化江西岸二叠系剖面(竹蜓)类化石群的研究(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海南地质大队,1987),岛内二叠系研究获得以下进展: 1.以碳酸盐岩类为主的鹅顶组,除含有极为丰富的以短筒形-厚纺锤形壳体为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丁旋  王汝建  张海峰  陶振铖 《科学通报》2014,(13):1230-1241
北极地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并通过海冰覆盖程度体现非常明显的放大效应.过去几十年的观察证明,北冰洋海冰正在加速后退和变薄,对全球气候的反馈和影响已成为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重大课题.浮游有孔虫钙质壳作为远洋沉积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古海洋重建的重要工具,但北冰洋海区因材料所限研究程度很低.本次工作通过对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在北冰洋马克洛夫海盆(Makarov Basin)浮游拖网取得的现代有孔虫样品的分析,解释现代浮游有孔虫组合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所传达的生态信息,并建立主要属种分布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获得如下认识:(1)马克洛夫海盆150μm的浮游有孔虫组合以极地种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istral coiling)占绝对优势;(2)浮游有孔虫主要生活在水深50~100 m的上部盐跃层中,其次是100~200 m水层;(3)盐跃层中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浮游有孔虫的绝对丰度和在水柱中的分布,盐跃层更暖的环境更有利于浮游有孔虫的发育;(4)在100~200 m水深间隔,N.pachyderma(sin.)壳体较轻的?18O值(2.11‰)应与海冰冻结时析出的轻同位素卤水有关,而水深50~100 m处较重的?18O值(1.68‰~2.68‰,平均2.27‰)可能是受表层海冰融化形成的含较重氧同位素的低盐水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