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武雅男 《科技信息》2009,(21):187-18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誉的黑人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视角再现黑人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她主张黑人妇女应该挑战传统观念,使自己从中摆脱出来。在《秀拉》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塑造了黑人女性秀拉的形象,并赋予她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从而展示了秀拉这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本文你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秀拉》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的《秀拉》描写同名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种族歧视和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原初情景理论来诠释主人翁在种族歧视下自我的觉醒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秀拉》中有三个黑人男性形象,分别是裘德、阿贾克斯和夏德拉克。裘德是典型的黑人丈夫或爱人,阿贾克斯与秀拉貌合神离,是黑人女性表面上的朋友,而夏德拉克在精神上是秀拉的志同道合者,由此得出结论:黑人男性只有同时成为黑人女性的爱人、朋友和同志,才能使黑人男女关系更加和谐一致,才能在黑人女权主义运动中成为女性的同志和战友。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两位黑人女主人公的描述,反映了黑人女性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揭示出黑人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应放弃黑人民族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5.
彭博 《科技信息》2013,(7):182-182,196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她创作的重点题材。她深受女权主义影响,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爱》是她2003年新发表的一部作品,体现了她对黑人社会的新思考。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人黑人社会内部,通过对其内部矛盾的揭露,试图寻找一种方法使黑人在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瑞森是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用凝重而优美的笔调表现和探索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展现了美国黑人的悲剧命运以及他们在抗争中所凸显的悲剧精神。本文主要从小说《秀拉》中秀拉、夏德拉克和夏娃三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入手,分析他们为超越环境所做的种种努力,展现他们在苦难和不幸中并不轻言放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秀拉>中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一战老兵和战后黑人青年的形象,幽婉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无奈以及黑人身份带给他们的种种不平和孤独.他们其实也是"迷惘的一代",但身为黑人,无奈的叹息却被白人主流社会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描写了黑人女性秀拉为构建自我身份所作出的不懈抗争。小说再现了生活在种族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并进一步引导读者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思考。本文将对秀拉的身份建构历程进行回顾,并就其失败的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和由此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的《秀拉》描述了一个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以及种族问题等诸方面都饱受压迫与歧视的“底层”黑人社区,小说消解了善与恶、生与死、男性与女性、个人与社区、现代与传统等二元对立,使读者抛却传统期待,进入复杂的小说世界。作品置于被颠覆的“底层”社区,揭示被边缘化的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桎梏中展示的艰苦与顽强,探讨其如何颠覆男权统治,冲破道德藩篱,从而建构起黑人女性的“荣誉”。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写黑人女孩佩克拉的遭遇,批判了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黑人的人性被扭曲,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性的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抵抗白人文化霸权的糟粕,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12.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丹  韩松 《科技信息》2011,(22):I0162-I016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一部主要以种族为创作题材的作品,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本文尝试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莫里森对寻求黑人在现代美国解放之路这一问题的想法,即黑人要正视奴隶制那段历史;与白人团结合作;黑人社区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霸权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15.
《最蓝的眼睛》和《紫颜色》均出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之手。尽管两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不同,但是两部作品有很多相似性。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白人世界的黑人审美观,父母对女儿的教育及影响,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列举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得出非裔女性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已迷失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16.
孙树苹 《科技信息》2009,(26):I0344-I0345
托尼·莫里森IQ前发表的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几个主人物的成长过程,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生存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异质文化中黑人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7.
《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自我同黑人社区的游离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18.
黄波  任月芳  张文凭 《科技信息》2011,(21):I0206-I0206,I0248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坛中一位杰出的黑人作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使她成为一个有名的黑人作家。本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书中黑人女性的黑人身份迷失。它展示了黑人女性的身份迷失的一系列症状及其对她们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还分析了黑人女性身份迷失的原因并探索其解决方案。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们能更好的理解莫里森的作品,明白追求自身黑人女性身份,保存黑人本土文化和黑人的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20.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不断进行渗透和颠覆,以使美国黑人逐渐忘记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坚持不懈地修复着黑人文化。她认为,黑人同胞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奶人”的自我追寻,认为黑人的自由与发展要依靠像“奶人”这样的年轻人,“奶人”的成长经历代表着作者与黑人同胞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