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寨”本是一个很普通的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②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近来,这一词很火,出现频率相当高,其含义和本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例如: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刊有黄润华的《漫话“喀斯特”一词》的文章。该文对“喀斯特”一词来自什么语言作了一些探源,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当谈到汉语中的“喀斯特”这词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该文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喀斯特一词被世界地学界广泛使用,中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也早已将其音译为喀斯特。”看来,“喀斯特”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但是早到什么时候,文章没有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刊有黄润华的《漫话“喀斯特”一词》的文章。该文对“喀斯特”一词来自什么语言作了一些探源,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当谈到汉语中的“喀斯特”这词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该文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喀斯特一词被世界地学界广泛使用,中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也早已将其音译为喀斯特。”看来,“喀斯特”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但是早到什么时候,文章没有说。  相似文献   

4.
英汉两种语言的构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使汉泽的科技术语更具理据性,往往需要增词。增词的主要途径有:逻辑增词、修辞增词、常识性增词。其总体目的是使汉译术语符合汉语习惯,显得更为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5.
loop和circle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中常用的两个词。目前,这两个词的汉译词多半均译为“环”.很容易使读者误认为“loop”与“circle”是同义词。那么,这两个词究竟是同义词,还是两个不同义词?这在汉语定名时具有一定意义,不得不认真推敲。从两个词的原意来看,如果将“circle”译为“环”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对“中国”一词在英语中译为China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却因缺乏足够的历史文献而难以令人信服。本文从构词法和音韵学的角度出发,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佐证其中的一种观点:China是“秦”一词音译的结果,而且China一词有“中国”之意在前,而后才有了“瓷器”之意。  相似文献   

7.
spokesman(spokeswoman/spokesperson)一词在国内出版的两本很有权威的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英语释义非常清楚,汉语翻译也相当准确。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生态环境”一词。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不可混同,“生态环境”在日常用语中用是可以的,但是在科学术语和政府行文中应该规范。“生态”是关系,“环境”是实体,组成“生态环境”确实不妥。应该改为“生态与环境”,科学用词必须明确,不能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生态环境”一词从词汇结构上有三种理解: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和其他结构。这很容易引起歧义。所以对“生态环境”可以理解为:由生态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或是生态与环境。作为政府文件或科学用语应该避免语言的泛化,使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在政府文件和科学用语中,为避免歧义,应该使一个词的词义上有惟一性,并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二、关于“生态建设”一词。“建设”有两层意思,一是指construction,是对有形物体而言的,另一层意思是对无形的事物而言的,如政治制度建设。“生态建设”从广义来讲也不错,是可以使用的。  相似文献   

9.
“朊病毒”比其他译名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四分之一世纪,为了促进科学的交流和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出现大量(大概以万计)的缩写词或缩略语。缩写词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Internet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因特网,其他学科的规范名词也在不断公布、陆续完善。我们从事汉语自然语言处理工作的感到由衷的高兴。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名词统一将使中文信息处理直接受益,这点显而易见。但从汉语切分的角度,我们感到专有名词的定名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值得探讨,并引起注意。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也是表达概念的基本单元。汉语信息处理,第一步就是要切分出词,也就是要把句子中相对独立的概念分离出来。从汉英翻译的角度来看,把句子正确切分成词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英语是以空格将词与词分隔开来,汉语词与词之间则没有分隔符。对应于英文单词的是汉语的词,而不是字(单字词例外),如“学生”对应于“student”,“杀害”对应于“kill”。如下列句子: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这时计算机可能有两种切分方式:(1)天气 预报 说明 天下 雨。(2)天气 预报 说 明天 下雨。显然,正确的切分应该选(2)。为了有利于切分正确,专有名词应该尽可能回避使用有独立意义的常用字(如下文中的“里”),及构词能力较强的常用字(如下文中的“因”,“混”),尽量选用一些构词能力不太活跃或使用频率较低的字,以利于体现专有之意。例如: 我喜欢在大海里游泳。因为计算机词库里有“海里”这个词,于是可能产生错误切分:大 海里。再如,“混沌”(Chaos)是当今很活跃的理论。但若有这样的句子:他是搞混沌的。则机器就会面临两难境地:(1)他 是 搞混 沌 的。(2)他 是 搞 混沌的。“混”这个字可以跟在一个动词后面组成一个动补结构的词,如“搞混”,“弄混”等。或许定名为“浑沌”更好些,因为“浑”的构词能力比“混”弱些。同样,因特网的“因”字也是属于能够独立使用的比较常见的字,能组成原因、起因、成因、内因、外因、因素、因式等许多常用词。不如当初选用“莱茵河”的“茵”字更佳。人名的命名也是如此。回避常用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例如某人叫“李国庆”。当遇到李国庆出差了。计算机一定会翻译为Li went on business on the National Day。再例如报载有一位名叫“许多”的曲艺家最近刚刚去世。报纸报道许多同志是黑龙江省白城市人。这样带来的问题不仅计算机处理起来很困难,即使是人来区分,也易造成误解。当然,切分问题是语言信息处理的一大难点,不应该只靠名词术语定名时回避常见字完全解决。况且,名词命名有多种因素需要权衡考虑,不能只考虑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这一点。但如果人们定名时有意识地注意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尽可能加以避免,就能减轻一些现代语言信息处理的困难。一词一义,专词专用,尽量减少歧义性,无疑能使人们思维更加清晰,交流起来更加便利。  相似文献   

11.
1-希望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名词书后除了有汉语拼音的中文索引外,再加一个按汉字笔画编排的中文索引(像以前出版的英中植物学名词汇编所附的索引那样很好用)。2-尽快按名词书所收的词条,写出一本对名词有解释的书来对读者更有用(即“植物名词辞典”)。3-以前出的名词书(16开大本)还有些名词未收入,应补充。4-有些植物形态名词中国的植物学书(含教科书)中有,而且专门使用,可是查不到英文相应的词,不知是何原因?是中国人造的词还是未查到外国的相应词?例1:十字花科的果实为角果。此词英文中没有,只有“长角果”(s…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未来学很发达,制定科学术语时必须考虑到语言和文字的未来发展。汉语词从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是合乎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因为这一规律可以大大减少汉语中的单音节同音词的数量,从而避免交际中单音节词造成的误解。信息传递中避免误解,适当增加必要的羡余性(redundancy,或译作“多余度”“多余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不应再采用“生态环境”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一词容易造成混乱,可以不再采用了。既然让此词废弃,就不需考虑外文的翻译了,今后可以把生态和环境恢复原来的用法,分别采用。生态是指生物(可以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例如生态效应或生态影响等等,而环境则是一个很广泛的名词,例如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等。这样一来,对于国际接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4.
钱三强同志: 我写此信还有一个目的,因您主管科学名词的审定,有两个词,不知是否已正式定了。一个是mesoscopic,一个是nanotechnology;前者有译为“介观”的,后者未见有译名。我以为“介观”是直译,介乎宏观与微观之间吧;但从字面看,未明确“介”于那两“观”之间。  相似文献   

15.
以前,整个地球历史年代分为五个代:太古代(Archaeozoic)、元古代(Proterozoic)、古生代(Palaeozoic)、中生代(Mesozoic)、新生代(Cenozoic)。后缀“-zoic”本义是“动物”,在这里泛指生物,在5个前缀中前4个都是意译,而“新生代”的前缀却是音义双译。“cen-”或“ceno-”都来自希腊语“kain-”“kaino-”,就是“新”“现在”的意思,“cen-”发音也是[si:n],与汉语“新”很相近,所以,“新生代”一词的前一半(前缀)是音义双译的,意思是“新近的”“近现代的”。  相似文献   

16.
会议期间,许多领导和其他学科代表都很关心计算机名词的审定工作,这对我们来讲是个鼓励和推动,但我们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想借这股东风把我们的工作加快一些。但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讲也是个很大的压力,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跟上步伐,还需要我们很好地组织工作。目前,计算机名词审定工作还处于收词阶段,没有什么经验汇报,不象刚才有很多学科代表谈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只能汇报一下我们的进展情况和我们如何工作的。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是我们审定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是我们与港、台三方面的联系。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学科是发展非常快的,但又很年轻的学科,从国际上来讲它只有四十五岁(1945年出现),从中国来说1956年开始搞,只有三十四岁,与其他学科无法相比。但这门学科一出现,发展很快,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可以说各个领域无所不包,因此大家对计算机名词也很关心。随之而来的是它很快就从教学和研究领域,进入到广阔的市场,变成商品。而商品又发展非常之快。计算机术语开始是从科研和教学中提出的,是相对科学的;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许多词变成了商业性名词,有些词就不严格了,而且叫的越来越玄了。什么“迷你”机呀,“咪”机呀!有些叫法缺乏科学性,反正从广告出发,怎么叫得响,大家愿意听,他就怎么叫。因此这门学科一些名词很不严肃。计算机名词分委员会是在全国委员会和办公室的领导下于1987年组建的,产生了第一届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我们计算机学会理事会在1988年进行了一次换届,在这基础上对原来的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进行了改组,原有将近50人,分布很广,全国各地都有,开起会来很不方便。因此又从50人中选出了26名委员,这些委员是在开始就提供名词和联系较密切,并对名词工作有兴趣的委员,我们请他们继续担任。现在看来他们很热心,也很认真,为了把工作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准备更充分一些,我们又从26名委员中选出几位相当于常务委员,常务委员又选了几位青年助手,这样成立了一个12人的工作组。平时是这12个人在一起研究确定框架、选词、讨论原则。我们委员会收词情况是这样的:最初我们收词是按学会下的29个专业组提词条,这样一下收集了三千多条,比较乱,重复较多,也遗漏很多,主要是缺乏系统性。后来参考其他学科,我们搞了一个比较粗的框架。比如:理论、硬件、软件、应用等,这样划分很不够,所以在此基础上又搞了一个比较细、比较系统的框架,确定了十六个分支学科,有综合、人工智能、汉字信息处理、体系结构、存储器、外部设备、计算机工程、操作系统、语言和编译……等。这样,我们按十六个分支收词。经过几次工作会议,发现一些委员还没完全入门,他们都以为是编字典,先选英文再翻译成中文。而我们的审定是从科学概念出发确定中文名词,然后找对应的英文词。因此委员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入门。最后,我们确定下来选词的几个方面:一是要从科学概念出发,确定规范的名词,然后选出对应的英文名词;第二,我们选择最常用的,或者是计算机学科特有的名词,其他相关学科的我们尽量不收。计算机是应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这里面复合词非常多,若要都去掉的话,基本词又非常少。比如:计算机这个词,又要派生出许多词,如: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这是三大类。然后计算机本身还可以派生巨、大、中、小、微型计算机。若按代别来分,还有一代、二代、三代、四代计算机。若按介质来分,还有光计算机、分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将来可能还会出现神经元计算机等。这些复合词如何处理?若不选,或只选计算机一词,是肯定不行的,这还有待于讨论研究。我们初步想,凡是能够表达计算机学科某一特定概念的词,我们都收。主要还是选常用的基础词,这是作为第一批的主要收词对象。但与此同时,把新生的词也收集起来。若能定下来尽量收进去。若对新词的基本概念一时不理解,还定不下来的,我们先不收。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出现,智能计算机方面的词显得很多。好多生物词也出来了。有很多词现在还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因此,对这些词收不收是比较难的问题。但我们想这些新词象出生婴儿一样,一出世,就给他定个名。不要出世以后名没起好,等长大以后,不断改名,不断出现很多别名、曾用名等,这就不好了。我们尽量把能收集到的新词都收进来。因此,在分类里面,就有人工智能这一分支,把有关新一代计算机的词尽量收集起来。我们在收词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计算机学科比较年轻,一些名词还不稳定。第一,新词量很多;第二,随着技术的更新,名词也随之变化很快,一些问题还没等认识清,它已经老了,在计算机行业中,就不再使用了,变成了一个历史词。比如: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都不用了。还有些词属于概念不确定性,基本理解不了,刚开始大家叫出来了,也就叫惯了。比如常说的“菜单”,这纯属生活词,计算机中没菜,菜单是借用过来的,这词已非常之习惯了,你把这词改了,也是不易的。因此什么菜单、项目单、选单等等一系列词就出现了,也确定不下来,因为用惯了。另外有些是比较乱,不知是本学科的词,还是其他学科的词。再有些是属于英文词,这些词不太好翻译,而且有的没法翻译,象语言中的多数语句,就必须用英文,若要翻译成中文,上机时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这就要几次翻译,如:go to(转移)语句。这就不好翻,翻了之后无法使用,计算机的语言,大家都用习惯了,硬翻也翻不好。因此计算机名词审定工作有相当多的困难。再比如“存储器”,是计算机五大部件之一,在汉语字典中没有这个词。存是存进去的存,储是象储蓄一样存进去,意思是数据按着地址单元可以存进去,也可以取出来。后来有人觉得“储”字比较难写,就给改成了“存贮器”了。名词审定的进展情况就谈这些。计算机学会在这方面也比较重视。下面谈谈关于港、台与大陆交往问题。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多,特别是香港1997年回归大陆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名词的统一和规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发展快,叫法不相同,就出现好多术语讲不懂。从计算机角度看,名词差别很大。我们看了一些书、词典,发现名词叫不同的很多。比如:计算机的运算控制器部分,我们做了一个抽样调查,选了183个词,相同的词只有42个,不同的词有141个,相同的占28.9%,不同的占70.2%。一个是基本词不同,一个是复合词不同。这里面比如:“program”我们叫“程序”,他们叫“程式”,要是组合词则各种各样的复合词都来了。另外看了一些词典,一本叫《微电脑词典》,我们看了两个字头,一个“n”字头,一个“o”字头,这两个字头抽样看了一下,不挑不减,按顺序“n”字头共有168个词,不同的138个,相同的只有30个,不同的占79%,相同的只占21%。“o”字头有143个词,不同的有112个,占72%。这样一看,大陆与港台的计算机名词起码70%以上不同。这样交流起来就很困难。大家都对computer这个词很关心,这个词在港台的学术刊物或大学的课程里,基本上是用“计算机”,在商业和广告方面或消息报导方面,多数用“电脑”,特别是小电脑、微电脑出现以后,用“电脑”的就更多了。因此一本书里或一本字典里,这个词忽而是电脑,忽而是计算机。我认为作为科学名词而言,计算机比较好,别名则是电脑。关于这些词的叫法是各有所长。但仔细一想,港台有一些名词也有叫得好的,也需要我们很好研究的。但香港计算机的发展跟我们大陆不一样,他在六十年代与大陆相比落后很多。可是港台计算机商业贸易发展很快,计算机名词很快就发展起来。他们不象我们大陆,多数名词是从研究或教学中走出来,而他们的很多词是有商业性的。计算机学会从去年开始与港台联系,准备在术语上开始交流,现在我们基本上做到了相互交换词典,并且准备合出一本对照词汇。这样,我们想把我们的审定工作与港台术语的交流同时进行,以便相互促进。但时间上不能完全相同,就需要我们更好地组织这项工作。我就汇报这么多,不妥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以前一直得到委员会办公室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迟永革整理) *根据发言录音整理——编者  相似文献   

17.
随着“神五”和“神六”的圆满飞天和“嫦娥奔月”工程的顺利进展,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以后第三个拥有载人技术到地球以外太空飞翔的国家,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目前,在英文媒体上taikonaut一词用得已经很普遍,国内媒体上也不时有出现。但是,相对于美国人常用的astronaut和俄罗斯人常用的cosmonaut,taikonaut一词的产生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似乎仍然有些扑朔迷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以前,整个地球历史年代分为五个代:太古代(Archaeozoic)、元古代(Proterozoic)、古生代(Palaeozoic)、中生代(Mesozoic)、新生代(Cenozoic)。后缀“-zoic”本义是“动物”,在这里泛指生物,在5个前缀中前4个都是意译,而“新生代”的前缀却是音义双译。“cen-”或“ceno-”都来自希腊语“kain-”“kaino-”,就是“新”“现在”的意思,“cen-”发音也是[si:n],与汉语“新”很相近,所以,“新生代”一词的前一半(前缀)是音义双译的,意思是“新近的”“近现代的”。  相似文献   

19.
“生态建设”这个词是可以用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四个字连起来用是不恰当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当然也不宜使用。但“生态建设”这个词应该还是可以用的。我们进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时,就用了这个词。我们专题的名称就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生态建设”一词若译成英文应该是“ecological restoration”。其内涵包括了修复、重建、建设等概念,  相似文献   

20.
例举化学物质一词的使用情况,讨论界定化学物质一词的必要性,提出:化学物质是以原子及其聚集体(核-电子体系)为微观实体的,构成占有空间的宏观物体(气体、液体、固体)的东西。建议在辞书里增添化学物质为一词条,建议教学中讨论化学物质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