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景福 《科学通报》1993,38(18):1666-1666
杂多化合物的抗 Hiv-1(Hur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或抗艾滋病毒(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性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Hill 等总结了不同结构类型的21种杂多化台物的抗 Hiv-1活性,毒性及与结构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NH_4)_(17)Na[NaSb_9W_(21)O_(86)](简记为 NaSb_9W_(21)),它是一种穴状杂多阴离子,具有抗血癌等多种病毒活性,近年已作为抗艾滋病药物在法国和美国应用于临床.我们发现,某些穴状杂多阴离子的稀土衍生物具有抗 Rauscher MuLv 病毒活性,预计 NaSb_9W_(21)的稀土衍生物及  相似文献   

2.
刘术侠 《科学通报》1997,42(15):1622-1626
<正>大环穴状结构化合物是杂多化合物中的一类新型结构.目前发现具有此类结构的化合物共有4个,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NH4)17Na[NaSb9W21O86]·14H2O(代号HPA-23,以下简记为NaSb9W21).在80年代初曾作为首例抗艾滋病药物应用于临床,虽然后来因一些副作用而使临床使用受到限制,但作为潜在的抗病毒化合物在多酸化合物的药物化学研究史上仍是一个重要的化合物.我们曾对杂多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抗艾滋病病毒(HIV-1)活性筛选,发现某些杂多蓝配合物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及较高的活性.杂多蓝是杂多酸(盐)还原后得到的混合价态配合物,迄今为止,有关Keggin结构杂多蓝合成及性质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关于大环穴状结构杂多化合物杂多蓝的研究还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3.
赵大庆 《科学通报》1993,38(11):996-996
早在70年代初,人们就发现杂多酸具有抗病毒活性.例如钨锑酸钠[NaSb_9W_(21)O_(86)]~(18-)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抗病毒化合物.非常有趣的是最近报道[NH_4]_(18)[NaSb_9W_(21)O_(86)]·24H_2O(结构代号为HPA-23)具有很高的抗爱滋病病毒活性,在法国已进入临床应用.但从分子水平研究杂多酸化合物抗病毒的机理,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报道.而作为病毒可以广义地看作由一个蛋白外壳包裹,内部则为核酸.爱滋病病毒同样由两层蛋白所包裹,与宿主细胞发生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层包络蛋白(GP120),该蛋白的活性组分是一个由8个氨基酸组成  相似文献   

4.
过渡金属11-钨铬酸钾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庆银 《科学通报》1990,35(9):669-669
新型杂多配合物的合成是杂多酸型催化剂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过渡金属取代12-系列杂多配合物中的钨而形成的三元杂多配合物,基本保持原来的Keggin结构,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但过渡金属11-钨铬酸钾至今未见文献报道。我们用改进的方法首次合成出K_n[Z·(H_2O)CrW_(11)O_(39)]·xH_2O(Z=Fe~(3+)、Co~(2+)、Ni~(2+)、Zn~(2+))。通过化学分析、离子交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5.
草酸二过氧合钨酸铵的制备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晓波 《科学通报》1994,39(17):1572-1572
迄今见于文献的钼酸过氧配合物的种类相当丰富,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或不同的pH条件下,钼可形成多种不同聚合态的过氧配合物,这些过氧化合物的结构,大多数已被测定,并且作为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氧化剂,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但与此不同,钨酸过氧配合物的种类则显得相当稀少,确定了晶体结构的也只有K_2W_2O_3(O_2)_4·4H_2O和  相似文献   

6.
翟应离 《科学通报》1990,35(10):754-754
Ripan首先合成以镧系元素为中心原子的杂多钨酸盐。尔后,镧系杂多钨酸盐相继问世。此系列化合物属于多核配合物,其中心原子和配位原子经氧原子桥联而成,具有确定的空间构型。杂多酸配合物有的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有的是阻燃阻腐剂;有的已成为有价值的工业催化剂;它的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7.
九钨三金属硅酸盐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福 《科学通报》1993,38(11):1000-1000
近年来,取代型杂多阴离子的催化性能日益受到重视.Hill,Finke,Neumann分别报道了过渡金属一取代的PW_(11)M,P_2W_(17)M和SiW_(11)Ru具有催化烯烃环氧化的性能.我们发现,三取代的Keggin杂多阴离子也具有这种性质.本文报道了α-和β-[SiW_9O_(37)M_3(H_2O)_3]~(n-)(M=Co~ⅡNi~ⅡCuⅡTi~Ⅳ)杂多阴离子的钾、铯、季铵盐的合成、性质及其催化亚碘酰苯(PhIO)环氧化烯烃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王恩波 《科学通报》1991,36(3):197-197
X_2M_(17)O_(61)~(10-)(其中X=P(V)、As(V);M=Mo(Ⅵ)、W(Ⅵ))由Dawson结构(X_2M_(18)O_(62)~(6-))衍生而来的缺位杂多阴离子,即从X_2M_(18)O_(62)~(6-)的“极”或“赤道”位失去一个M-O_4单位后,形成一个空穴,象这样具有空穴的杂多阴离子被称为缺位或不饱和杂多阴离子。它在多酸型配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用途,可做为四齿或五齿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分别形成RE(X_2M_(17)O_(61))_2~(17-)  相似文献   

9.
夏巨松 《科学通报》1992,37(17):1576-1576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中利用取代环戊二烯的目的在于防止轻稀土歧化.目前,已开发出的取代环戊二烯有CH_3C_5H_5、C_5(CH_3)_5H、(CH_3)_3SiC_5H_5、t-C_4H_9C_5H_5及(CH_3OCH_2CH_2C_5H_5等多种配体.苄基环戊二烯虽早在1936年就已合成,但用它作为配体在金属有机化学中的研究极少,仅报道过它的铁、铀配合物.我们首次利用这个配体合成了其稀土二氯化物.本文报道双(苄基环戊二烯基)稀土氯化物的合成与结构.  相似文献   

10.
二水杨醛三乙基四胺合镁(Ⅱ)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小莉  周成勇  杨曼曼  赵静  杨频 《科学通报》2006,51(13):1519-1523
合成了二水杨醛三乙基四胺合镁(Ⅱ)配合物, 并应用紫外、荧光、黏度、循环伏安等方法对此化合物及其与CT-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当配合物与CT-DNA作用后, 配合物的紫外吸收明显升高, EB-DNA荧光强度几乎不变, 黏度减小; 循环伏安测定表明DNA的加入使得镁配合物的式量电位负移; Scatchard图表明配合物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非竞争性抑制. 综上可见, 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应用凝胶电泳研究了此配合物与pBR322 DNA的作用, 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切割活性.  相似文献   

11.
董迅 《科学通报》1994,39(3):236-236
以VO(Acac)_2为代表的酰(氧)钒配合物催化H_2O_2或ROOH氧化烯烃等有机底物的反应历程涉及双氧物种与V形成的中间物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因此,如果能利用分子O_2与V形成双氧钒配合物,则有可能利用O_2代替H_2O_2或ROOH作为催化氧化有机底物的原料.1978年,Wilshire和Sawyer报道了用谱学方法发现酰(氧)钒配合物与O_2形成双氧钒配合物,但后来Cooper,Koh和Raymond对该报道产生了怀疑,并对该体系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否定了Sawyer等人的报道.Bosserman和Sawyer也没能重复得到该报道中的合成和  相似文献   

12.
邓道利 《科学通报》1990,35(8):638-638
双(环戊二烯基)稀土金属氯化物(C_5H_5,)_2LnCl,在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R. E.Maginn首先合成了这类配合物,然而由于这些配合物对氧及湿气极其敏感而且又易发生歧化反应,所以二茂轻稀土氯化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设计合成了3个含不同取代基的二硫杂[3.3]对环番单金属钌炔基化合物6b~6d及一个对照化合物6a.4个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31P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化合物6c的结构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证实,晶体结构显示环芳中上下苯环间存在明显的?–?作用.同时还利用电化学、红外光谱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究了二硫杂[3.3]对环番配体及其上取代基对金属钌中心电子性质的影响.电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二硫杂[3.3]对环番上取代基(F,CN)可以通过分子内的跨环?–?作用影响钌中心的氧化还原活性,其中氰基的影响最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取代基(F,CN)对配合物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电子云密度分布影响较大,氰基取代的6c和氟取代的6d,其LUMO轨道上的电子几乎定域在桥配体的环番上,而6a和6b,其LUMO轨道上的电子几乎定域在金属钌及其辅配体上.  相似文献   

14.
李卫东 《科学通报》1995,40(21):2013-2013
Echinodol(l)是1993年由Hartmann等从生长于巴西的一种药用植物(Echinodorusgrandiflorus)的叶子中分离鉴定出的含羟基的西松烷(Cembrane)型大环二萜天然产物.它是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大环二萜天然产物Sarcophytol-A(2)的异构体.有关1的生物活性试验及其全合成尚未见文献报道.文献[3]中我们曾报道了1的前体化合物的合成,本文报道其全合成.我们以全反式  相似文献   

15.
余秀芬 《科学通报》1988,33(4):269-269
三核碱式醋酸盐虽早在1928年就合成出来,直到1970年才第一次报道了[Cr_3O·(O_2CMe)_6(H_2O)_3]Cl·6H_2O准确的晶体结构,以及混合价态三核物Ru_3O(O_2CMe)_5·(PPh_3)_3,[Mn_3O(O_2CMe)_6Py_3]·Py和[Fe_3O(O_2CMe)_6Py_3]·Py结构的测定表明这些化合物中不同价态的金属离子都是结晶学等同的。为了探究M~Ⅱ→M~Ⅲ电子转移的实质,混合价  相似文献   

16.
阚炜  张钟宁  杨新玲  方宇凌  肖春 《科学通报》2005,50(20):2203-2207
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叠合计算对棉铃虫性信息素主要组分之一(Z)-9-16-碳烯醛的单氟取代物进行了叠合比较, 初步研究了化合物的结构-活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对单氟取代来说, 在离分子官能团最远处的取代所得取代物与原来的分子结构最为近似, 并合成了该化合物. 经过触角电位测定, 与(Z)-9-16-碳烯醛活性基本相当,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许祝安 《科学通报》1995,40(22):2043-2043
在T1系超导铜氧化合物中,除了合成晶体结构中含双层TlO层的Tl_2Ba_2CuO_6(Tl2201)、Tl_2Ba_2CaCu_2O_8(Tl2212)和Tl_2Ba_2Ca_2Cu_3O_(10)(Tl2223)等高T_c相以外,还合成了只含Tl-O单层的超导相,其分子式分别为Tl(Ba,Sr)_2CuO_5(Tl1201)、Tl(Ba,Sr)_2CaCu_2O_7(Tl1212)和Tl(Ba,Sr)_2Ca_2Cu_3O_9(Tl1223),常写成如下通式:Tl(Ba,Sr)_2Ca_(n-1)Cu_nO_(2n+3)(n=1,2和3等).n≥3的Tl系超导相中存在两种不等价的Cu晶位.一般把Cu-O五配位(配位多面体为金字塔形的正四方锥体)中的Cu晶位称为Cu(2)位,把Cu-O四配位(即中间的CuO_2层)中的Cu晶位称为Cu(1)位.  相似文献   

18.
徐元植 《科学通报》1987,32(7):516-516
酸性磷(膦)酸酯与许多金属离子都能形成配位化合物,Sato等曾对二(2-乙基已基)磷酸(DEHPA)在盐酸体系中萃取VO~(2+)的配合物,进行了ESR波谱研究,但未能得到分辨较好的波谱。 本文合成了几种酸性磷(膦)酸酯的VO~(2+)配合物,并在不同溶剂中,室温时进行了ESR波谱研究,讨论了它们可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西松烯内酯类(cembrenolides)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软珊瑚中。它们大多具有抗肿瘤细胞的活性。表-马氏醇(epi-mayol)(1)可作为合成反式骈联的西松烯内酯的重要中间体,而且结构与1极相似的肉芝软珊瑚醇(sarcophytol)已知有明显抗白血病作用。因此研究1的全合成有重要意义。文献[3]曾报道(±)-表-马氏醇的全合成,本文报道合成(±)-表-马氏醇的另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韩秀文 《科学通报》1989,34(20):1543-1543
郭永沺等由莪术醇合成(艹卓)酮类化合物,进而合成出有明显降压作用的拟生物碱新化合物。其结晶性中间产物的结构确定对鉴定最终还原产物和合成、设计其它改性物十分重要。由元素分析和质谱数据确定了此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_(21)H_(28)NO;红外谱表明了酮基、异丙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