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降雨条件下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稀土示踪技术和径流小区法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研究南方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研究发现:坡面侵蚀量与降雨强度有关;坡面侵蚀泥沙主要来自坡面的中部和下部,其中坡面上部只占总侵蚀量的10%左右,而中坡和下坡占总侵蚀量的90%左右,下坡侵蚀量最大,占总侵蚀量50%左右;降雨强度、土壤团聚结构、渗透率和土壤含水量导致第一次人工降雨的侵蚀量、侵蚀泥沙中各稀土元素的含量最大;第二次人工降雨的侵蚀量比第一次人工降雨的小,但比后面3次人工降雨的侵蚀量大.同时探讨了南方地区侵蚀研究的重要性和特点、人工降雨所测结果的应用,以及侵蚀泥沙来自于中部和下部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作为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之一,阿布扎比聘请科学家秘密开发革命性人工降雨技术,首次在沙漠地区制造了超过50场暴风雨,为人类实现将沙漠变农田梦想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3.
刘胤 《青年科学》2011,(2):24-24
作为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之一,阿布扎比聘请科学家秘密开发革命性人工降雨技术,首次在沙漠地区制造了超过50场暴风雨,为人类实现将沙漠变农田梦想带来了希望。 数百年来,中东地区的人们梦想着将沙漠变成适于种植庄稼的农田,淡水资源不再像如今这样紧缺。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后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的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5.
我国推行农业产业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根本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的不断提高。以江苏、浙江和上海各地(市)为样本,引用Battese等提出的随机前沿和共同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分别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各地(市)和非长三角地区各地(市)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缺口比率。研究发现,两类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长三角地区高于非长三角地区;在农业技术效率方面,两个地区的共同前沿技术效率相差不大,长三角地区的技术效率表现为技术诱致型,而非长三角地区的技术效率表现为传统优势型。另外,在两类地区内部,农业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7—2005年中国大陆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地区农业生产绩效的动态表现与地区差距。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但整体在1997—2005年间农业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农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是农业经济地区差距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在农业制度环境中,农村市场化程度、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呈现显著正效应,而农村金融发展却对技术效率呈现明显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出以集水技术作为基础的农牧混合型农业的概念,探讨其在中国半干旱地区的可行性。方法文献资料分析与统计资料分析。结果将集水技术、人工草地种植和草田轮作作为技术支撑,构建集水技术作为基础的农牧混合型农业在半干旱地区具有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可行性。结论在半干旱地区发展以集水技术作为基础的农牧混合型农业,是提高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促进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及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进入7月以来,江苏省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天气,苏南5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更是持续高温达到38℃,而且这些地区近半个月来未曾下雨,导致空调大量集中使用,电力供需矛盾突出为缓解江苏全省用电的紧张和降低气温,苏南5市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降雨据了解,在苏南5市进行人工降雨属历史首次另外,浙江、江西、天津、上海、重庆等地也已开始用这种高科技方式来降低城市高温此次全国范围内的人工增雨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与兴趣,不少读者纷纷致电本刊编辑部,希望更多了解有关人工增雨作业的信息,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江苏省气象台、苏州市气象局的有关专家,深入、全面地介绍人工降雨的原理、途径、发展过程以及功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推广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发展农村产业的根本保证。在对陕北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陕北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陕北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人工降雨是近3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技术,不少国家已相继展开这项试验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在抗旱斗争,缓和旱情,增加水库蓄水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目前,国外开展人工降雨试验研究的国家有:美国、苏联、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法国、西德、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坦桑尼亚、扎伊尔、肯尼亚、古巴、墨西哥、哥伦比亚、巴基斯坦、菲律宾等。根据国内外试验研究报告,对深厚的层状云系,人工催化可以增加降水10~20%;而对发展旺盛的浓积云催化,甚至可以增大降水量1~2倍。  相似文献   

11.
通过1998年、2000年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顶凌覆盖技术在高寒区节水增温保温、增产增收的机理及其应用效果。提出该技术可以缓解低温干旱特别是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困扰,是一项可以抗旱保春播增产增收的实用技术,在高寒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是皖北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物联网信息化在皖北地区的应用比较落后、起步较晚等诸多问题,从物联网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皖北农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物联网的主要物件传感器方面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最后就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皖北农业信息化建设应用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天气大旱的时节,人们常用人工降雨的方法来战胜这种自然灾害。现代实用的人工降雨方法是美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欧文·兰茂尔发明的。兰茂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一生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先发现氢气吸收大量热量后离解为原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导致了原子氢焊接  相似文献   

14.
冬春季气候寒冷,温度低,依靠塑料大棚双膜覆盖,推广鲜食糯玉米套白瓜栽种技术,能提高蔬菜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个很好的农业实用技术,在赤水地区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开发空中水资源是解决用水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实践证明,人工降雨已是一项发展比较成熟、效益比较明显,而又仍有巨大潜力的技术。这里编发的一组文章是专家们根据在本刊编辑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的。我们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农业节水补偿机制是激励农业节水的内在动力。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的膜下滴灌技术的节水农业补偿现状调查,分析了目前膜下滴灌技术的农业节水补偿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推广和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涵义和路径选择技术是一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技术进步就是指这种关系的正向变化。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替代,表现为用同样多的农业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生产同样多的农产品只需要投入比以前更少的农业资源。广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区,对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的资本价值进行了评估。测算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土壤保持价值,整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价值总量约为1768.32亿元,相当于该区2000年GDP(8261.02亿元)的21.41%。其中保持养分价值为1677.97亿元,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为90.35亿元。各类农业生态系统价值量所占比例为:林地44.34%,农田44.91%,草地与水域10.75%。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生态补偿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并探讨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农业生态效率,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1)2011-2019年,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出“N”型趋势,且地区间差异较大;(2)2019年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四川和云南的生产要素投入和碳排放产出均存在不同程度冗余;(3)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U”型趋势,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4)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受到规模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受灾率、农民收入水平、环境规制水平与技术投资水平等多方面影响。结论 需从农业要素节约、高效投入,严格控制农业碳排放和加大农业技术投资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方面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提高和改进。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技术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区,对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的资本价值进行了评估。测算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土壤保持价值,整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价值总量约为1768.32亿元,相当于该区2000年GDP(8261.02亿元)的21.41%。其中保持养分价值为1677.97亿元,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为90.35亿元。各类农业生态系统价值量所占比例为:林地44.34%,农田44.91%,草地与水域10.75%。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生态补偿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