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中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NP+了"结构具有口语性。能进入"NP+了"结构的NP主要有五种语义类型:阶段NP、时间NP、关系NP、处所NP和数量(名)NP,并且NP具有[+顺序义]、[+推移性]、[+特指性]的语义特征。含有"NP+了"的句子,句式不同,语义重心所在不同。  相似文献   

3.
制约代词回指的因素有句法、语义、语用(篇)三个层次的内容。从语义-语句角度来研究回指问题,可以采用次范畴化的研究方法,将代词的中心语按[±独存]性标准分为领域与非领域两类,把主句动词按[±指向自身的领域][±指向他身的领域][±指向自身的非领域][±指向他身的非领域]四个标准分为内向动词、双向动词、外向动词三大类若干小类,这些次范畴在"NP1的NP2+V+他(的)VP/AP/NP3"格式中对"他"的句内回指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材语料库,对动词"帮"的句型及其语义进行了细致的标注、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动词"帮"主要用于"NP1+帮+NP2+VP2"句型,它是个自主动词,表达的语义是NP1为NP2做本来是NP2要做的事情,其语义重点在于NP1为NP2出力做事。  相似文献   

5.
"有+Vp"结构作为新兴语法现象已经在口语中大量使用,其整体结构主要充当谓语成分。"Vp"是陈述性宾语,"有"具有[+完成态][+肯定式]语义特征。该格式在语体色彩和信息焦点方面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其文化背景促使该构式得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曾小红 《海峡科学》2004,2(5):18-20
本文以"N+Ad.+的+不+V"讨论表示否定的"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首先考察了"N+Adj.+的"的论元角色与谓语动词论旨结构的关系,指出当动词是二元动词或三元动词时,"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和"否定词+V/VP+N+Adj.+的"句式在论旨结构上具有平行性联系,认为"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实际上是由"否定词+V/VP+N+Adj.+的"中的焦点成分"N+Adj.+的"前置形成的焦点突显句式."N+Adj+的"作为论元,其所指与动词的论元属性及语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陈琴 《科技信息》2010,(35):I0358-I0358
"差点没+VP"结构是汉语中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根据出现的语境不同,此结构可以表示截然相反的意义。例如:"这次考试差点没及格"(及格了)V.S."差点没把她气晕过去"(没气晕)。显然,第一个句子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而第二个句子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通常情况下,相同的句子结构应当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但为什么在"差点没+VP"结构中却不是这样呢?针对这个问题,学者们从语义、句法、语用、语音、逻辑、形成动因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以语义角度的研究最多,本将从语义角度对以往的研究做一下梳理。  相似文献   

8.
朱国前 《科技信息》2010,(16):106-107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分支,转换—生成语法是探索人类心理结构和倾向的重要渠道。语法一般包括语音、语义和句法。句子结构分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句法部分的基础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渗透到语义部分获得语义传译并通过转换规则投射到表层结构。表层结构经过语音部分的规则得以语音传译。通过句法部分作为媒介的递归规则,深层和表层结构关联起来。这些理论内涵能充分指导人们认识、理解并运用花园小径句,正确解构它们的方法可以间接指导学习者的其它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很+有/象+X”结构中的“X”具有一定的语义性质,“X”进入此类结构是有条件限制的,具有限制性语义,都可以性状化,具有性状性语义,只是性状化的具体方式不同。同时,“很+有+X”结构的部分“X”具有量度性语义,“很+象+X”结构的部分“X”具有生命性语义。  相似文献   

10.
“还是+动/小句[+的]+好”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如何正确地把握该序列的结构、语义和语用价值,具有晕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多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末对此做出明确而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还是+动/小句[+的]+好”结构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表现为“还是+动/小句[+的]+好”和“还是+动/小句+的+好”两种形式;其中的“的”按照言语交际中语义理解的不同可分别视为结构助词和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11.
转换生成语法提出句法应分为两部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语言中的句子是人类将以深层结构形式存在的概念系列活动转换为以表层结构形式发出的信息系列活动。因此乔氏提醒语言学家不可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表面的相似可能掩盖内在基本性质的差别。根据该理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句子的表层结构,而且要注意句子的深层结构,只有这样,翻译才可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12.
“被+XX”式词语结构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被+XX"新旧两种模式构成成分的组合规律,认为由于"被"的标记性使进入该结构的词语语义增容,模式形成后由于词语的超常搭配而凸显了语言表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存现句(NP1+VP+NP2)表示“某个处所存在(出现、消失)了某个事物”。句首的“某个处所”(NP1)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常常是一些袁示时间、空间的词或短语,有的甚至省略。不管结构形式上如何变化,NP1始终表示一个存在处所的语义内涵,在逻辑形式上用存在量词(口)表示,句首表示存在处所的意义在Pro.10g语言的环境中形式化为:λP[口X[NP1(x)∧P(x)]]。  相似文献   

14.
连动句时序特征的形式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子的逻辑语义信息是由其中的谓词决定的,谓词通常对应句子中的动词,而动词通常凸显较为明显的时间特征。汉语连动句是由多个动词短语组成的单句。探究其内部的时间结构机制后,发现连动句内部各个VP之间具有彼此参照的时序意义。考虑到集中性,把讨论的范围限于以专名充当NP的连动句,对VP结构不作深入分析,则连动句的时序特征在形式上可以用"■t1■t2…■tn[V1’(t1,a)&V2’(t2,a)&…&Vn’(tn,a)&Φ[t,t1,t2,…,tn]]"来表示。  相似文献   

15.
辽北方言中有一种表示祈使语气的构式"A[性质]+儿+的",我们从构式高度在语音、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探究了此类构式的特征。从人类认知方式角度考虑,这类构式与普通话中的"A[性质]+点"式是两类不同的构式,通过对二者加以对比分析,从而深入缓和的语气,提醒、叮嘱对方通过一定的动作过程,实现某种说话人主观期待的性质状态。  相似文献   

16.
着重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靖远方言与普通话中"称谓词+的"的异同,突出了靖远方言中"称谓词+的"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7.
“吃+宾”结构是现代汉语中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本文结合语境理论对其作了综合述评,着重探讨其言内语境;对学者们研究较少的“吃+补”结构着重从语义指向角度分析其言内语境对语义的彰显作用。指出“吃+宾(补)”结构生成发展的深层因素是汉民族的文化、心理、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讨论中动词和作格动词论元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中动结构中,事件论元受到了抑制;在作格结构中,事件论元没受到任何影响。进一步分析两者内论元结构,发现两者内论元的生成也是不同的:中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宾语派生,而作格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主语派生。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V+上"格式是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争议较大。这种争议的产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也有研究者主观认识不同的原因。本文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V+上"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解释现代汉语中"V+上"格式复杂性的成因:共时平面上的词都实际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20.
人类语言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句子是按句子模式生成的具有相对自足的交际功能的言语单位。句子的形成大致经历几个阶段:1.句型的语义化、深层结构化。2.深层结构的句子转换为表层结构的句子。3.表层句子的情景化。确立新的句子观,将大大扩大现代语法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