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到能源,人们马上会想到煤、电、石油、太阳能等。殊不知,植物中也有能源,这就是鲜为人知的植物能源——一些含有天然可燃烃油的乔木、灌木、藻类植物,又称石油植物,它们可以大量直接生产石油,如巴西热带森林的“香波树”。只要在树上挖个洞,油就会流出来,每日出油量高达25kg。美国的“黄鼠草”、西海岸的巨型藻、澳大利亚的丛粒藻等也都能提炼出石油,且产量不低,如“黄鼠草”,每公顷可提炼1000升石油,我国地大物博,也不乏石油植物的,如海南的油桶树,砍掉树干,油就会源源而来,每日能产“柴油”10-15kg。石油植物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邓爱华 《科技潮》2009,(8):26-29
长久以来.人们期盼着能找到一种“石油植物”,像稻米的春种秋收一样,春播绿草.秋收石油,以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地里能“种”出石油?这个在以前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的问题正在一步步从梦想变成现实。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的副研究员左海涛,他畅谈了能源植物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凸现,“氢能源”取代“石油能源”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4.
石油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因其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突出地位,又被俗称为“黑全”和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石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方便和最主要的能源,从全球看,目前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39%,这种状况至少将持续到下世纪上半叶,石油在今后整个能源构成中所处的霸主地位将很难动摇。  相似文献   

5.
郑晓鸿 《奇闻怪事》2009,(11):72-72
石油,有“黑色黄金”“经济血液”的美誉,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商品,几乎所有国家都把石油置于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因此,及早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拥有适当的石油储备也就自然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绿色石油”——新的植物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植物是自然界有效的太阳能储存者.1公顷郁闭森林每年可生产12.9吨干物质,所固定的太阳能约等于5倍粗制石油的能量.目前全球植物能源的年生长量,相当于600—800亿吨石油,而全球石油年开采量约30亿吨,仅相当于植物能源年生长量的4.3%.可见,植物能源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再生能源.植物能源曾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时至今日,人们对植物能源的利用又开发了新的途径.早在7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绿色植物能把太阳能变成烃,其分子结构与石油烃很相似,完全可以作为石油的代用品.目前已发现地球上有数千种可生产“绿色石油”  相似文献   

7.
马尧 《世界博览》2015,(5):22-25
石油这个不知道应该是颂扬还是该诅咒的黑金就这样使一个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沦落为以出售石油和军火度日的国家。提起俄罗斯这个世界上领土最辽阔的国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将其与石油为主的能源联系在一起:中日“安大线”、“安纳线”之争、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石油贸易、美国操纵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俄罗斯经济……俄罗斯这头白色的北极熊与石油这种黑色的“液体金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林红 《科技资讯》2004,(11):50-51
数百年来,煤和石油一直在燃料王国里唱“主角“.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能源消耗量的增长速度惊人,“能源危机“问题越来越快地走近人们的生活.正当人们对能源的前景感到忧虑的时候,科学家发现了新的再生能源--石油植物.……  相似文献   

9.
前景广阔的绿色能源电动汽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芒 《今日科技》2002,(2):34-35
汽车尾气排放对人、自然和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并芘等直接对行人、城市居民的呼吸系统有雾、噪声、灰尘、“温室效应”、石油泄漏等等破坏了生态环境。面对日趋严重的污染态势,人们呼唤绿色能源环保汽车的到来。绿色能源环保汽车将应运而生所谓绿色能源环保汽车,就是对环境无污染的环保型能源的“绿色汽车”,或者叫零排放汽车(ZeroE-missionVehicle)。目前能符合零排放的汽车只有电动汽车了。电动汽车具有无污染、低噪声的特点。绿色能源电动汽车有三种主要形式:充电的蓄电池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每年的能源消费量换算为石油,约达4.l亿千公升,仅次于美国和苏联。但日本又是个“能源资源小国”,自给率仅占12%。日本的能源又以石油为主,占74%,而石油的99.8%依靠进口,其中80%来自中东。与欧美比较,日本的能源问题更为突出。现在,不仅日本政府和财界一致强调能源问题是“八十年代日本最大的难题”,而且广大群众也对此表示关切。许多日本人谈“油”色变,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天天以能源为题大作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博览》2012,(19):10-10
在美国两党大会上,奥巴马吹嘘说政府已经“代表我,们的工人去面对中国”,罗姆尼却攻击奥巴马的能源政策,说“他对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政策的攻击会将能源与制造业的工作流向中国。”  相似文献   

12.
今天,“石油农业”已悄悄地在全世界兴起。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也不乏石油植物,如海南油楠树,砍掉树干,油会源源而出,一棵大一点的树每天能产油10~15公斤。 与其他能源相比,石油植物的开发有很多优点。首先,它是绿色植物,不会污染环境;其次,它属于可再生资源,能有计划地种植和开采;再者,较之于核能等能源要安全得多。正是基于上述优点,能源专家指出,21世纪将是能源植物大展宏图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关注国际问题的读者,都不会不关注世界能源问题;而说起能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石油。尤其在石油市场剧烈动荡、动辄牵动世界经济和公众生活神经的今天。与石油有关的新闻几乎每天充斥着各种媒体。许多重大国际事件与石油有关,盛产石油的地区似乎永远是国际政治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促进产品的“轻薄短小”化石油冲击后,石油、有色金属、木材等资源价格暴涨。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多样化,商品“寿命”相对缩短。为使商品适销对路,必须求助于“最新商品学,即将省能源、省资源、省人力与信息、软件技术相结合”,提高商品单位重量、尺寸的附加价值。近年来畅销的微型计算机、轻型轿车、袖珍录音机,均具有“轻薄短小”四要素。巨型喷气机,冰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2050年前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确保充足的清洁、高效能源的供应。由于能源部门资金密集度高、建设周期长,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受到能源供应短缺的制约,从80年代到90年代,能源部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得到国家重点支持,发展迅速。由于近年来“两个转变”的深化,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加上国民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使能源供需矛盾出现了缓解迹象。我国能源市场已开始与国际接轨。因国内需求增长迅速,现已大量进口石油,从石油出口国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爆发了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危机”,也影响到了我国。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采取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更多新能源与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石油是从地层里开采出来的、沉睡了百万年以上的液态能源。如果有人说“石油可以栽种出来”。也许会被认为是“天大的笑话”。不过,我还是要忠实告诉你,现在世界上有的国家,已经有栽种“石油”了!而且还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呢1 1955年以前,人们还只知道有天然金刚石。可是,一旦查明这种宝石的物质成分并掌握了它的制造工艺以后,也就可以大量人工生产了。今天,人造金刚石的产量已远远超过天然金刚石,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相似文献   

18.
“石油总有一天会用光”.相信地球人都明白这一点。该如何突破瓶颈.寻找新能源.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的研究课题。尤其在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短缺的今天.天燃气和其他原料价格的上扬,全球气温变暖与汽车尾气排故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已迫使人们转向可再生能源。于是的战衣“未来”的燃料之战。如果将“石油”比喻为屠龙宝刀的话.那新能源无疑就是倚天神剑了.“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此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哪种新能源谁才能笑到最后?[编按]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以能源合作为关键领域之一,中国将“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作为重点工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计算网络中心性,分析合作“中心—边缘”特性。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贸易网络密度较高,石油贸易关系紧密,石油贸易合作区域分布性较强,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及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科技商城     
明天的新能源———能源作物数百年来,煤和石油一直在燃料王国里唱“主角”,试想,煤和石油的“祖宗”既然都是远古时代的植物,那么能不能种植能源作物呢?能不能像收割庄稼一样来“收获”石油呢?这将是21世纪普遍关注的一个新的问题。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应具有高效光合能力。从当前情况看,芒属作物可算是一种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芒”,原产于中国华北和日本,这种植物具有许多优点:1.生长迅速:它一季就能长3米高,所以当地人称它为“象草”。2.生长泼辣:这种作物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阔地区都能生长,它在强日照和高温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