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史怀  肖马云  刘波 《武夷科学》2011,27(1):100-103
对淡紫拟青霉的固定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海藻酸钠包埋淡紫拟青霉的成球性能好,成球强度高.淡紫拟青霉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淡紫拟青霉含量25%、海藻酸钠含量4%、CaCL2含量12%、包埋时间2h.淡紫拟青霉在固定化小球中能够很好地存活,保存30 d时,活菌数从最初的2.63 x 107 cfu.g-1增加至22×107 cfu.g-1.保存60 d时活菌数为5.5×107 cfu.g-1.  相似文献   

2.
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中酶及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POD同工酶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在淡紫拟青霉的整个液体培养过程中,共出现了4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R f)分别为0.098、0.137、0.294和0.373,总体上,培养过程POD同工酶酶带的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第3-5 d时有3条POD同工酶酶带,培养至第6 d时,酶带减少了1条,只有2条酶带,从发酵的第7-10 d都只有1条POD同工酶酶带。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培养的第1-6 d时变化比较平缓,酶活的变化为7.0 u/mL-9.438 u/mL,从培养的第7 d开始β-葡萄糖苷酶活性骤然升高,达到43.875 u/mL,培养8 d时,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高值55.0 u/mL,随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动态平衡状态(9 d-11 d),12 d时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稳定变化,从44.438 u/mL降至18.875u/mL。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的可溶性蛋白的电泳结果表明:培养各个阶段存在着共同的蛋白质电泳条带,在1-12 d的培养过程中,蛋白质条带呈现先增多,后减少,再增多的趋势,这反映了淡紫拟青霉发酵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详细探讨在24-35℃恒温条件下荔枝蝽卵子腹小蜂的生存生物学,求得各有关温度与小蜂寿命或死亡率变化间的函数关系,为有计划地荔枝蝽卵平腹小蜂的室内大量人工繁殖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盆栽实验和田间实验条件下研究了10%噻唑磷颗粒剂、5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粉剂、5%特丁磷颗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3%氯唑磷颗粒剂5种杀线虫剂及其不同施用剂量对地黄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盆栽条件下5种药剂的不同施药剂量对地黄胞囊线虫病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田间实验条件下,10%噻唑磷颗粒剂40kg/hm2,5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粉剂50kg/hm2和3%氯唑磷颗粒剂50kg/hm。施用30d后,土壤中胞囊线虫虫口减退率达65%以上;施用药剂150d后,5亿孢子版淡紫拟青霉粉剂50kg/hm^2时防效最好,达67.95%;其次为施用10%噻唑磷颗粒剂40kg/hm^2,防效达61.00%,满足地黄的GAP栽培要求,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武夷科学》2019,(2):122-126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测定了荔枝蝽4龄若虫在寄主荔枝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荔枝蝽在荔枝上取食过程中产生了5 种波形:分别为NP波(非刺探波)、α波(刺探波)、β波(撕裂植物细胞波)、γ波(取食波)、δ波(取食结束波),但对不同品种荔枝没有明显差别,表明荔枝蝽对不同品种荔枝没有明显取食选择性。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荔枝蝽及其寄主荔枝之间的互作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荔枝蝽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以下简称“平腹小蜂”)是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 Drary)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本研究以保护天敌为目的,探索三种常用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对平腹小蜂的毒性大小与温度间的关系.实验选用喷雾气压恒定为2kg/cm~2、时间自动控制为3秒的ZHL97型喷雾器系统对荔枝蝽卵平腹小蜂进行药剂处理.结果表明,在22—30℃、70土5%R.H,14L:10D光照条件下.三种药剂对荔枝蝽卵平腹小蜂的毒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三种药剂对平腹小蜂的毒性大小排序因处理后温度的不同而不同,26℃下与厂家对药剂标定的毒性大小一致:甲胺磷(高毒)>乐果(中毒)>敌百虫(低毒).  相似文献   

7.
抗重金属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生物学法,通过生物耐受性诱导驯化,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了能抗重金属镉、铬、砷、汞和铅的4株霉菌,鉴定为变幻青霉、桔黑青霉、淡紫拟青霉和链格孢霉.经原子吸收光谱及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证明,4种霉菌对As^5+的耐、抗性强,对Hg^2+的耐、抗性弱.对As^5+的耐、抗性高达1.0 g/L,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率可达40%.这些抗性微生物有望应用于被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及土壤.  相似文献   

8.
云南烟草根结线虫拮抗真菌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云南省28个县采集152个土样及发病烟根,利用直接分离法和诱集分离法分别从根结线虫卵囊、卵、雌虫和幼虫分离到400株拮抗真菌,它们包括拟青霉属、镰刀菌属、普可尼亚属、木霉属、链格孢属、曲霉属、青霉属、柱孢菌属、茎点霉属、单顶孢属、钩丝孢属、节丛孢属、矛束孢属等21属及一些不产孢的拮抗真菌,其中淡紫拟青霉、厚垣孢普可尼亚菌、尖孢镰刀菌为分离频率最高,约占分离数的60%.卵囊、卵和雌虫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远远大于二龄幼虫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不同县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李芳  刘波  张靖  刘芳 《武夷科学》2004,20(1):17-21
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的装瓶量来调节通气量 ,以淡紫拟青霉菌株 NH- PL- 0 3培养过程发酵液的 OD值、p H值、菌丝重量、孢子量、对茎线虫毒力为指标 ,研究探讨通气量对淡紫拟青霉菌 NH- PL- 0 3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气量不仅影响孢子生成与菌丝生长而且影响毒力产物生成 ,菌丝生长与孢子生成的最佳设置是 50 ml(2 50 ml锥形瓶 ) ,培养 1 32 h菌丝量达到的 0 .98g/ 1 0 ml,产孢量达到 75.0× 1 0 8/ ml,而对线虫的毒力的最佳设置是 1 0 0 ml,培养 1 32 h,菌液对茎线虫的较正致死率达到 57.0 %。  相似文献   

10.
叉角厉蝽对绿额翠尺娥幼虫的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叉角厉蝽捕食荔枝绿额翠尺蛾幼虫,。并以叉角厉蝽捕食荔枝绿额翠尺蛾幼虫对象,研究了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猪物的虫龄等级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可用Holling捕食Ⅱ型模型拟合,随着捕食空间的增大,捕食效应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11.
吉林市森林土壤中的昆虫病原真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诱集方法从吉林市不同地区采集的18个土样分离出3属3种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用黄粉虫可以方便、快速调查昆虫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2.
谢钦铭  梁广文  曾玲 《江西科学》2006,24(3):235-237
就15种果园常用农药的田间使用浓度对卵跳小蜂成蜂的毒性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植物质杀虫剂印楝素、微生物杀虫剂高效B t.对卵跳小蜂的触杀毒性较小;菊酯类杀虫剂、抑太保、杀虫双和三氯杀螨醇对卵跳小蜂的触杀毒性均较高;卵跳小蜂对有机磷杀虫剂如辛硫磷、敌敌畏及氧乐果等非常敏感,但对敌百虫有较强的耐受性。因此在综合防治中避免使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应合理选择使用一些生物源杀虫剂以减少对卵跳小蜂的杀伤。  相似文献   

13.
 在2℃下同一种培养液中,研究了摇床转速、接种量和初始pH值对粉拟青霉菌丝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拟青霉是一种好气性真菌,摇床转速大于10r/min有利于该菌生长;接种量对菌丝最大产量影响不大,但是能够影响菌丝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接种量大于%,有利于菌丝产量迅速达到最大值;粉拟青霉菌在pH值为3~10的培养基中都能够生长,生长过程中能够分泌代谢产物主动调节pH值,该菌在pH为~7的微酸环境中生长最快;液体发酵过程中粉拟青霉生长量与发酵时间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蒂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14.
荔枝挂果末期荔枝蒂蛀虫防治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荔枝是华南地区著名的热带水果之一,荔枝蒂蛀虫是危害荔枝的主要害虫,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防治费用。探讨荔枝蒂蛀虫成虫的防治指标和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荔枝蒂蛀虫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于海口市三门坡镇一荔枝种植园内,采用整株套罩和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荔枝蒂蛀虫成虫的接虫数量与荔枝蛀果率之间的关系,设置无接虫为空白对照组,分析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指标与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结果】不同处理组之间蛀果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接虫数增加,荔枝蛀果率也随之升高,最高蛀果率为55.75%。荔枝蒂蛀虫接虫数与蛀果率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3.442x-1.484,R2=0.983 5。【结论】荔枝蛀果率与荔枝蒂蛀虫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防治荔枝蒂蛀虫的平均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27%/株,平均防治指标为0.28对/株。  相似文献   

15.
在对细脚拟青霉、玫烟色拟青霉、粉拟青霉、香菇、平菇、金针菇等胆固醇氧化酶产生菌初筛的基础上,选择以产酶较高的玫烟色拟青霉作为紫外诱变的出发菌株,筛选出一株相对高产突变菌株MFEC006,其酶活达到了0.548 3 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4%,经8次传代培养,突变株性质稳定.对MFEC006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得出其最佳产酶条件为:pH为6.5.温度27℃,接种量10%,摇床转速180 r/min.  相似文献   

16.
淡紫拟青霉IPC土壤抑菌作用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土壤平板法测定了云南省24个县代表性植烟土壤对根结线虫生防菌淡紫拟青霉IPC菌株平板培养孢子和液体培养孢子的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不同土样普遍存在抑菌作用,且土样间存在差异,液体培养孢子萌发率高于平板培养孢子萌发率.通过对7种抗生素、8种有机添加物和6种化学农药对该生防菌土壤抑菌作用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添加7种抗生素、6种化学农药和米糠、蚕豆秸杆、玉米秸杆和烟草秸杆能部分解除该生防菌的土壤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荔枝壳粗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荔枝壳粗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荔枝壳在低温(4℃)下用体积分数为20%的丙酮溶液浸提1h后,用150W的超声波功率处理15min,荔枝壳粗多酚提取率为37.10%,显著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荔枝壳粗多酚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