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唐结玲 《科技信息》2007,(24):112-114
本文认为老舍的《月牙儿》在其小说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老舍前期小说创作与后期创作的转折点。笔者以此为基点对《月牙儿》、《骆驼祥子》进行了比较,从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意蕴、人物的设置等方面重新做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探讨,论证了《月牙儿》是老舍在创作发生转折时,具有先兆性、带头性的作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雨天,外面的雨丝透过窗,落在我正翻看的书上,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骆驼祥子》。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老舍,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没爸没妈、单纯质朴的年轻人祥子,小说讲述了祥子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故事。祥子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他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坚韧的精神,为了实现梦想不断努力,省吃俭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是二十世纪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运用社会历史批判的方法,着眼于阶级性、社会性方面解读,取得了敢于和阿Q研究相比肩的丰硕成果.本文试图从游民文化视角来重新解读骆驼祥子这一说不完的文学典型,以期从另一侧面对老舍先生"国民性批判"这一命题的探讨能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执着于剖析和批判国民奴隶心理性格的现代作家,老舍在抗战时期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汉奸人物,既是其在市民形象上的新发掘,也成为其笔下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老舍细致刻画了不同类型的汉奸,客观上呈现了这个阶层所代表的民族劣根性。并且,老舍抗战文学中的汉奸书写对于其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老舍对汉奸形象的充分关注和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最初是以小说登上文坛的。他的《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以及数量可观的中、短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老舍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除小说而外,他还写过大量的杂文、通俗文艺和剧本。特别是建国以后,老舍在话剧剧本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剧作,一开始就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他的剧本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加以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唐昕 《科技信息》2010,(22):158-159
本论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从文学史上"幽默"的评介与老舍文学创作的追求;美学上"幽默"与悲喜剧的区别与独立;老舍小说中"幽默"的界定及意义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明晰"幽默"的独特诗学意义,界定并深化了老舍小说中的美学风格——幽默。  相似文献   

8.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那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他笔下诸多人物形象丰富了现代文学史的人物长廊,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孕育的国民性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9.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优秀代表作,他真实地描绘了"老实,规矩,要强"的人力车夫祥子堕落的过程,又是一个命运和精神两方面都向车夫群体认同的过程。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1.
《骆驼祥子》中祥子生命中的几位女性的存在可说是祥子作为男性存在的一种命运文化的阐释。他对虎妞身上的母性依恋,是对家的温暖的寻找;对小福子精神理想的依恋,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夏太太性欲望的依恋,是沉沦的开始;而妓女白面口袋则是祥子对现实逃避的麻醉剂。从寻找母爱、理想的回归、迷茫的探寻、女性的痕迹四个角度分析了祥子与其生命中女性的隐形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邵燕祥说:"胆是先导,识是基础。"他的杂文就表明他是个有胆有识的杂文家。说他"有胆"是因为他敢于站在"民间立场"去披露现实中的假、丑、恶,为普通老百姓鸣"不平"伸"正义"。说他"有识"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深刻地看到之所以出现假、丑、恶现象背后主要是法制不健全、"现代公民"意识薄弱。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指陈时弊,开启明智。  相似文献   

13.
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历来备受推崇,而萧伯纳的莎评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通过对萧伯蚋的莎评作简要的梳理,以实例来说明萧伯纳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所持态度不同于多数莎评家。  相似文献   

14.
在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中,作者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遭遇及其行为的描写,揭示了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仍然受着传统帝国主义殖民逻辑的影响和支配,不管是白人和黑人,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这段殖民历史的共同受害者;在这里作者的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意识,并为化解这段历史恩怨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从生态批评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对阿来的小说《随风飘散》中的人物——格拉进行尝试性解读。在小说《随风飘散》中,作者透过格拉这一人物对自然生态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写,对人生和人类文明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对格拉这一人物进行尝试性解读,揭示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6.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其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老子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思想、事物变化发展思想、质量互变思想等辩证法思想有其合理的内核,也有其局限性。因老子辩证法思想具有原始性,因而对中国哲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下,批判地发掘、吸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功能。人民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与建议,经过新闻媒介的表达得以集中和放大,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发挥影响力,成为舆论监督。该文主要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机制,使媒体依法开展的舆论监督能够得到法律规范的有效保护,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8.
刘瑾 《科技信息》2008,(5):146-146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1962)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他以荒诞的戏谑和圣经原型的移位演绎了一部现代启示录,表现出现代人企图依赖自欺的幻想来获得救赎的心理状态。本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着重分析此剧中这些圣经原型意象和情节的重构,以期挖掘隐喻背后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9.
刘庆邦小说具有浓郁的道家意蕴。无论是对大自然和自然状态的由衷亲近,还是对淳朴民风与素朴人性的体悟展现,都深透着道家崇尚自然的倾向。作家对物欲横流和人性失真的现实批判,唤起对老庄生命境界的无限向往。而他淳朴鲜亮的女性书写,又契合渗透着道家女性崇拜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从祥子作为中国社会早期城市打工者的形象入手,结合他的现实处境、个性特点、需要层次和新时期文学对当代打工者的描写,剖析了祥子的需要和冲突,揭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