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元方 《自然杂志》1996,18(3):145-150
一、证实与发现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按惯例每年在此日下午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同时举行隆重的诺贝尔奖授奖典礼.1995年的这一天,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  相似文献   

2.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丽梦别墅逝世,遗嘱规定设立诺贝尔奖金以纪念他事业上的前人索布雷洛。就是将他遗产的一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每年支取的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奖金。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金,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的逝世日颁发。评定各类奖金的机构是:物理、化学、经济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生物或医学奖是斯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学外科学研究院,文学奖是瑞典文学院,和平奖是挪威议会选出的五人委员会。奖金包括金质奖章及奖状  相似文献   

3.
1996年12月10日是瑞典著名科学家诺贝尔逝世100周年,也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颁发至今96年。本文总结了3项自然科学奖的颁奖概况,获奖者国籍分布,获奖者年龄分布和获奖学科的分类。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12月10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那里将进行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大厅内布满鲜花,这是由意大利圣雷莫市政府提供的,因为诺贝尔1896年去世于该城.16时30分,乐队奏乐,全体起立,王室成员驾临.接着便是讲话、颁发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宴会也是按严格程序进行的,19时整准时打开香槟酒,65张桌子围绕着国王的主桌排开,大厅内唯一的照明是蜡烛.1350位嘉宾使用的都是镀金的银餐具.晚餐结束后国王将逐一召见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将有幸与国王交谈5分钟.这是多么隆重的仪式!这是全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那么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怎样看待这个最高荣誉昵?  相似文献   

5.
自1901年以来,中外各界人士都把获得诺贝尔奖看作是举世公认的最高荣誉。 诺贝尔奖是根据著名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1833.10.21~l896.12.10)的遗嘱,以其名义和大部分遗产设立的永久性国际大奖。 奖金来源与颁奖方式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法国巴黎写下遗嘱,将其遗产332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合978.3万美元)的大部分3122.5万瑞典克朗(920万美元),捐为设立诺贝尔奖的基金,并将此基金投资所得的部分利息作为奖金,每年颁发一次。 奖金规定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方面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单位(限于和平事业),以资激励人们努  相似文献   

6.
尹龙 《科学之友》2002,(1):16-16
2001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诺贝尔奖本年度颁奖仪式和百年庆祝典礼。所有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部被邀请前往参加这次百年盛典。与此同时,在中国也开展了—系列的庆祝活动。诺贝尔奖根据瑞典发明家诺贝尔的遗嘱设立,原有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五个奖项,1969年,由瑞典银行捐款开设经济学奖。从1901年首次颁奖至2001年,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一百年来,全部六个奖项共有714人获奖(另有20个和平奖授予如红十字会、联合国等团体或组织)。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晓,总要吸  相似文献   

7.
何京 《世界科学》2004,(6):32-33
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的一页纸 ,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 ,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年复一年 ,诺贝尔奖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有时甚至引发争论。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奖项 ,1969年首次颁发经济学奖。此外 ,加上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总共设有六大奖项 ,颁发给最杰出的时代精英们。隆重的仪式诺贝尔奖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这个只有11位雇员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只有900万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12月10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边峰 《科学之友》2005,(12):39-41
阿尔伯特·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圣雷莫市去世,身后留下了一份著名的遗嘱,这才有了最初的5项诺贝尔奖。事实上,诺贝尔的遗嘱有好几个版本。1889年11月11日,他给一位朋友写信时首次提到了遗嘱问题:“我的一位老侍者总在问,我死后他是否能得到什么。但他哪里知道  相似文献   

9.
祝汉民 《自然杂志》1996,18(6):361-364
1996年12月10日是瑞典名科学家诺贝尔逝世100周年,也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至今96年,本言语总结了3项自然科学奖的颁奖概况,获奖国籍分布,获奖年龄分布和获奖学科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诺贝奖的权威、公正和崇高荣誉得到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认可,诺贝尔在其遗嘱中郑重叮嘱:"我明确希望在授奖时不必考虑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管他是否为斯堪的纳维亚人,获奖者应当是最杰出人士."藉此,瑞典皇家科学家、瑞典文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挪威议会每年都向全世界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学者、和平人士、政治家等征询获奖候选人;而且,处于长期中立经济发达的瑞典的评选委员会完全依赖诺贝尔基金,很少受官方的影响。尽管如此,诺贝尔奖自颁发以来,也曾有偏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单独授予八十一岁的美国女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消息传来,本刊编辑部的同志感到格外振奋。诺贝尔奖年年颁发,何振奋之有?因为早在一年以前,本刊  相似文献   

12.
刘昌 《科学之友》2004,(11):34-35
广受瞩目的2004年度“诺贝尔奖庆典”活动于10月4日拉开序幕,首先宣布的是2004年度“诺贝尔医学奖”,随后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与“诺贝尔和平奖”等。  相似文献   

13.
时钟 《世界科学》2006,(12):42-45
“Home is where I work,and I work everywhere.”——Alfred Nobel“家即是我工作的地方,我随处工作。”这就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一生的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可贵的精神财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San Remo的家中逝世。今年的12月10日是他逝世110周年纪念日。德国汉堡郊外Geesthacht小镇边上GKSS Research Center的原址,即是当年诺贝尔做炸药实验的基地,至今仍保留有他当年做实验的巨大石掩体。那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然而并非每个人都为之庆祝。瑞典反贪局的一位官员向媒体透漏.他们正调查一家与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Z·豪森(Harf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引发子宫颈癌与两位法国科学家获此殊荣]有着某种关系的制药公司,  相似文献   

15.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6.
边峰 《科学之友》2005,(23):39-41
阿尔伯特·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圣雷莫市去世,身后留下了一份著名的遗嘱,这才有了最初的5项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7.
细胞的生老病死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和消亡,起到“决死生、处百病”的关键作用。诺贝尔奖评委会“慧眼识事认人”,在生命科学世纪之初的头两年,将医学奖连续两次颁发给这个领域研究成果和学科带头人。自2001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周期关键分子调节机制的3位英美细胞生物学家后,2002年医学奖又颁发给3位英美细胞生物学家——英国的西德尼·  相似文献   

18.
吴家睿 《科学》2003,55(1):57-58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发是国际学术界的一大盛事.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值得我们学习.不仅是他们的科学贡献,而且他们的研究历程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19.
历史     
<正>1934年7月4日,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巴黎逝世。居里夫人本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发现钋和镭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可是由于她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最终因患恶性贫血白血病而过早逝世。  相似文献   

20.
"女性诺贝尔奖"奖项下首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5位女科学家有幸获得殊荣.这之中,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也站到了聚光灯下,代表亚太地区领取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中国女科学家连续获得4次该奖项提名后,首次问鼎这一"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