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晓坤是滇东诗人群中一个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诗歌创作到1996年左右,这是何晓坤诗歌创作的前期。此后何晓坤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停顿期。2010年秋冬,何晓坤恢复了自己中断多年的诗歌写作,并在短期内创作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女性诗歌吟咏的主题。进入新时期,几代诗人开启了不同的书写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舒婷、林子在找寻“人”的爱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蕾等女诗人的爱情里,通过身体的描写来表现感情与欲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路也等开始将日常生活融入爱情中,并形成了个人化表述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奇异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为令人深思和引人注目。昌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生命意识主要有四方面组成:宿命感、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和受难意识。昌耀的生命意识来自于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杨克诗歌集》触及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和经济空间的诗意转换、“新的城市经验”、新的诗歌意象等,其中的一些诗作具有显著的诗学价值,诗人那些表现城市商业形态之下人的精神与情态的诗作,弥补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歌整体面目中存在的某些缺损,其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古老的抒情文体,近一个世纪以来诗歌已渐趋没落,然而围绕诗歌衍生的那些诗坛事件却在声音上益过了诗歌本身。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激烈论争使平淡已久的诗坛重新热门起来。当我们认真好听这些声音时,不禁哑然有所思,并欲从诗与事的双重角度出发对世纪末的诗坛论争做出诗意裁判。  相似文献   

6.
对革命的书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历史小说相较于此前的"红色经典"以及80年代初中期出现的带有启蒙意味的历史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解构"为使命,解构历史目的、解构革命动机、解构英雄神话,表现出了极强的颠覆性。  相似文献   

7.
“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彼得.德鲁克提出了“新经济”。创业型经济80年代以来在美国、欧洲相继出现,并且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创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的作用显著,所以,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关键。本文首先从创业的含义及创业型经济的出现入手进行理论阐述,其次,分析了中部地区为什么要发展创业型经济,最后提出了实现中部崛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以“民歌大王”著称的诗人陈有才近年来仍笔耕不辍。解读陈有才的诗歌,我们会发现豫南的地域特征对其诗歌意蕴美的形成构成重大影响。以此为基点,从他的部分诗歌中寻找视角,在归纳其诗歌意蕴美的同时也从生活积淀、思想认识、作品构思及细节表现等方面具体探讨其诗歌的意蕴美与地域特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接连兵败,以此为题材形成了大量的报告文学。这些作品针对政府主导型的体育管理模式、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体制、支配体育行为的非体育观念等体育问题表达强烈的改革意识。文章认为体育体制问题的集中显现、“问题报告文学”大潮的猛烈推动、新一代体育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集体崛起、国外批判性报告文学的大量译介是这一时期此类报告文学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九叶诗派是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诗歌派别,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的薪火传人。他们身处40年代中国战火燃烧的大地,面对方生未死的现实世界和错杂着的鲜花与岐路的观念世界,以独立承当历史的姿态重建战时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生代形象,以既介入又超然的方式保持着与时代广泛、深刻的联系,与当时的主流文学(诗歌)一道共同维系着文学(诗歌)繁荣必备的“生物多样化”的平衡格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学以拒斥社会现实的方式达到反抗既有学规范的目的,又有非社会化的特点,随着化环境的改变和创作自身的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了根本性变化,先锋作家们开始努力构建学本与现实生活的统一性。先锋学在90年代所具有的这种现实情怀有理由得到充分重视,而不能用“先锋精神的蜕化”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3.
作家刘庆邦以其独特的社会视角,用质朴、流畅的笔法,聚集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走窑汉”们.谱写了一首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煤矿工人的生命史诗,并流露出自我创作的社会伦理标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诗歌在走过了“先锋诗”和“实验诗“的纯真年代,过渡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物质化世界的冲击,诗歌逐渐陷入了物欲化的泥沼和“个人化”写作中,整个诗坛面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民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否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句空话”;20世纪80年代,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两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在我国诗坛崛起的新诗潮-朦胧诗,主张建立一个人性的世界,恢复敌人的尊严,积极肯定普通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重新确立健康的人格,热情呼唤人道主义,对于颠覆迷信崇拜、破除“高大全”式的英雄神话,富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批判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艺术上也作出了崭新的价值取向:大量操作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等手法,打破时空秩序,捕捉潜意识和瞬间感受,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对十年动乱时期的苍白文艺是一个有力的反拨。  相似文献   

17.
对女诗人翟永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诗歌的叙事转换动因、叙事蜕变及其转换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和解析,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从性别焦虑走向性别从容的美学策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森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诗人之一,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个人诗歌形态”的诗歌作品。其文本呈现出四大基本特征:1.批评意识;2.叙事性写作;3.开拓“智性”空间;4.精神分析。通过对森子诗歌创作的个案研究,来表明笔者对90年代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尤其是日本的崛起、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异军突起、美国硅谷相对于128公路地区的反败为胜和中国“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的成功等一系列经济现象,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区域要想取得成功,靠单枪匹马、“自力更生”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20.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研究”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探讨新时期诗歌运动的发生发展的需要,大西南文化及其新时期诗歌发展的独特性构成了这神研究的条件。该课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新时期诗歌的消长与大西南文化的关系,二是中国新时期诗歌精神与西部精神,三是大西南文化对新时期西南特人的个性塑造,四是新时期大西南诗歌流派的地域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