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成都市圈层经济特点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层经济是近年来城市经济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通过构建成都市圈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成都市经济普查最新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成都市各区(市)县的人口密度情况,揭示了成都市"都市经济结构圈层"和"都市人口地理圈层"的圈层结构.研究表明成都市具有3个圈层,分别具有不同的经济、产业结构、从业人口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建设》2004,(7):24-25
成都市电子政务外网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点应用工程,是成都市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其建网目标是以电子政务为龙头,带动成都市及各区(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为成都市各级机关部门提供一个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宽带网络。政府各机关单位通过成都市电子政务网进行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交换,加  相似文献   

3.
《杭州科技》2012,(1):31-33
根据浙江省2010年度区、县(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数据,对杭州市各区、县(市)2010年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基于呼和浩特市2000—2020年人口与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呼和浩特市人口与经济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示: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旗县人口外流严重;人口与经济不均衡分布加剧;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呈以玉泉-回民为核心向四周降低的“核心-外围”分布格局,并且人口与经济进一步向核心区域集中;呼和浩特市已经转变为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人口与经济分布耦合性不断上升。最后从建设“呼包鄂”城市群、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实施人口迁移等方面提出推动呼和浩特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2008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已于近日揭晓。根据省统计局、省科技厅的监测情况,杭州市各区、县(市)2008年科技进步呈现下列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历年遥感影像提取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分析城镇扩展状况,建立城市扩展综合指数及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化质量的协调耦合状况,研究成都市1990—2013年城市空间外延扩展及城市化质量变化趋势,并探索两者协调和耦合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城市外延拓展空间有限,扩展强度指数先增后降,拓展形态规则度和紧凑度普遍不高;2)研究期内成都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明显,并已基本达到合理水平,2000—2009年成都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最为迅速,2013年末城市化质量已经基本达到合理水平;3)研究期内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化质量协调耦合状况不断优化,从1992年的不协调状态发展为2013年末的高度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人口时空演变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1965-2006年福州市人口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5-2006年,福州市辖区和福清的人口总量及增长速度均高于其它县(市),市辖区人口变动幅度最大,其它县(市)相对较小;福州市几何中心在闽侯县境内,而人口重心在闽侯与市辖区之间徘徊,人口分布一直处在不平衡状态,人口密度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40 a来福州市人口重心经历了3个非连续单向的、反复波动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福建省各县(市、区)2005年和2014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不一致性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格局,并有围绕沿海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关系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不断趋向于协调,表现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县域逐渐向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型转变;从人口与经济的动态关联上看,Moran’s I由2005年的0.422降为2014年0.374,表明不一致性指数较高(较低)县域在空间上集聚程度减弱,但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以"高-高"型集聚区域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方面的16个指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各区(县)201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通过均方差、等区间分级、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评价了兰州市土地承载力的空间异质性,为兰州市今后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城关区和安宁区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高,榆中县和红古区极弱,其余区(县)处于中间状态;(2)各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在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差异明显;(3)各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主要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兰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空间异质性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针对这一现象,综合使用齐普夫(Zipf)指数、城市首位度和人口分布变异系数等指标,测度了各省人口空间分布状态,分析检验了政府财政干预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离散度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分析发现:多数省份人口分布不合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财政干预分别与省区城市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正相关和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地理分布及其长寿区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岁老人比率及其地理分布是判断长寿区的重要指标,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呈空间集聚型分布,成都平原自古以来为长寿老人集中区;其百岁老人比率总体上由西向东递减而呈梯度型分布,其中川西北高原和成都平原百岁老人比率最高,为我国长寿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城镇聚集效益明显,同时成都市也面临着城乡由“二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机遇.通过区域人口、生产集中度的不一致性系数的计算,指出成都市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城市集聚效益指数、城市发展潜力指数两个指标来反映成都市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大成都都市圈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成都市作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实证对象,采用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的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并显示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圈层结构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评价的结果具有较大的现实符合性.  相似文献   

14.
采集了2015年全年成都市主要城区的大气监测数据,按月进行了相关统计.结合成都市人口经济、机动车尾气、工业分布及排放等实际情况,论述了空气PM_(2.5)污染来源;针对实时采集的数据,绘制了成都市气温、降雨量与PM_(2.5)数值的关系图,分析了成都市地理、气候因素对PM_(2.5)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系列防治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lOOm×100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基于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的自然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自然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穆棱市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穆棱市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穆棱市地形起伏较小,气候偏寒.水文条件一般.地被条件区域差异较大;穆棱市自然环境以适宜性为主要特征,全区自然环境由3/4的适宜区,1/5的临界适宜区和近5%的不适宜区组成;穆棱市人口分布呈现“沿线集聚”的基本特征,全区97.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自然环境适宜地区,2.5%人口分布在自然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基本无居民点处于不适宜地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国际人口迁移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人口迁移选择指数表示人口迁移规模,划分人口迁移中心;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对世界各国的人口迁移、迁出规模进行空间可视化,发现空间规律。结果:(1)国际人口迁移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发达国家和传统移民国家为主要迁入区,亚太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出区;(2)按照人口迁移吸引中心的强弱可将吸引中心分为3类:强势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gt;10)、次级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为5~10)和弱势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为1~5);(3)发达国家和石油生产国为主要的人口吸引中心,人口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人口迁出中心;(4)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差距、世界政治环境以及迁移政策都会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特征。结论:国际人口迁移中迁入地与迁出地表现不同的规模特征与空间特征,影响迁入、迁出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成都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比例作为城乡收入差距衡量指标,以按第三产业分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通过建立VAR模型、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从消费水平的角度估计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牵动作用十分显著,政府通过发展战略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通货膨胀进行严格控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可能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与经济增长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和人口重心等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和GeoDa软件分析了清远市2005年—2015年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清远市人口密度地域差异明显,北低南高;人口向清远市区集聚,但多地空间相关性较弱;人口分布不均衡但态势逐渐减弱;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英德市黄花镇境内,偏离几何中心,呈西北向东南移动.清远市人口时空演变主要受自然环境和区位、城市规划和政策、轨道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内涵,简析了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举措,着重强调了科技和人才是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20.
测度地区卫生资源需求是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资源空间配置的前提.综合考虑地区卫生资源需求决定因素及空间相互作用,构建卫生资源需求指数,分析2000年—2010年中国卫生资源需求在地市之间的分布及变化.结果发现,中国卫生资源需求自西向东呈“高-低-高”的总体空间格局.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和川西地区主要因为居民健康需要水平高,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地市连片分布,形成青藏地区高值集聚区和以藏中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卫生资源需求热点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卫生服务可及性高,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地市集中分布,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高值地市集聚区和以苏浙沪为核心的中国东部卫生资源需求热点区域.中部地域整体上居民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可及性较低,连片分布卫生资源需求低值地市,其中广州、武汉、成都等部分省会城市和豫北地区因卫生服务可及性较高,川云桂黔地区因健康需要水平较高而成为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区,形成以甘川陕晋豫鄂湘为主的低值地市集聚区和以甘陕鄂湘赣为核心的中国卫生资源需求冷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