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调查了荒漠草地3类沙土表层发菜生长情况及土壤内不同季节微生物各类群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固定沙荒地和半固定沙荒地表层都有发菜生长,但前者比后者数量多;流动沙丘表层无发菜生长;在固定沙荒地和半固定沙荒地土壤中,除了生长好氧性细菌外,还有大量放线菌和真菌繁殖,在流动沙丘中很少有放线菌和真菌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吡咯喹啉醌对辣椒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盆栽辣椒研究不同吡咯喹啉醌施用浓度和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活性及辣椒生长(植物学性状、产质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吡咯喹啉醌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及辣椒果实中的V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影响或无影响,但可提高土壤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辣椒的生长,增加辣椒果实单果重和单株重,提高辣椒根系活力,增加辣椒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其中灌根处理对土壤细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及土壤有效磷的增加优于喷施处理,而喷施处理对辣椒生长及产质量的提高优于灌根处理.在辣椒实际生产中,灌根和喷施配合施用500 nmol·L~(-1)吡咯喹啉醌,能改善土壤和促进辣椒生长.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各类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均为0~10cm层多于10-20cm层.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以及微生物总数量的峰值出现在春季,而放线菌数量的峰值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4.
西南典型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选取桂林、重庆、贵州三地的林地、耕地等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40、60 cm深3个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微生物类群进行计数,结果显示:(1)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非岩溶区,真菌数量反之,且岩溶区微生物总量大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土壤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夏季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4.7%,秋季达93.8%;放线菌最高夏季为33.1%,秋季为55.4%;真菌夏季最高达55.9%,秋季为4.4%。(3)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性,但总体而言,夏季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秋季,细菌数量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存在一致性,真菌和放线菌则不明显。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理特性等。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是描述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参数.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0、5、20、50 mg/kg苄嘧磺隆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及蔗糖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苄嘧磺隆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和苄嘧磺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苄嘧磺隆对蔗糖酶表现出先抑制再恢复的效应,抑制效应和苄嘧磺隆的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而对脲酶活性表现出抑制、恢复再抑制的效应,抑制效应和苄嘧磺隆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5).  相似文献   

6.
采用平板计数、液体稀释法计数,对石家庄某军事学院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内,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群以细菌、真菌、放线菌为主,总数在107 CFU/L以上;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以细菌数量最多,达到108CFU/L以上.从生物滤池进水到人工湿地出水,水体中原生动物数量先增后减,但种类增加,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也依次减少,说明水体污染程度次第降低;季节变化及进水CODα的含量对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数量有一定影响,9月份进水中的CODα浓度低,导致真菌、放线菌的总数增多,分别达到8.0×107 CFU/L和9.6×105 CFU/L,造成出水浊度高、CODα的去除效果差;人工湿地系统中表层土壤微生物和深层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污水中污染物(CODα)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污水中CODα的去除主要依靠的是表层土中的细菌和真菌,其相关系数可达到0.69、0.84以上;人工湿地土壤样的微生物中,不同区域土壤样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都随着季节的改变会有变化,但随着季节变化的规律不很明显.土壤样中硝化菌的数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反硝化菌的数量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莠去津除草剂施入土壤后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本实验以莠去津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法,分初期、中期、后期、末期4个阶段研究莠去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莠去津除草剂对土壤中的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在4个时期都有抑制作用,对土壤中的细菌在初期、中期和后期有促进作用,在末期有抑制作用。总体上,莠去津除草剂对土壤中真菌、放线菌有抑制效果,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对真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存在滞后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当归连作种植地和轮作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几种常见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分析当归种植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当归连作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用比色法和滴定法测定土壤酶活性.结果显示采样地土壤微生物总数当归-大豆轮作地最多,当归连作地次之,荒地最少;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和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一致;土壤中真菌数量当归连作地最多,其次为轮作地,荒地最少.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呈现降—增—降的变化趋势;中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季节的变化逐渐降低.表明当归连作使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多;当归不同种植方式会影响土壤酶的活性;土壤中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中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变化趋势相一致,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则与真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9.
集中施入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空间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集中施肥(穴施、条施)下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动态变化,采用土柱模拟方法,研究鸡粪在2种集中施肥方式(穴施、条施)及两种对照施肥方式(不施肥、均匀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空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与均匀施肥和不施肥相比较,集中施肥更有利于促进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繁殖;(2)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而真菌则是逐渐降低的趋势;(3)垂直10和20 cm位置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高于垂直35 cm位置,且在垂直10和20 cm位置集中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显著并高于均匀施肥和不施肥处理,而在远离肥料的垂直35 cm位置的差异不显著;(4)水平方向上,集中施肥处理在处理后5和10 d对水平2和5 cm位置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大,处理后30 d其影响与均匀施肥处理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集中施入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会因为距离的远近而产生差异,在2-10 cm距离,离肥料越近土壤微生物数量越高,且其影响显著的时间为施肥后10 d左右。  相似文献   

10.
江苏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及其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营造防护林的林地,其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平均比对照滩涂高出100余倍,比农田高出20余倍,其中刺槐林、竹林土壤微生物总量明显高于水杉林;微生物类群以细菌为主体,放线菌为次,真菌最少(细菌在每克干土中约900 ̄8000万,放线菌为200 ̄2400万,真菌为0.8 ̄1.7万);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随着土层深度而递减,以0 ̄20cm范围内居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春季略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11.
磷细菌剂在小麦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细菌剂(土壤磷活化剂,生物磷肥)系用自行分离筛选的HM0332和HM483解磷细菌研制的微生物肥料。多年盆栽,小区试验和田间简单对比试验,增产效果显著、亩增小麦16.7—42.7kg。增产率6.2—19.8%。并有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培肥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平菇栽培中病原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治病虫害是搞好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作者于1986~1988年在新乡市(县)范围内进行了平菇栽培中病原菌的调查研究。分离、鉴定出病原细菌3属:病原真菌13属。调查发现,平菇栽培中病原菌极易发生且具有规律性:在菌种培植和菌丝发育阶级最易污染杂菌,主要是真菌和细菌;在子实体形成和成熟采收阶段,除部分杂菌继续蔓延外,害虫逐渐盛行,给平菇生产造成极大危害。由于平菇特有的栽培方式和食用特点,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更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蒙古口蘑蘑菇圈及其两侧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及种类分布有明显差异.产生子实体的出菇圈带中存在两种优势细菌,它们可能与口蘑子实体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Remediation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using biosurfactants as additives involves interactions between soil matrix,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 contaminants, biosurfactants and microorganisms.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for biosurfactants to enhance the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is basically revealed. Biosurfactants can enhance solubilization of the contaminants in the soil matrix, change their mass transfer properties into the aqueous phase, as well as affect their sorption properties. Furthermore, biosurfactants can act on microorganisms and change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 accordingly cause new growth and uptake behavior of the bacteria in the soil matrix. Both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the microbiological effects can basically increas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contaminants and enhance their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5.
促生菌对青饲玉米土壤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进行了促生菌对青饲玉米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及消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促生菌能使青饲玉米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其细菌,放线菌的数量随玉米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多,而具菌数量增和缓慢,微生物生理群显著地高于对照,玉米根际芽孢杆菌明显增加,并随青饲玉米生育其而变化,促生菌对玉米大斑病及瘤黑粉病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壤中菌根对柑桔磷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取第四纪红壤,接种VA菌根真菌(Glomus citricolum)于枳(P(?)ncirus trif(?)liata)实生苗,以不接种为对照,各施用6种磷肥量,共12个处理.1987年和1988年两年重复的盆栽试验证明:(1)在红壤中枳的菌根发育良好,接种菌根真菌4个月后,检查枳实生苗的菌根感染率为30%左右,高的可达39.0%;(2)在红壤中每亩施25—125kg不同量的过磷酸钙对无菌粮枳实生苗的生长效应不明显,而接种菌根真菌后则能显著地促进枳实生苗的生长.4个月中,有菌根枳苗的株高比对照的增长1倍,主干粗度增40%-93%,植株鲜重增3—6倍;(3)菌根使枳苗地上部含磷量比对照多3—5倍;(4)土壤在不灭菌条件下,接种菌根真菌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是在低氧条件下生物质经过热裂解得到的含碳丰富的产品,可提高土壤酸碱度,具有保水保肥及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等功能。综述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生物炭的碱性性质及多孔性质提供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从而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等的含量; 生物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多孔性质,促进了土壤中细菌及某些功能菌的生长,但同时生物炭中含有的重金属及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对细菌生长存在抑制作用; 相比于土壤细菌,生物炭碳氮比(C/N)高、含大量难降解碳化合物,则有利于土壤真菌生长,并且生物炭具有的较大孔隙度,为真菌菌丝提供了附着位点; 生物炭对微生物的促进作用间接提高了土壤中脱氢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等土壤酶活性。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深入了解生物炭的土壤改良作用,深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表明,目前房县黑木耳三个主要菌种,即875#、8206#和黄天菊花的发芽率分别为64.08%、59.43%、58.28%.不同菌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耳杆上的发芽率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及芽生孢子的萌发过程及其细胞内含物异染质小体的变化,发现芽生孢子的萌发率及生长速率高于分生孢子,生长不同阶段芽生孢子的大小百分率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并发现细胞内异染质小体在不同萌发细孢中分布的不均一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分生孢子形态构成的稳定性及其产生的微循环产孢现象和萌发孢子的连接现象.  相似文献   

20.
小兴安岭落叶松苔草沼泽土壤微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油桦-苔草沼泽植物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中,以细菌最多,其次为真菌,放线菌较少。这是森林沼泽土壤微生物的特点。各类微生物在土层中的数量,受土壤温度、湿度和地下水位的影响,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硝化菌、铁还原菌和反硫化菌在土层中分布受永冻层、地温和土壤湿度的影响,时、空变化规律亦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