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潮棕壤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N2O排放进行了原位观测,同时测定了整个生长季0cm~10cm、10cm~20cm耕层土壤中NO3--N、NH4 -N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物—土壤系统为大气N2O的源。不同耕层土壤NO3--N含量在整个生长季的变化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形式:在水稻生长前期和收割前后较高,在生长中期含量很低;而NH4 -N含量在水稻成熟以前较高,进入成熟期以后含量急剧降低。氮肥施用可增加稻田N2O排放的总量和耕层土壤(0 cm~20cm)NH4 -N含量;对NO3--N含量则无明显影响。图3,参16。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源对3种溶磷真菌溶解磷矿粉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液体无机磷培养基,研究4种不同氮源硫酸铵、硝酸钠、尿素和硝酸铵对3种溶磷效率不同的溶磷真菌溶解宜昌产磷矿粉的结果表明,当只供应NH4^ -N时,菌株P2.3的溶磷量最高,而当培养基中存在NO3^--N时,菌株P66和P39的溶磷效率显著地高于只供应NH4^ -N处理。对3种菌株不同氮源处理的培养滤液pH、有机酸含量和溶磷量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培养滤液的pH值与有机酸含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在不同氮源供给对溶磷量和培养滤液pH值和有机酸含量之间虽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更主要的是与不同的氮源供应可能改变了不同溶磷真菌的代谢途径,使得产生有机酸种类及其含量发生了变化有关。3种溶磷真菌P2.3、P66和P39利用的最佳氮源分别是硫酸铵、硝酸钠和尿素,表明不同氮源供给对菌株的溶磷活性影响很大。图6,参10。  相似文献   

3.
短期免耕对东北黑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方式对土壤NO3--N在土体中分布的影响。6a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免耕玉米小区NO3-N含量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表层和亚表层NO3--N含量均高于底层。秋翻玉米小区除2004年外,其他年份也表现出这种趋势。在试验的后两年,由于玉米根系和土壤动物的作用,免耕处理开始形成连贯的大孔隙,大豆小区免耕处理NO3-N有向土壤底土层富集的现象,免耕对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图3,表1,参19。  相似文献   

4.
有机-矿质复合材料控释尿素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采用15N示踪的方法,在盆栽水稻上测试了3种新研制的控释尿素(控1、控2、控3)的应用效果。施用3种控释尿素的处理与施普通尿素相比,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3 64、19 92和10 53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加了34 59、18 56和8 66个百分点,控2处理的效果最好。图3,表2,参6。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湿沉降中氮浓度及沉降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大气湿沉降的氮浓度及沉降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月均浓度差别较大且动态变化明显,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降水强度及频次、风向和地理位置有关;各形态氮浓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春、秋季降水中各形态氮浓度的离散程度较大,原因与降水气团来源复杂性、沙尘和高空污染物输送等因素有关;降水量与各形态氮浓度呈较弱的负相关(p>0.05),NH4 -N与NO3--N、TON呈显著正相关(p<0.05),它们可能具有同源性。NH4 -N与NO3--N的良好相关性与其在液相中的反应有关;生长季降水pH的变化主要与氨挥发有关,非生长季主要与氨挥发减弱、秸秆和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沙尘输送等因素有关;各形态氮的沉降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所占比例最高(4.57kg N/hm2),占60.41%,夏、秋季相近,冬季最低(8.29%);全年TN沉降量为7.57 kgN/hm2,TIN为沉降主体,占84.54%;NH4 -N和NO3--N为TIN沉降主体,分别占TN沉降量的52.58和29.99%。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6.
间套种植对根系土壤酶及养分复合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池栽试验研究了玉米∥蚕豆、玉米∥鹰咀豆及3种单作作物生长盛期的根系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蚕豆和玉米∥鹰咀豆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cm~30cm土层中玉米∥蚕豆根干重占总根重的比例较单作对照高10 78%,玉米∥鹰咀豆较对照低5 78%;根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4个类型区,0cm~20cm为高密度区、20cm~40cm为中密度区、40cm~60cm为低密度区、60cm以下为稀密度区;土壤酶活性可划分为4个层次:亚活跃层(0cm~10cm)、活跃层(10cm~30cm)、过渡层(30cm~40cm)和稳定层(40cm以下);根密度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表3,参3。  相似文献   

7.
玉米田施用尿素缓释剂小区试验和大区对比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新型尿素缓释剂具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延长供氮期、提高尿素肥效、增加玉米产量的作用,且经济效益显著。表4,参5。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山西临汾开展研究已经有多年了。在试验区,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同时改善了区域环境。通过对13年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与传统土壤耕作技术试验区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更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蓄水量,每年蓄水量平均增加率为17%、每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065%,耕作层土壤的密度减小了10.07%,耕层内SO4^2-含量、Cl^-含量分别减少了11.045%和21.839%。图1,表4,参5。  相似文献   

9.
2006年7~10月对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盐碱化草甸的土壤脲酶活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盐碱化草甸上,土壤脲酶活性随月份变化和土壤的垂直深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月份变化规律上反映出上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达到64.05 NH3-Nmg/100g±·24h;最低值出现在9月.达到28.89 NH3-Nmg/100g±·24h;中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达到18.89 NH3-Nmg/100g±·24h;最低值出现在9月达到6.55 NH3-Nmg/100g±·24h;底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达到8.11 NH3-Nmg/100g±·24h;最低值出现在8月,为0 NH3-Nmg/100g±·24h.在土壤垂直深度的变化规律上反映出上层土壤脲酶活性至下层土壤脲酶活性逐渐下降.图4,参15.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吉林省榆树市黑土的汞含量状况,并分析了土壤及粮食作物的汞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样点的土壤汞含量基本都高于本地汞含量的平均背景值。但各采样点的土壤汞含量均未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限值。研究区各样点玉米籽粒均未受到汞污染。土壤汞含量与pH值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玉米籽粒的汞含量受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影响。图3,表2,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