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在三伏",是对夏季温度特征的一个气候概括,其中"伏"字本身,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的寓意。气象观测资料也表明,三伏是我国绝大数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一个时段,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最高日平均气温常常都出现在这个时段。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我国自古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组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其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天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一般持续 30 ~ 40 天,这段时间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相似文献   

3.
夏季,“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很多人在这个季节都没有食欲,然而古医学却有“补在伏”之说。所谓“三伏”,是指7月下旬与8月上中旬这段节气。7月下旬为初伏,8月上旬为中伏,8月中旬为末伏,气温亦最高。三者统称“三伏”,为一年炎热最甚之机,暑气蒸腾,酷热灼身。人体为了维持阴阳平衡,势必出汗解暑,暑邪极易伤津耗气,出汗过多,气随津脱,而成气津两虚,表现为身汗怯冷、疲乏懒言、食欲不佳、大便稀薄、舌淡脉弱、阴血亏虚,如果不及时补充将会发生体液失调、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
由于20世纪90年代是有记载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年份,就使得“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这一问题成了研究热点。但是从有记载的年代起,大气就已经不断地被温室气体污染,所以对于引起20世纪气温剧变的原因很难简单确定。不过我们可以在不考虑现代人类影响的情况下,看一看变暖的20世纪之前的1000年里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表面看来,答案可能很简单,20世纪变暖之前是一个“小冰期”,再向前就是所谓的“中世纪变暖期”了。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那么答案就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莱姆是第一个提…  相似文献   

5.
正春季万物生发,天气乍暖还寒,既是容易生病的换季时段,也是养生的重要时机。别辜负藏了一个冬天的春光,学会用健康开启新的四季。权威养生专家从衣、食、住、行四方面总结出一套"春季养生密码",跟着做就能为整年健康打好基础。衣:8157一年四季中,气温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这个时段,经常是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中午又是阳光普照,气温飙升。早春乍暖还寒,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了一整年的健康,在穿衣方面仍然需要"捂一捂"。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的某些时段,我国许多地方的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都打破了历史最高记录,出现了“冬季如同春季,春季宛如夏季,夏季明显偏热”的现象,这一结果再次顺应了全球气候变暖之趋势。据有关专家估算,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3~0.6度。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1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温度将再度上升1.6度。  相似文献   

7.
英国气象部门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是自1860年全球有气温记载以来第五个最暖的年份。英国气象部门说,1999年的全球温度比1961-199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约0.33$氏度,比19世纪末的气温高约0.7M氏度。据专家介绍,1999年的气温之所以没有超过1998年的历史最高记录,主要是由于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水温迅速下降所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拉尼娜现象。专家们认为.长期以来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大有关系。据预测,由于太平洋水温升高,2000年的全球气温很可能超过1999年,但不太可能打破1998年的历史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8.
北方持续高温干旱 从今年5月12日开始,华北平原、东北西部地区就出现了34~39℃的高温天气。北京5月17~22日的每天最高气温均在35℃左右,其中19日居然达到38.1℃。据气象资料统计,北京5月中下旬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高温,在历史上虽然屡见不鲜,但像今年这样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却很罕见。 高温一直持续到6月初,东北、华北、黄淮及新疆等地都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凡是干燥的天气,容易伤肾脏;偏热偏寒的天气容易伤心肺;多风和大风天气容易伤肝脏;寒湿或湿热天气则易伤脾胃。同时,中医又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一年四季,天气、气候不同,饮食也须有所差异。《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具体说来,如何做到“看天吃饭”呢?这里不妨根据气象要素的具体指标,将天气、气候分为几…  相似文献   

10.
《天气》     
怎样测定雷电的距离?什么是露点?什么叫臭氧洞?为什么天气很难预测?《天气》会向您介绍大自然神奇威力方面的各种信息。“天气是怎样形成的”可视作是一部天气基本原理的入门篇,它着重介绍了太阳、地球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原理,气压、气温和湿度的变化规律等。此外,本书还描述了风和风暴,包括飓风、暴风雪及龙卷风的内在规律;“世界天气”阐明了世界的七种气候带,并从  相似文献   

11.
蔡秋芳  刘禹  包光  雷莺  孙铂 《科学通报》2010,55(20):2033-2039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 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 同时区域性气候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利用采自吕梁山中部的油松树轮样本, 重建了该地区1836年以来5~7月平均气温的变化, 重建方程对观测时段1955~2003年平均温度的方差解释量为45% (F=38.474). 该重建气温序列指示的5个偏暖时期和4个偏冷时期与我国北方中部其他几条树轮重建温度序列所指示的冷暖时段基本一致.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 但是这种上升趋势并不是平稳的, 90年代初的升温更强烈一些, 并且1994~2002年是整个重建序列中温度最高的时段; 同时, 重建气温与研究区周边更大范围内各气象站点5~7月平均气温之间的显著相关分析也表明, 本文重建的过去近170年来的温度变化不仅反映了吕梁山地区、似乎也可以反映我国北方中部地区较大范围的同期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12.
遥感作物估产的一个改进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仁华 《科学通报》1983,28(20):1259-1259
遥感作物估产在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开展。美国宇航局等先用遥感方法鉴别作物与估算面积,并在当年产量=历史平均产量 倾向 天气影响的基本思想指导下,建立作物产量与气温、雨量的计算模式,根据预报的天气对产量进行逐月逼近估算。美国学者S.B.Idso试图更多地利用遥感信息进行作物估产。他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所谓“SDD”概念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杂多地区的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公元1360~2005年标准树轮宽度年表. 通过相关函数、响应函数和偏相关分析发现, 该年表对杂多气象站点5~6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响应敏感, 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因此利用该年表重建了杂多地区1360年以来春末夏初的平均最高气温序列, 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1961~2005年重建的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 该重建校准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59.8%. 由于高温会使树木蒸腾作用加强, 从而造成水分胁迫, 所以在重建序列中, 高温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比低温的要高. 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 1360年以来在年代际的时间尺度上, 气温显著偏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段有6个, 即1438~1455, 1572~1612, 1684~1700, 1730~1754, 1812~1829和1853~1886年; 气温显著偏低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期有5个, 即1547~1571, 1701~1729, 1755~1777, 1830~1852和1887~1910年. 通过与邻近地区反映平均最高气温的标准树轮宽度年表以及与利用树轮重建的平均最高气温的序列的对比, 发现一些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在区域上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在《村居书喜》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大笔挥就“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样形象生动的诗句。他借用“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的物候现象,分别推测“骤暖”(气温变高)和“新晴”(天气放晴)的气象情况,堪称一流的“天气预报词”。不知你在公园或者花园里散步时,有没有注意到:如果当日的气温较高,便可随处闻到浓郁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受;然而在气温较低时,花的香气却要淡得多,只能在花卉的附近嗅到。研究表明,大多数花卉之所以会散发出香气,原来是它们的花瓣里含有一种油细胞,它能够不停地分泌出芳香油。而芳香油的分子…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   总被引:85,自引:5,他引:85  
以青藏高原冰芯记录和仪器记录为主,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不同的空间尺度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根据对过去10万年、过去2000年和现代等几个2时段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幅可达10℃,而接近海平面的低海拔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在4℃左右,在过去2000年内,6000m以上青藏高原古里雅地区地区的气温变幅可达7℃,而中  相似文献   

16.
睡莲之家     
亚洲开发银行在最近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移民”的报告中说,受人口密度增大等因素影响,亚太地区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面前“尢为脆弱”,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这些影响包括气温显著上升、降雨方式改变、季风变化加大、海平面上升、洪灾和更强烈的热带气旋。  相似文献   

17.
个体代价     
生物圈4号里本来没有自然的季节,因此星河就更不明白为什么今天会选中一个阴霾的天气——春暖花开的日子过腻了吗? 接待星河的是4号圈的最高负责人,大家一般都称呼他为“头儿”,只有星河称他为“4头儿”。他热情地端茶点烟。星河伸手接了过来,放在一边。 “什么时候的事?” “前天。每月例行点数,结果发现少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天气的关注越来越密切。阴、晴、雨、雪、冷、暖、干、湿、台风、冰雹等等,无不牵动人们的心。但最近几年来,又一类天气——太空天气或称空间天气正开始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缘由或许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天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实现绕月飞行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从今年4月开始,太平洋中部的气温一直就偏高.预示着“厄尔尼诺”现象将再次降临。“厄尔尼诺”指的是太平洋水温升高从而引起全球天气形式变化的现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专家库斯基说:“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就注意到整个太平洋赤道附近和南美洲附近的海洋的水温上升很快,同时,低水平的东风比正常情况有所减弱。这就预示着‘厄尔尼诺’将在太平洋出现。”太平洋上的其他种种迹象也表明,“厄尔尼诺”正在步步逼近。往常,有“厄尔尼诺”现象时,雷雨的位置会有所改变。正常情况下,雷雨的活动位置位于印度尼西亚附近,…  相似文献   

20.
千年全球气温中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维宏  陆波 《科学通报》2010,55(32):3116-3121
采用最新重构的千年全球代用与器测气温序列、近400年太阳辐射和北太平洋海温指数序列, 分解了不同时段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全时间域上的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 探讨了气温周期变化的成因. 千年全球气温序列中清楚地存在中世纪暖期(MWP)、小冰期(LIA)和全球增暖期(GWP). 剔除这3个时期的基本气候态后, 气温序列中仍然存在准21年、准65年、准115年和准200年的周期变化. 这4个气温变化的自然周期中, 准65年的周期与海温变化有关, 而其他3个周期与太阳辐射变化有明确的位相滞后关系. 准21年的气温周期变化形成了十年暖期和十年冷期的交替. 21世纪之交形成了过去千年中首次的上述4个周期暖位相的叠加, 也就形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性增暖和暖平台现象. 根据长期趋势和周期振荡的叠加, 预计全球气温会在21世纪30年代进入一个冷期, 而在21世纪60年代达到一个新的暖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