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他的名字响彻我国化学界。他研制的多种新型耐高温树脂及固化剂,是我国航天事业及战略武器中的防热材料,中国的航天飞船上有他的心血。他研究合成出的700多个杂环及杂环并环新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药物及农用药物。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发明奖、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他叫黄志镗,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家。(一)黄志镗出生于1928年。4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的他一直在浙江黄岩外婆家长大,就读于黄岩寺后巷小学和黄岩中学。他读高中时,正值抗日战争,日寇狂轰滥炸…  相似文献   

2.
"假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的流行将成为国家灾难."最近在中科院举行的一次报告会上,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研究专家曾毅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举座为之震惊.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14,(1):F0002-F0002,F0003
<正>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于12月19日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6.9岁。经过此次增选,两院院士总人数分别为750名和807人。其中上海新增8人(5名中科院院士、3名工程院院士)。至此,在沪院士扩容至165名。以下是上海这次新当选两院院士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9月14日,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ShanghaiscienceandArtSociety.SSAS)正式成立,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当选学会会长。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中国当代艺术家吴冠中,中科院院士叶叔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昊贻弓应邀担任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吴盂超、欧阳自远、汪品先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方增先应邀担任学会顾问.李政道和吴冠中等还分别向学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要促进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2021,66(9):961-962
正韩布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 2008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化学》编委, 2008~2014年担任《科学通报》编委, 2014年至今担任《科学通报》(中文版)副主编.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韩布兴院士,请他分享在"两刊"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8月1日,著名有机化学家,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蒋锡夔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蒋锡夔院士是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他的学生和共事多年的同事,我们特撰此文,向读者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科学成就、贡献与思想,希望读者从中了解这位科学大家,以此聊表纪念.  相似文献   

7.
由电导的变化提供固体表面和它们表面吸附分子之间电子传递的信息,已成为人们进行催化研究的“电子化学探针”之一.在多相催化和光催化的研究中,人们使用这种“电子化学探针”进行固体催化剂表面相结构的分析,研究气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讨论催化反应机理,揭示金属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影响催化反应的电子因素,等等.  相似文献   

8.
在嘉善的大地上长眠着一位嘉善籍中科院院士,他就是上海交大张钟俊教授.每年清明时节,人们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他的墓前,为这位中国自动化控制创始人献上一束束鲜花.  相似文献   

9.
正35岁的孙周通酷爱跑步。郑州、上海、天津……这些城市在地图上连成线,也是他"科研马拉松"的轨迹。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在生物合成和酶催化研究的跑道上,孙周通从未停下脚步。时间也给予了他回馈。2018年前夕,他和团队在环氧水解酶手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  相似文献   

10.
正这个世界上或许很少有一样物质像水那样,与人类的关系如此紧密,但迄今人们对它的本质的了解仍极其有限;自然科学的门类已经发展到数以千计,与水有关的应用研究分支也难记其数,但以水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水科学却迟迟未能确立。尽管如此,在世界、在中国一直有一批牵挂"水"并倾力推动水科学研究的学者。在这些钟情水研究的学者中,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胡钧研究员应是最执着的一位。得悉他刚从北京参加完杨国桢院士主持的中国水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回到上海,本刊"大家·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6月7日,在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鹤绂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隆重举行了卢鹤绂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海市副市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赵雯,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中科院院士杨福家等人在会上先后致辞,原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中科院院士诸君浩,以及卢鹤绂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单位代表、亲朋好友和家属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纪念活动。纪念会上,举行了《卢鹤绂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正式首发和卢鹤绂先生珍贵史料捐赠仪式。会后,为让更多复旦学子铭记卢鹤绂先生纯  相似文献   

12.
<正>最新一期"上海科普大讲坛"邀请到当今世界顶尖的神经科学研究专家,请他们解读正在启动和实施中的中国、美国和欧洲的人脑研究计划,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正是在这次会上首次提到了中国的脑科学计划。三位受邀演讲的神经科学家分别是: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特聘教授、神经科学学科主任威廉·莫布里和洛桑理工学院欧利弗教授。本刊受邀刊发此次上海科普大讲坛的内容,其中浦慕明先生的文稿已经本人审定;另两位报告人的文稿未经本人审阅。另外文中涉及的标题均为编者所加。——编者  相似文献   

13.
封面说明     
正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成立于2011年,为学校最早设立的五系之一.秉承"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南科精神,经过十载耕耘,学科建设已逐步迈入正轨,初步建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研序列队伍.化学系学科研究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计算化学、分析化学、能源化学等领域,以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研究导向,聚焦不对称催化和天然产物全合成、主族元素与稀土团簇化学、可再生能源化学、量子态水平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及多相催化理论等,  相似文献   

14.
正郑永飞,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化学学会/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 2003~2013年担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 2013年起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他积极倡导编委责任制,并以身作则将"科学家办刊"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多年的办刊经历使郑永飞院士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并对办好中国科技期刊充满信心和希望.他认为:办刊需要热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期刊主编应"慧眼识珠",作优秀成果的"伯乐".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郑永飞院士,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一级研究员汪猷教授原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前不久,他退居二线,担任有机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同时继续担任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成员,《化学学报》主编等职。他是我国科技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之一,在其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为我国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在人工合成胰岛素、核酸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使他名列当今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之列。  相似文献   

16.
是什么力量在改变着世界?不是地球引力。不是核裂变。也不是基因图谱。其实,全凭人类听说我要去采访申泮文先生,南大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好几项全国之最:他是年龄最大的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他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血统”最纯的“南开人”。他极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灵魂,是科教界呼吁爱国主义最殷切、最执著者之一。他还是老院士中体质最好,教龄最长的大学教授。南大的院士楼尚未建成,申先生仍住在校园内的平房里。十几平方米的书房,只留出走道的地方,其余空间全被…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2月26日,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发布消息称,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教授。姚檀栋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过去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这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一直关心的事。"研究冰川变化,青藏高原是理想之地。"也许是带领团队进行几十次科考活动,抑或是100多  相似文献   

18.
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日前在北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就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载人航天等公众关心的话题畅谈了见解  相似文献   

19.
张益是1993年作为兰州大学生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改名为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当时他主要是跟着李民乾老师作一些与物理学和生物学交叉的研究课题.李民乾教授是他那一代中国实验物理学家中最早关注并投身于纳米科技研究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安瑞 《科学通报》2020,65(23):2419-2421
正陈晓亚,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主要从事植物次生代谢调控及表皮细胞发育研究. 2008年起至今担任《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 2014~2017年担任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主编, 2018年起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