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技传播和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传播仅被视为既有知识的传递扩散,而未将知识创新与之加以结合考虑。本文以科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认为科技传播是知识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知识创新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目标,力图为促进科技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探讨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前景,指出要解决我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必须明确科技与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作用,强调科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动力性和先导性作用;科技发展应体现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步伐,以信息、知识和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知识创新的特点的新世纪,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收入贫困,人类贫困以知识贫困三种贫困表现中,知识贫困成为最大的贫困和贫困的根源,做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追逐知识发展这一”移动目标”的过程中,知识贫困愈显严重,本文对我国知识贫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服务创新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20世纪下半叶开始很多发达国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逐渐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移到服务部门的创新活动。本文从创新系统进路的演进出发,基于部门创新系统的视角分析创新研究从工业范式到服务范式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试图构筑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服务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功能分化的结果,它不仅表现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并直接依据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新经济形态,而且也包含了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导致的相关制度与文化价值观念的转换与变迁。随着知识经济的特征与意义日益突出和明显,随着知识经济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日趋频繁,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式和特征也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转换与变动后果。  相似文献   

7.
如何通过能力建设实现网络的有效建构,已成为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相较于企业其他外部网络,开放式创新网络具有更强的知识基础属性,需要企业发展与之匹配的知识网络能力以提高网络有效性。在明晰开放式创新网络内在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影响开放式创新网络建构的机理机制,揭示了知识网络能力构成维度对不同类型创新网络规模、位置、关系强度的差异化影响,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实践中自主构建和有效管理网络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趋势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特征是:科技融合与超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兴起;当代科技革命与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创新观的形成;科技全球化与国际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呈现;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科研方式与创新模式的变革。为适应科技发展与创新竞争的时代趋势,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并能够为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与综合国力增强提供服务的基础性知识平台。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服务业是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关键。文章介绍了创新服务业内涵与产生机制、创新服务业崛起机制:价值链分解,阐述了我国创新服务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创新的对象化形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创新就是知识“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对象化是创新的结果与标志。知识创新的对象化形成概括地说,有物化的新产品、制度化的新关系与主体化的新行为等形式。物化的新包括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新产品,包括自然物的人工生产、加工制造与功能模拟;制度化的新关系是具有客观性、物质性、实践性的生产与交往关系的创新,是社会系统的新“软件”;主体化的新行为表现为人与组织在活动中新行为动力、方式、能力与空间,它创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结构的多维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含义及其构成的六大要素,即求实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批判精神和自由开放精神,深入地分析了科学精神诸要素在知识层、活动层和社会层上的具体表现,并阐述了它们在各层次相应的结合方式。最后本文构建了科学精神的立体网络结构,即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理性精神和求实精神为基本点,以竞争精神为动力,以批判精神为武器,以自由开放精神为保证的立体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对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皆具生态进化特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在区域内具有其内在的一些表征:共生进化的统一性、投资的高风险性、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平衡性等。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上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其本身的表现,还负荷着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文化等内在的价值作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增活力。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环境与系统。提高以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能力,促进与产业创新的共生进化与优化。  相似文献   

13.
倡导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对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是党中央制定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明智举措,它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战略一经提出,立即  相似文献   

14.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与资本的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在组织创新维度,实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在模式创新维度,占据"结构洞"构筑知识资本化的立体格局;在文化创新维度,基于"文化人假设"构建文化共生系统。新型研发机构的"三维创新",能更好地跨域联结知识链、资本链和政策链,达到协同创新以跨越"死亡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的外部条件是社会为企业提供充分的创新激励和广阔的创新空间;其内在根据是企业同时成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体,并拥有一个企业家群体,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过程的四个环节是:企业制度安排规定了员工的技术创新激励和技术创新空间,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险和约束机制、信息机制、整合机制;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制度的不均衡将要求进行特定层次的制度创新;进而为技术创新建立新的制度平台;从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的知识、化、人才以及展现出来的发展远景,既为企业制度创新规定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和资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果奠定了制约企业下一步创新的制度与技术基础,两种创新的互动正是重建其技术/制度特异性的适应性过程。本提出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39-40
该项目以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科研支撑条件为目标,围绕农业科研用户信息需求,综合集成大规模文献数字化、数字资源整合、农业知识组织、智能检索以及嵌入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了面向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层次知识服务体系及技术支撑平台,在农业科研项目申请、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的共性技术和工具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广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索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的本质关联.今天,随着高技术日渐在社会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时代正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同时,创新意识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同步形成和发展,并非偶然,两者本质关联的纽带是知识观念之更新.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的核心在于创新,科技知识创新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科技知识创新蕴含着三个逻辑环节:第一个环节,围绕创新意念的知识建构与升华,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准备与思维激活;第二个环节是意识形式的知识创新,通过渐悟机制与顿悟机制,生成意识形式的创新知识;第三个环节是创新知识的外化——符号化为符号知识,或者物化为新的科技产品。三个逻辑环节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企业、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跨国公司的优势日益从传统的规模和资本优势转变为网络、知识转移与创新优势。本文从网络和知识转移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四种基本创新模式,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三种典型类型以及优势构建和转移的方式,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迅速、精确地实现对创新集群的识别和持续监测,提高创新集群策动水平,本研究设计了以归纳性空间统计分析、产业与创新态势分析、产业创新链条分析、企业创新网络图谱分析以及产学研合作网络图谱分析为核心的,基于融合视角的创新集群识别方法体系;提出了涵盖集群演化分析工具与集群发展指标体系两个层面、对创新集群发展进行定量跟踪与综合分析的监测方法。本研究成果在上海市建筑设计产业集群等多个案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