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陈雅婷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06-109
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是语用失误的两种类型。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可以阐释这两种类型的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即都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的任何一方忽视了语言与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诸因素的动态顺应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语用失误研究必需把语内语用失误包括在内,但目前针对语内语用失误的研究很少。语内语用失误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规避。针对同一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在顺应与合作的前提下,交际双方时U-I(Utterer-interpreter)动态语境的构建和积极维护可以避免语内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3.
语用失误研究必需把语内语用失误包括在内,但目前针对语内语用失误的研究很少。语内语用失误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规避。针对同一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在顺应与合作的前提下,交际双方时U-I(Utterer-interpreter)动态语境的构建和积极维护可以避免语内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从语用综观论的适应性和经济性角度来看,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是在遵循言语行为的省力原则前提下,适应交际语境和交际意图而作出的选择。这种语用适应性使得隐喻的大量使用成为可能。同时,隐喻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它适应了说话人与释话人的语用需求,更在于它在修辞、委婉和劝诱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藉重要影响。语用失误是指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得体而造成的失误。称呼语的语用失误会导致语言交际失败。运用顺应理论可以探索称呼语的语用失误原因,诸如说话者忽视了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杜会文化,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而导致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对于语用失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上,呈现出一种轻语内、重语际的态势,而语用失误的研究是必需把语内语用失误包括在内的。旨在从规避的角度探讨语内语用失误。分别对同一母语不同文化背景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及同一母语同一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进行探讨。在形式上对语内语用失误进行归类,并阐述了元语用意识凸显及动态语境顺应在语内语用失误的规避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得出结论,交际中可通过对工具性元语用意识成分的调整来避免语内语用失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电视访谈中作为一种交际策略的结构隐喻进行了定性研究,揭示其语用特征及其如何实现说话者所期待的交际功能,表明结构隐喻的出现是语境顺应的需求与结果,在交际中说话者使用它们来完成某种特定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8.
从顺应论视角看,福建高校日韩留学生在问候、称呼、赞扬与应答、请求、拒绝、道别等语境中的语用顺应特点相似,称赞和拒绝语境中顺应的正确率高,其他语境顺应的正确率较低,并都出现了语用迁移。不了解、不熟悉汉语交际者的心理世界和汉语交际的社交、物理世界,套用自己母语的心理、社交和物理等交际语境是影响日韩留学生跨文化语用顺应的主要因素。文化原则对培养日韩留学生的语用顺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理解汉语文化背景及其交际模式,将极大提高日韩学生的跨文化语用顺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并不总是成功的,导致言语交际失误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包括非语言性因素、语言性因素、语用因素等。从语用性因素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两方面来探讨言语交际失误产生的机理,并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纵然言语交际双方的会话体现了合作和礼貌原则,但由于语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认知等不同也会造成言语交际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语用失误属于语言形式正确,但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导致交际达不到效果的语言使用现象,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文章通过对语言的现象分析,阐述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均有所体现,而情感这一抽象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表达情感的隐喻,这些情感隐喻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共性是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而个性,而是源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  相似文献   

12.
査长艳 《科技信息》2012,(26):183-185
The paper l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animal words both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from illocutionary perspectives. The essay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related studies on animal words and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peech act theory. Then it analyses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essay shows that animal metaphors embody illocutionary forces. When indirect speech act is applied to reflect communication intention, metaphorical sentences with animal words bring up stronger illocutionary forces. The essay attempts to carry out a further study on animal words.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喻体的选择和结构上也不尽相同。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着手,探讨英汉隐喻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驳斥了传统观念中认为模糊的隐喻和准确的科学不相容的看法,认为隐喻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知工具,即使在科学研究这样一个以抽象思维为主的领域也少不了隐喻这种形象手段。词汇隐喻具有理论构成功能、阐释性功能、命名功能,使科技语篇具有在词汇层次上生动形象,平易近人,为科技的深层次的发展或大众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虽属常见,但由于它的格式丰富多样,其修辞效果又与某些辞格相近,故常被人们误认或误判。要真正认识比喻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比喻的基本格式及其变化形式;其次要注意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对比喻和借代、用典作出明确界定;再次是要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明事理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隐喻在经济语篇中极为普遍,经济领域里的抽象概念往往通过隐喻概念来再现。经济隐喻的种类很多,主要结合所收集到的语料,对英语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金融危机概念隐喻进行调查,揭示自然灾害、疾病、战争和意外事故等四个领域与金融危机之间的相似性与认知关系,并从批评的角度探讨金融危机隐喻作为概念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英、汉语隐喻的结构也存在差别。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此作对比分析,以加深对英、汉语隐喻的理解,促进隐喻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8.
科技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这些科学隐喻不仅成功地弥补了科学理论直陈的缺陷,而且极大地拓宽了科学信息思考的空间。词汇隐喻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进行阐释;(2)使科学知识通俗化,构建人际互动平台。语法隐喻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升科技语篇的劝说功能,增强科技语篇的理性色彩和客观性;(2)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行动,发挥重要的人际功能;(3)满足礼貌原则,加强多声协商的可能性,促进语篇的进一步构建。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所发挥的功能不同,两者都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媒介建构城市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鉴于相应的传播学研究还不够充分与充足的现状,在历史与理论、溯源与变化的背景下,对媒介建构“城市空间”的问题展开传播学视野的探讨,需要审视传播概念的本质含义、城市空间之媒介建构的起步与转换、传播媒介复制品的自身规律、感觉和隐喻的进入及其对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