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一千多年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以王嗣爽在《杜臆》中说的最中肯。他说:“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这真正触到了诗人创作的奥秘。 “非亲见不能作” 为什么《三吏》、《三别》“非亲见不能作”呢?因为它真实。“意翻空而易奇,言徽实而难巧。”把安史之乱给战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真实地表现出来,比想落天外,梦笔生花要难。由于“诗缘情”的特征,诗人不能靠对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取  相似文献   

2.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叙事组诗《三吏》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这首诗通过“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安史之乱”唐军溃败.官吏为保大唐江山任意抓人补充兵员给人民带来苦难,酿成无数悲剧的现实;从“妇啼一何苦”的悲剧中,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对真的、善的、美的毁灭,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3.
《诗》有六义,风、雅、颂为《诗》之分类,赋、比、兴为《诗》之表现手法。这也是历代《诗经》研究者所形成的共识了,但具体解说到“比兴”的含义,尤其是“兴”的含义,则千百年来聚说纷纭。  相似文献   

4.
关于杜诗《石壕吏》中“石壕”的地点历来有“陕县说”、“宜禄说”、“宜保说”三种不同说法,文章通过对杜甫行踪、诗中内证、史书外证三个方面详加考据,认为“陕县说”比较确切,依据考据结果,杜诗三吏的顺序应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5.
韩淼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140-140
荆浩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句话无疑是多少年来中外名家绘画必然遵循的规律。苏轼在《文与可画贯笃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又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竹三首》诗中,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之句。画家创作形象,构图布局,一定先有成熟构思,然后才能“一发而得其妙解”。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还在世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说法;“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话是说白诗传诵之广,也是说白诗的通俗易懂。其实白诗在艺术构思上,是极富幽隐精微,自有独家创意的。比如《琵琶行》一诗的四处“江月”便经意甚深,而为历来说诗者所忽略。它可以看作白诗在艺术创造上幽隐精微的一例。“江月”在诗中共有四处。分别是:“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这四处江月恰好分处于四段的“眼”位,绝非偶然,而是诗人精心安排的。第一段,琵琶女尚未出场,却因“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造成了惨兮兮的气围,具有一石三鸟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其中“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是刘勰在上篇“论文叙笔”的“纲领”。看《文心雕龙》中的二十一篇文体论,虽每篇论说的次序稍有异同,文字的繁简也有些变化,但这四个部分基本上都是可以找到的。以《明诗》篇为例,开头说:“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这就是“原始以表末”,即从  相似文献   

8.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写雨的诗有50多首。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以“雨”命题的诗(38首);(二)写“雨”却不以“雨”命题的有《白帝》等;(三)诗中带有“雨”的句子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纵观杜甫写“雨”诗,有三个特点”(一...  相似文献   

9.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10.
《魏风·葛屦》是一首讽刺诗,唐宋时代的经学家,均将这首诗中的“辟”字,解释成“回避”的意思。余冠英先生也是这样解释的,他还将“好人提提,宛然左辟”的诗句译这样的白话诗:“只见美人腰肢细,一扭腰儿转向里”,其阐述的讽刺意义就是:“手指灵巧的婢妾做成新衣献给女主人。那心地褊狭的女主人怀着嫉妒,不加理睬。”我们认为,这样解释和翻译《魏风  相似文献   

11.
在上《游子吟》一课时,在激情导入新课,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大意后,我说:“每当朗诵起这首诗,就不由得想起一首歌。同学们猜猜是首什么歌?能唱的唱几句也行。”  相似文献   

12.
汉代诗学其主导的、典型的诗学思想可以一言尽之,曰:“诗”与“经”的矛盾.汉人以《诗》为“经”,通经致用,《诗》成为现实政治讽谏的张本.汉代诗学便在以“经”解《诗》的矛盾中确立起来.“诗”与“经”的矛盾表现之一是“虚虚实实的历史批评”;表现之二是“拘拘挛挛的情性说”;表现之三是“是是非非的比兴论”;汉人从以经评《诗》、解《诗》中引伸出的文学理论与原则,又成为其衡《骚》评赋的标准.汉儒解诗形成的《诗》“经”精神,一方面涉及到诗的艺术本质,另方面又过分注目、牵附政教风化,以至于损伤了诗美,也未形成纯粹的诗理论与诗美学.  相似文献   

13.
“氓之蚩蚩”这句诗,是《诗经·卫风·氓》的首章首句。《毛传》训曰:“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朱熹在其《诗集传》注云:“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谁何之称也。蚩蚩,无知之貌,盖怨而鄙之也。”马瑞辰在其《传笺通释》中云:“蚩蚩,痴味之貌。”《韩诗》释蚩蚩为“意态和悦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此书注云:蚩蚩,忠厚的样子。”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中注释曰:“蚩蚩,同嗤嗤,戏笑貌。”总之,以上这些解释,均是我国古今著名的学者对“氓之蚩蚩”诗句所作的解释。我认为这些解释并非符合诗句原意,故写此文探讨。《氓》是古今学者共同承认的弃妇诗。此诗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自述的口吻,倾述她被  相似文献   

14.
歌晓 《上海信息化》2013,(11):82-85
十余年前,美国《纽约客》杂志封面文章曾经说,没人知道电脑前面打字的是一条狗;然而如今,就算是一只狗在玩电脑,也会有人知道它在网络上都干了些什么。“嘿,别转头,说的就是你。”哈佛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  相似文献   

15.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写的一首春日送别的诗。这首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渭城”二字作《渭城曲》。刘禹锡《与歌者何勘》诗云:“旧人惟有何勘(kan)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就是指此。诗题一作《赠别》《阳关曲》或《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又《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在《赠歌妓》诗中,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由此可见,这首诗一经谱成乐章以后,就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也是别席离筵的绝唱。由于乐曲的广泛流传,“阳关三叠”,也就成为人所共知的名作。就诗论诗,它也是不可多得的出色作品。  相似文献   

16.
杜甫在湖南的三年,是“江湖行路难”的三年,也是“乱离难自救”的三年。当时他贫病交加,居无定所,处境十分困难,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他的诗歌创作却从未停止。“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泊岳阳城下》),他一进入湖南就这样庄严地宣告了。他早年曾说过:“诗是吾家事。”把写诗看成是世代相传的事业;到了湖南,这一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斯文忧患余,圣哲垂彖系”(《宿凿石浦》),他要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那样,把自己的诗视为优患中的发愤之作,以比于文王蒙难演《易》而作彖辞(《易》之卦辞),孔子莫容赞《易》而作系辞(卦辞传注)。就因为有这样的力量支持着他,所以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移居南村,其事见于陶集《与殷晋安别并序》和《移居》诗第一首。但对其移居的时间,则众说不一。综观宋代以来诸注家谱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四种:一、移居在义熙六年。此说出元人李公焕。李笺本《陶渊明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后题云:“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越后年,徙居南里之南村。戊申岁是义熙四年,“越后年”,即义熙六年。李笺本是最早的陶集注释本,故后人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多从此说。按李氏此说盖来源于南宋吴仁杰的《陶靖节先生年谱》。吴《谱》  相似文献   

18.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词百首英译》,译者XuZhingjie先生就把苏轼的《浣溪沙》中的“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译成了“atthefootofahill,flowersbegintobud(山脚下,朵朵花儿含苞待放)。”如此越格地处理莫文译文,使原文的“兰芽短浸溪”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如果说在其它语言环境里,为了更清楚明了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译文作适当的变通,这在翻译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又是允许的。但具体到这首词里,“兰芽短没溪”是受着写作背景和时间的限制的。这首词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以后遭贬到湖北黄州后的第三年春(元丰五年,1082…  相似文献   

19.
王英志《袁枚书法作品中的集外诗词九首考释》(《文学遗产》加08年第6期)一文,至少有三首诗著作权误判。《扇面绝句三首》前一首见《瓯香馆集》卷八,题作《题画赠李先生》;后两首见《瓯香馆集》卷二,题为《观潮》,俱为清初“毗陵六逸之冠”恽格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流汗蒙头愧黑辛,挞家熏腐解亡秦。江湖满地呜呼派,祗逐山膏善骂人。这是一九四一年柳亚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章太炎的一首诗。当时郭沫若读到这首诗后,觉得诗中“似乎很称赞赵高”,受了这暗示,即“在《高渐离》剧本里把赵高写成了一个好人,说他是存心替赵国报仇而谋秦国的内部的破坏的”,但剧本写成后,太炎先生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