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新那 《科学》2005,57(6):41
下面两张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照片.它们由我父亲赵元任(<科学>创刊发起人之一--本刊注)珍藏,摄于1920年8月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五次年会期间,至今已85年,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几岁.我根据父亲当年的日记记载和其他照片的比较对照,辨认出来几个人物,现在提供出来,供贵刊发表,希望能对中国科学社社史和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和宣传有些帮助,值此纪念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之际,表达我对父亲和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
张剑 《科学》2005,57(2):42-45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团聚了数千名当时的学术精英,在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诸方面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吴伟文 《科学》2005,57(6):10-12
今年是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家团体的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科技工作者团体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导意义。值得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杨舰  刘丹鹤 《科学》2005,57(5):44-48
创办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它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通过创办科学期刊、从事科学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开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新局面。本文试图追寻历史上中国科学社与清华之间的联系,为理解近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杨小佛 《科学》2005,57(1):41-43
中国科学社是早年留美的中国学生创办的,社务由董事会执行,如吸收和批准新社员、决定分工和人选等。后来,随着社员的不断增加,工作日益繁忙,到1922年。另行选出理事11人组成理事会负责日常工作,替代了原来的董事会。中国科学社刊行《科学》月刊、兴建图书馆、设立图书仪器公司、建立研究社团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程新国 《科学》2007,59(1):43-46
1930年10月25日是中国科学社成立15周年纪念日,上海、杭州、苏州、沈阳、北平、广州等地社友会举行社庆活动.社友们齐声唱起了由赵元任谱曲的中国科学社社歌:  相似文献   

7.
樊洪业 《科学》2014,(3):1-2
正关于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时间,阅读历史文献的大多数研究者都可能有过疑惑,因为在举行社庆活动、社徽图样的选择以及社中领袖人物的忆述中,有1914年和1915年两种说法。不过,最终还是要按任鸿隽的说法统一起来:发起于1914年,正式成立于1915年。以1915年10月25日划线,此前为刊行《科学》的科学社,此后为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与此相伴随,还有另一个问题:成立科学社的动议  相似文献   

8.
《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洪业 《科学》2005,57(1):37-40
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这份刊物的创办者们是一批身居异乡、心系祖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了几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他们从内心对科学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立志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科学,来改变祖国国力衰微的面貌,是谓“科学救国”。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科学》月刊,为此他们首先组建了“科学社”,不久又改建为“中国科学社”。今年时逢《科学》创刊和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来,前辈的科学救国理想已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往事并非如烟.几代科学家奋斗的足迹已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史册中。本刊今年各期将连载由中国科学社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编写的“史事汇要”。为读者再现“赛先生”在中国发育成长的这一重要侧面,并借以为《科学》杂志后承者祭奠前辈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9.
柯遵科 《科学》2016,(4):41-44
中国科学社能够成功改组并建立起民主体制,东美留学生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它帮助中国科学社发展和完善了年会制度。科学讲演是中国科学社年会的主要活动,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及其应用,而且使年会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东道主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周光召 《科学》2005,57(6):1-2
90年前,中国还处在国势衰弱、民族危亡的时期,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秉志、赵元任、周仁等一群怀着“科学救国”理想,留学美国的中国青年,为创办一份名为《科学》的杂志,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科学社”的团体。今天,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回顾当年《科学》的创刊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1.
张剑 《科学》2005,57(3):45-49
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的方略上,有鉴于此前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国科学社充分意识到仅仅依靠技术引进与粗浅科技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全面整体地移植西方科学,才可能使近代科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在高举科学宣传旗帜的同时,中国科学社认识到仅仅停留于口头与纸面的宣传,无论多么动听,都是纸上谈兵,科学需要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1918年从美国搬迁回国后,中国科学社不失时机地将社务重心由科学宣传向科学宣传与科学研究并重转变,在鼓吹宣扬科学研究的同时,建立起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具体实践科学研究,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开辟新路,无论是在科研机构的体制化还是在促进中国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与具体科研成就的取得等方面都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2.
1906年6月28日,玛丽亚在波兰的卡托维兹(当时是德国的一部分)呱呱坠地,她是弗里德里希·戈珀特(Friedrich Goeppert)和玛丽亚·戈珀特(Maria Goeppert)的独生女。父亲是家庭的第六代教授,母亲在学校当老师,教法语、钢琴、唱歌,而且表现出色。虽然玛丽亚同母亲比较亲近,受父亲的影响却更大。她说:“不错,父亲对我更具有吸引力,归根结底,因为他是位科学家。”亏得他,玛丽亚对科学的热爱与日俱增。他乐于带她去郊游,同她一道观察日蚀和月蚀,一道采集化石。后来玛丽亚登上讲坛时,她常说:“在我的父亲看来,我简直就是第七代大学教授。” 1910年玛丽亚4岁时,全家迁居戈廷根,父亲被任命为戈廷根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儿童医护科学)  相似文献   

13.
张剑 《科学》2015,(3):8-12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社,随着其主要成员归国后,其工作中心也转移回国,为发展社务,科学社成员推举丁文江任社长。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学社归国后的艰难历程,以及丁文江在社长任上的主张及举措。丁文江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1923年,在当时学术界与社会影响力都甚为巨大的留欧学生丁文江,当选为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社长。这是中国科学社搬迁回国后,寻求社会支持、走出困境、扩展社务与扩大社会影响力,进而融人国内学术界与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社的发展。但  相似文献   

14.
张剑 《科学》2006,58(6):26-28
任鸿隽作为中国近代科学最为重要的组织者之一,他是中国科学社的灵魂人物,先后出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领导人、四川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化学研究所所长等。他关于中国近代科学全面发展、优先发展与有序发展、国家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理念,通过这些职位与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年是任鸿隽诞辰120周年,梳理他的科学发展战略理念及影响,不仅是对他的缅怀,对今天我国科学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2005,(12):F0004-F0004
“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90周年纪念会于2005年11月17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国内科技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纪念中国科协的前之一中国科学社创立90周年和《科学》杂志创刊90周年暨复刊20周年.中国科协主席.《科学》杂志主编周光召院士,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一位资深学者的倡议,近年来我一直心存一念,想搞一本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图片集,为此也作了一些资料搜集工作。拟想中的这本图集应包括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外层空间探索,以及对从分子、原子直至夸克的微观世界探索过程中的一系列里程碑式重大发现的珍贵照片和相应的文字说明,通过展读这些魅力无穷的科学照片,旨在激励更多的中小学生崇尚科学,日后也走上为科学献身的道路。在这本图集里,纳米科技的内容,特别是在纳米水平下对水形态的成功观测无疑占有重要的几页,创造该项业绩的是一位年轻的学者、上海首届科技启明星胡钧。知道胡钧…  相似文献   

17.
张剑 《科学》2005,57(4):42-45
学术交流是科学家创建科学社团的原动力,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与创办期刊是科学社团体制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中国科学社作为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在中国近代科学交流的基础——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学术讨论会与刊物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国科学交流系统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社与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科学》2010,62(6)
近代崛起的上海,不仅是西学输入中国的桥头堡,也是大多数留学生离别故土的最后一站,更是他们回归祖国的第一个码头,当然也是他们传播宣扬科学文化的主阵地.由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与上海自然也结下不解之缘.今年是中国科学社创建95周年暨<科学>创刊95周年,笔者不揣固陋,梳理中国科学社与上海的关系,以饷读者并志纪念.  相似文献   

19.
美国航空航天局举世瞩目的木星探索计划正在如期推进。继《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向木星大气层释放一枚探测器完成木星大气层成分和风速测试后,现在正沿木星轨道环绕运行并按预定计划对其云雾笼罩中的17颗卫星进行近地观测。近期空间探测器先后传回一组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毗邻的木卫1,2,3号卫星地形照片.这些空间照片揭示了有关这些卫星地质构造活动一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线索。1996年8月中旬美国航空航天局向新闻界公开了这组照片,它们是《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为期5年对木星及其卫星科学探索计划期间拍摄和传回地球的首批照片。3颗…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学界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赵元任、任鸿隽、胡先骕等一批中国现代科学历程中的重要人物纷纷跃人人们的眼帘,对其研究也随之展开.但提起杨孝述,恐怕许多人还很陌生.杨孝述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回国后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1928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理事,并连选连任,直至194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