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岗岩类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据南京大学地质系统计,它占南方八省面积的18.5%,其中闽、粤两省所占面积可高达35%以上。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可以分为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等。  相似文献   

2.
澳门岩石     
澳门岩石以燕山期花岗岩类为主要.花岗岩中残留包裹有泥盆纪的沉积岩层及早先的花岗闪长岩类.澳门的燕山期花岗岩进而有燕山三期与燕山四期之分,即路环的黑云母粗粒花岗岩与莲花山的肉红色细粒花岗岩,也可能存在加里东期或更早的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3.
羌塘地区花岗岩类岩体大多数沿羌塘陆块的冈玛错-西亚尔岗岛弧分布。岩石类型有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等,有的岩体还与酸—基性火山岩伴生。侵入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35.3—302Ma,为多期侵入,主要为燕山早期(135.3—186.3Ma),少数为燕山晚期。个别同位素年龄值为74.2和99.6Ma,最早不超过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岩体另一分布区是改则-色哇缝合带北侧。岩石类型较单一,主要是酸性岩类的花岗岩、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岩、角闪黑云花岗岩等,几乎不出现中性岩。同位素年龄值为120.9—129.8Ma,为燕山晚期产物。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蛇绿岩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江南元古代东安——雪峰期古岛弧褶皱系西端东南缘桂北龙胜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延伸。通过对蛇绿岩常量元素岩石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表明龙胜存在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绿岩套与岛弧成因的蛇绿岩组成的一种复合成因蛇绿混杂岩。微量元素(Zr、Cr,Ti、Sr、Ni等)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同样得到进一步验证。龙胜一带为元古代雪峰期海沟岛弧系。由于大洋板块从龙胜南东大洋一侧向北西运移,并与古扬子大陆板块碰撞俯冲。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绿岩次生构造定位于消减带上,岛弧成因蛇绿岩则由于洋壳物质潜入于上地幔发生部分分熔再生上升侵位形成。龙胜蛇绿混杂岩从北西向南东分布着三门、龙胜二个次一级的楔状蛇绿岩带,即当时至少有过二次板块俯冲增生作用。这一作用从北西向南东逐渐迁移,反映了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壳从北西向南东逐渐迁移、增生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沉积古地质分析法、印模法、残厚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南区前石炭纪岩溶微地貌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对其气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发现研究区奥陶纪末岩溶古地貌形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发育2类二级古地貌单元和9类三级古地貌单元,其中岩溶斜坡为主体地貌单元,主要发育上斜坡、下斜坡、一级残丘和二级残丘,局部发育古洼地和古沟槽;研究区马家沟组上组合气水分布主要表现为西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富气,中西部地区富水的特征。结果表明:综合以本溪组顶部8~#煤层为上基准面的石炭系印膜厚度、以K_3标志层为下基准面的残余厚度及其各自与平均厚度间的相对差值,可对研究区岩溶微地貌进行有效刻画;古残丘及上斜坡地区是有利天然气富集高产区;水层、气水同产层因受燕山期地层翘倾影响,多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古岩溶上斜坡地区;古洼地、古沟槽溶蚀淋滤作用较弱,虽不利于天然气富集,但仍有少量低产气井分布。  相似文献   

6.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有着10亿多年地质构造历史的三清山于2008年7月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其坐落于华夏与扬子古板块结合带上,属一怀玉古岛弧地体。该区花岗岩发育典型,地质地貌景观世界罕见。花岗岩生态、地貌、地质构成了垂直维度上四层立体景观风景带。峰峦—峰墙—石林—峰丛—峰柱—石锥—峡谷(崖壁)—造型石八种地貌标型,记录着三清山沧海桑田的变迁。岩性、构造、外力和时间是塑造三清山罕见地貌的四把钥匙。研究发现,在地质年龄上,三清山正处于幼年—青年早期,属年轻的山脉。超坚硬的年轻岩石、岩体与外岩的差异风化、三角形"隆上隆"断块构造、深度发育的节理、充沛的雨量和人类活动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对景观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闽省沿海陆区广泛分布有中-新生代火山岩系,为古岛弧构造的产物,是我国东南沿海裂谷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结果发现,区内漳州、闽侯测点壳内高导层埋深特别浅,仅8km。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并和世界大陆裂谷区作对比,认为本区深部电性分布反映了裂谷区的特点,可作为裂谷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基于ASTER-G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地势起伏度、条带分析及面积-高程积分三种方法,探讨了浙江东部四明山山地地貌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四明山由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影响,主体呈NE-SW向展布,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的面积分别占0.6%、16.2%、32.7%和50.5%,山地起伏度较小(平均约81m).条带分析表明,山顶残存有多处面积大小不等的古夷平面,它们的高程与玄武岩台地的高程基本一致,南部高出北部约300 m.山地各子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分析表明,HI值在0~0.35、0.35~0.45和0.45~0.60区间段分别占47.31%、30.58%和22.11%,分别对应老年期、壮年(偏老)期和壮年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山地目前主要受外力剥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自然地理及地层简况天津是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地理座标界于北纬38°33′57″至40°14′57″东经116°42′5″至118°3′31″之间。南北长约186公里,东西宽约101公里。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为海河五大支流的汇合处和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海河、永定新河、潮白河等河流入海处。本区地势总趋势为北—西北高,南—东南低。区内发育有山地、丘陵、平原、洼淀、海湾等多种地貌形态。其中平原广阔,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95%。山地主要分布于本区北部,为燕山山脉东伸的南翼,大部为200—500米高的低山丘陵,最高峰为蓟县、兴隆交界处的大北楼山、海拔1076米。最低为大沽口零点。蓟县县城所在地的京山公路大致可作为山区与平  相似文献   

10.
河南老湾金矿床40Ar/39Ar定年及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南老湾金矿床为桐柏山北坡金银成矿带的主要组成矿床 ,矿床分布受龟山岩组、老湾花岗岩和韧性剪切带控制。石英单矿物的 4 0 Ar/ 39Ar定年方法测得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 ( 91.5± 1.0 ) Ma,即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铅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晚期形成的老湾花岗岩为矿床形成提供了成矿热液和主要的成矿物质 ,龟山岩组变质岩为矿床的另一个物源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讨小佟家堡子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其成矿作用的影响,对该矿床岩矿石进行微量稀土元素的测试和特征分析.微量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与矿体相比,盖县组片岩、大石桥组大理岩显示出相似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以及稀土配分模式,印支期花岗岩仅在P,Zr,Hf等微量元素上出现较大反差,吕梁期-燕山期岩浆岩体在稀土配分模式上只有Er明显亏损,反映金成矿与地层和岩浆岩关系密切;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为富Cl-的还原性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复杂性,吕梁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与盖县组片岩和大石桥组大理岩均为该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且深部成矿物质也参与成矿,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叠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湘桂交界处南岭西段山地上广泛发育了夷平面,而对其地貌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该区地貌演化的认识.本文基于30 m的DEM数据,在ArcGIS 10.3中,通过均值变点法和最小误差分析法分别限定夷平面的高程和坡度,并结合面积指标,提取了该区的夷平面.结果显示,该区夷平面的坡度介于0~13°,海拔介于1 416~1 780 m,且主要分布在南山、鸡公山和越城岭上,面积分别为165.41、154.41和83.75 km2;夷平面主要切割印支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结合坡向分析显示,3座山脉的夷平面分布高程大体一致,且接近水平,这表明这些夷平面为一个区域性夷平面的残余面,且该区地形曾经历了漫长的侵蚀夷平阶段,其后期构造抬升以水平抬升为主;夷平面的广泛存在表明该区地形演化还处于地貌侵蚀循环的青壮年期,也是南山牧场形成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3.
位置:格棱兰岛位于北大西洋,是丹麦属地,首府为戈特霍布(努克)。简介:格陵兰岛南北长约2670千米,东西最宽处逾1050千米,面积约218万平方千米。2/3的地区在北极圈内,最北端距北极不到800千米,北距加拿大仅26千米。格陵兰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是它广大厚实的冰原,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南极洲,平均厚度1500米,面积185万多平方千米,几乎占全岛面积的85%。光秃秃的冰原上风雪肆虐,层层积雪挤压成冰,不断向外缘冰川移动,有些地方一天之内移动达30米,为世界上移动最快的冰川之一。无冰地区分布在沿海,大部分是高原。可耕地分布在南部无冰区,面积约占全境的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阐述的中国东南部地壳系经历过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时代强烈构造运动,并相应地形成各时代的花岗岩类。它们在各期构造带中循构造体系作有规律地分布。文中对各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成矿专属性等方面的特征及其明显的前进演化关系进行了扼要地叙述。研究资料表明,多时代花岗岩发育的地区,往往对钨、锡等金属成矿最为有利,并且其矿化经常与晚期或晚阶段花岗岩相联系,此乃多期、多阶段的花岗岩化的过程中,促使钨、锡等成矿元素不断从岩石中浸出向上富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榆林科技》2004,(1):49-49,53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白玉山横亘于南,毛乌素沙漠延绵于北。全县总土地面积为5088平方公里,按地貌可分三个类型区:即北部风沙区,约占总面积的36.1%,中部梁峁涧地区,约占总面积的23.1%,南部丘陵沟壑区,约占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16.
一、重庆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分布规律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南与贵州高原相接,全市共辖九区四县。位在东经106°13′—107°24′,北纬28°29′—30°14′之间。东西宽约115公里,南北长约195公里,面积为9847平方公里。地貌的发育深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和岩性的影响。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与构造紧密相关;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与地质构造线的走向和分布大致符合。以綦江、三角、万盛三点为线,此线以北主要为低山和丘陵地形,线以南为中山和低山地形,全区以低山丘陵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日照少,湿度大。年平均温为18.4℃,冬季平均温9℃左右。年雨量1081.7毫米,以夏秋最多。总日照1244.7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0%。重庆土壤的类型和  相似文献   

17.
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位于南岭东段,在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的与鸽矿床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中,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第一期为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γ2-1a5)与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γ2-1b5),第二期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γ2-2a5)与细粒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γ2-2b5),第三期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陈国达教授的地洼说成矿理论,来研究冀东北地区金矿床所具有的复生多期热液成矿特征。文中说明了该金矿产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还提出金矿质来源于前长城纪地槽及前地槽构造层的混合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和燕山期地洼花岗岩类。论证了复生多期热液成矿作用是由于大地构造多期演化的结果。最后提出,断裂构造、古矿源层、燕山期地洼花岗岩体共处的“复生带”,是寻找金矿盲矿体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9.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由周缘向涪陵-石柱-建南地区超覆沉积;灯影组厚度显示石柱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导致地层厚度变化的古隆起边界受基底正断层控制.区域地质资料则显示控制古隆起的基底断裂对后期川东高陡背斜带的轴迹偏转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古隆起平面上近椭圆状、东西方向延伸,面积约2.4×104 km2.结合古隆起发育特征,运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分为3个时期:古隆起形成于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期;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持续隆起,至燕山期前古隆起的隆起范围、存在范围变化不大;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被改造,古隆起分割成焦石坝、建南两个高点.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的形成主要受到北东-南西向伸展作用的控制,从而形成古隆起边界的堑垒式构造组合,可能兼有同期隐伏花岗岩侵位的影响.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古今构造叠合,在油气勘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Ro及古地温等资料重建地层的方法,对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恢复其古构造格局。四川盆地燕山运动的主要构造发育期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终形成了三隆三拗的构造格局,即龙门山山前古隆起、川中古隆起、华蓥山-川东南古隆起和川西拗陷、川北拗陷、川鄂拗陷,3个拗陷连在一起形成了以川中、川东南隆起为中心的西、北、东半环状的拗陷的围绕,龙门山山前隆起带则沿龙门山分布。该构造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形成的燕山期古隆起对于油气的富集有很重要的指向性,同时对于陆相红层次生气藏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