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情和世情决定中国最迫切的任务仍是发展和改善民生,科技能很好地解决能源、资源供需矛盾,但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就要求科技以更生态、更文明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帮助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以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作指导,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激发绿色技术的发展,实现技术的生态转向,让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技术的生态转向首先要将生态环境纳入到技术使用的考量之中,技术完全参与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循环过程,其次还要专门发展绿色生态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阶段,是当前人类社会面对的共同话题。通过践行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绿色中国、低碳中国、优美中国与幸福中国,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生态文明源于环保,又高于环保,环保是生态文明的主阵地。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科技创新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创办生态工业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减排,发展义鸟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义乌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山区公路土质边坡绿化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公路建设应有生态公路的意识,逐渐让公路成长为永久绿色和天然结构,通过合理实施边坡绿化工程,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减少公路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宋宁 《科学之友》2008,(8):22-23
山区公路建设应有生态公路的意识,逐渐让公路成长为永久绿色和天然结构,通过合理实施边坡绿化工程,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减少公路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关于美丽中国体系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伟  宋雪茜 《自然杂志》2018,40(6):445-450
“美丽中国”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高尚而鲜明的可持续发展情怀与时代先进思想。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构成的,并直接受文化和科技力量的推动。只有深刻解读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才能在美丽中国体系建构上充分体现科学性,才能针对性施策 和精准发力,才能做到时空有序且高效地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害虫种群治理是农业昆虫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论述了害虫综合治理与生态调控的关系、地位、内涵和发展史,以及目前害虫种群治理的形势和需求.经典害虫综合治理(IPM)在集约化农业和粮食增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体系框架下的害虫治理策略逐步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尤其在全球变化加速的背景下,生态安全和环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要求害虫种群治理更需要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这就是害虫生态调控理论(EBPM).EBPM能够在更全面的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层次上通过调控食物网拓扑学结构和能量流动,通过天敌的下行控制(top to down)和土壤的上行效应(bottom to up)共同调控害虫种群,最终实现害虫种群的可持续控制.因此,害虫综合治理到生态调控的转变和过渡是可持续农业的要求,也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维持农业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对我国多样化生态系统的简要概括和通俗表达。它们在外观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生命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延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当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治理、保护和修复,已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本底情况,简要介绍它们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并从生产、生态、文化与景观等三个方面阐述各自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生态学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如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保护和利用进行了讨论,回顾国内外若干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并简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途径。  相似文献   

9.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对我国多样化生态系统的简要概括和通俗表达。它们在外观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生命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延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当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治理、保护和修复,已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本底情况,简要介绍它们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并从生产、生态、文化与景观等三个方面阐述各自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生态学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如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保护和利用进行了讨论,回顾国内外若干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并简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百山祖自然博物馆位于庆元县百山祖镇车根村,占地面积980平方米,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自然博物馆全面地展示了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保护区所取得的成效等,是"浙江省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庆元县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整座自然博物馆的造型独具匠心,呈八角状,建筑的中心部位采用玻璃罩的设计,采  相似文献   

11.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董浩 《科学之友》2010,(2):129-12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党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一理论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化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富于前瞻性和针对性,更加符合人民的要求和需要。本文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就生态文明的概念的理解及如何构建生态园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党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一理论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化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富于前瞻性和针对性,更加符合人民的要求和需要.本文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就生态文明的概念的理解及如何构建生态园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党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一理论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化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富于前瞻性和针对性,更加符合人民的要求和需要。本文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就生态文明的概念的理解及如何构建生态园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获得批准建设,其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以及草业生态与可持续性.其发展目标旨在植被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植被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培养和造就该领域  相似文献   

16.
张田勘 《世界科学》2000,(12):34-35
“向荒山要粮,向大海要地”是我们人类长期以来豪迈的改造自然和环境的思维和做法,人的这种要求和做法似乎是天经地义和合情合理的,因为要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和穿衣问题,而且还要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舒服更现代更文明。改造环境的另一个动力当然便是人与生俱来的探索自然、认识万事万物机理的本性,所以今天才有了基因工程、克隆动物(克隆人也不会遥远)、纳米技术、计算机等不断发展的高科技,发展的理由即是让环境适应人,比如基因工程生产转基因食物就是为了解决全球人口的吃饭问题和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据此自然便根据人的意志被改造…  相似文献   

17.
朱自安  张小雷 《科学通报》2006,51(Z1):162-167
根据干旱区生态环境特点, 经对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问题的交叉综合研究, 并结合干旱区生态移民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干旱区生态移民临界值的理论曲线. 结合这一理论曲线, 进一步从生态移民驱动力构成的自然行为角度和政府行为角度, 对生态移民理论进行探索, 并分析了生态移民的积极动力和消极动力, 指出了实施干旱区生态移民的时机和步骤. 所提出的理论曲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性, 能为评价生态恶化程度提供量化方法和为科学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及其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立广 《自然杂志》2006,28(3):150-154
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是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这两个新兴科学前沿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是在第四纪全新世地质学和生态地质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以粪土层为过去生态环境信息的载体,用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微观的生物地球化学记录来探索极地的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主题,并区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十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 ,创新不仅是科技发展的主题、体制改革的主题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题。我国只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才能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跨越。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创新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关系 ,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搞清这个问题 ,对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完成科教兴国大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2021,66(9):1014-1025
生态修复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学者多主张将生态系统修复至退化前状态,这种模式在生态系统遭严重退化的地区短期内难以推广应用.本研究提出了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旨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退化状况,分阶段、分步骤地采取"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自然恢复"的修复治理模式,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循序渐进的修复.该理论强调在生态监测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参考生态系统,并精准定位生态修复目标.渐进式生态修复应当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面向"未来"进行修复,而非修复"历史".这种修复模式需要厘清修复场地与流域/区域之间的关联与互馈关系,坚持系统治理的思路;也需要充分利用生态大数据,发挥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作用.同时,渐进式生态修复需要明晰生态修复与居民生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渐进式生态修复为全球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